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倚马七纸"这一成语源自南朝宋时期的一段典故,用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如神的文人。这个故事记载于《世说新语·文学》卷中,讲述的是桓温北征时,手下文人袁虎随行,因故被责罚免官。然而,就在需要撰写露布文(一种宣告性文书)之时,桓温再次召唤袁虎,要求他立刻完成任务。袁虎倚马前,手不离笔,仅用片刻便完成了七纸文章,文采斐然。
“倚马”一词,本意是指倚靠在马旁,这里用来形容袁虎的文思之敏捷,如同倚马之箭,一发即中,无需犹豫。而“七纸”则突显了他书写的速度之快,七张纸的篇幅在短时间内一挥而就,令人惊叹不已。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文坛对于速度与质量并重的推崇。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中,“倚马七纸”逐渐成为形容文思敏捷、写作快速的常用成语。它不仅被用来赞扬那些能够迅速完成高质量文章的文人,也被广泛应用于形容那些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完成任务的人。
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文人才华横溢的佳话,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才情和速度并重的一种独特表达。在现代社会,虽然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倚马七纸”所代表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