
在上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似乎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人选择以一种精致的表面功夫来掩饰。这座城市拥有强大的文化同化能力,不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新融入这座城市的人,都在不断地、潜移默化地适应这种文化,直到与之一致,这座城市才会真正地接纳你。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上海本地人和江浙人缺乏那种自来熟的热情,加之古时候城镇化的比例较高,大家族式的传统较为薄弱。因此,他们较早地丧失了那种亲切的乡土气息,转而接受了小家庭文化的现实。这表现为人们与他人保持不同程度距离,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不例外。
江浙沪地区的女性参与外部事务、决策并投身于中层以上工作岗位的比例较高,同时,由于较早出现小家庭少子女的现象,年轻的江浙沪本地人,即便是已婚者,也倾向于与各自的父母保持紧密联系。这种紧密程度,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比全国其他地方更为明显。这里的“做人要拎清爽”、“帮你是本分,不帮你是情分”、“丑话说前头”被视为处世的潜规则,以及对潜在人际风险的习惯性评估。因此,外界容易对这里的人情淡漠产生印象。
我曾听说一个江西同事的外甥女在江西老家高考成绩不佳,当她在群组聊天中主动提及报考志愿的问题,尽管她表示尚未正式决定,但她的堂兄弟姐妹、表亲长辈等都纷纷认真地提供建议。更有甚者,听说某个表哥还直接咨询了他在某校招生办的好朋友。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长三角城市群,这种情况除非当事人主动求助,或者是有针对性地询问或提及,否则很少会看到一个亲戚群组集体出谋划策帮忙询问的情况。对于以上观点,你是否有所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