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构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技巧之一,也是学生作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虚构不仅能够弥补我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还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提升文学素养。正因为如此,近年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鼓励考生在作文中大胆运用想象,创作出有故事性的作品。那么,如何在作文中有效地运用虚构技巧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移花接木法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曾言:“仅凭观察一个真人来描绘,结果往往只会创作出某个特定的、孤立的、无意义的人物。而我们需要的,是将一个人的主要特征与其他观察过的人的特征结合,从而创造出典型的形象。”这种方法被称为“移花接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很多都得益于这种技巧。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通过综合不同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能够代表广大妇女受压迫状态的典型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本质。
2. 添枝加叶法
在作文中,如果描述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仅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增加细节,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动和丰富。作家茹志鹃在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时,虽然亲身经历的只是一个夜晚的紧张行军,但她通过想象,将这段经历扩展为一个细腻、生动的故事。我们的作文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3. 偷梁换柱法
这种方法涉及对真实人物和事件的改编,以便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传达主题,并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作者路遥根据自己弟弟的经历改编的。这样的改编使得孙少平的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更加真实。
4. 超级链接法
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常见通过丰富联想和想象来构建新颖题材和深刻主题的作品。例如,一篇关于赤兔马的作文,作者以赤兔马为起点,联想到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这些人物的诚信品质与作文话题紧密相关,通过想象将他们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总之,虚构应当基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一定的体验,能够将生活素材提炼、概括,创作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这正是虚构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