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来认识自然界、生命过程、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处理疾病的诊治和养生等问题的。
早在1944年,方药中就著文指出:“中国医学,自有其科学系统”。1953年著文《谈中医学术系统问题》。1959年撰写的专著《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曾作为北京地区医学院所的西学中教材,被印发为单行本流行全国。全书从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藏象、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治则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内涵”。
1980年出版的专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方药中、许家松合著)总论部分,从指导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病因、病机、诊治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气化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涵”的雏形。
1983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医学医学模式学术研讨会”上,方药中与许家松宣讲了题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的学术论文,1984年在《大自然探索》杂志连载发表。
人与自然均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成败倚伏生乎动”。
中医学认为整个自然界均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一切变化产生的根源。所谓“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则是运动的表现形式。一旦“升降出入”停止了,生命和自然界也就消亡了。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不生不化,静之期也。”(《素问·六微旨大论》)朱丹溪更进一步指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丹溪医集·相火论》),把“恒动”作为自然变化和人体变化的根源。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往往随时间的变化而相应不同。如同为感冒,四时不同;同一疾病,新病和久病不同,初发与复发、屡发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