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大雅、小雅成为古代艺术歌曲的起源。唐代诗歌达到鼎盛,诗人的作品被用于歌唱成为一种风尚。宋代,曲子词发展至鼎盛,其长短句形式与音乐结合自由度较高。元曲则是与唐诗、宋词齐名的文学艺术形式,采用音乐曲牌抒情、写景、叙事,语言通俗,具有民间风格和地方色彩。
古诗词艺术歌曲与中国古代歌曲在发展时间和体裁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歌曲指的是民国之前的中国歌曲,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青主创作了14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如《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在歌词体裁的选择上喜欢用古人创作的词或民谣,题材上多为借古讽今、表达思念、反映爱情和亲情,旋律手法上善于把握古诗词的韵辙、节奏和格律。
30年代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的形成期,也是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古诗词音乐歌曲创作在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分量,创作人数较20年代有重大突破,如黄自、陈田鹤、刘雪庵、谭小麟、冼星海、江定仙等。黄自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创作了《花非花》等作品,注重歌词韵律与旋律、节奏的紧密结合,旋律与和声的民族化,以及钢琴伴奏的写作。
40年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主要有黄永熙的《阳关三叠》、冼星海的《忆秦娥》、马思聪的《残阳》等。在这一时期,谭小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最具成就,如《自君之出矣》和《彭浪矶》,运用20世纪作曲技法,注重同我国民族音乐素材相结合。
总之,自青主创作第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以来,经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作曲家的创作,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丰富了我国近代的声乐作品,为我们研究近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提供了可考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