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婚率的下降并非仅在过去几年出现。实际上,从2013年达到顶峰以来,我国的结婚率已经持续下降了近十年。根据泽平宏观的研究,自那时起,结婚登记的人数每年都在减少,各大媒体也纷纷对此表示担忧。例如,合肥近几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快速下降,与江苏的情况相似。
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也就不会生孩子,这将对生育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连续几年的结婚总数下降,并不能仅用短期现象来解释。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9年,结婚登记人数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开始晚婚,主力军从20-24岁变成了25-29岁。这一趋势说明,年轻人变少了。根据人口普查数据,80后、90后、00后的人数都在减少,这些人正是结婚的主力。
除了人口减少外,性别比例失衡也是一个问题。90后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00后的性别比更加失衡。这意味着,适婚年龄的女性占比在减少,结婚人数自然会下降。此外,越来越多的经济独立女性选择晚婚。高学历女性的未婚比例明显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女性。
尽管结婚总数在下降,但也无需过度担忧。这主要是过去几十年出生的人口对当前的影响,是自然的现象。我们所能做的,是关注后面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已经开始回落,并在不断调整。
除了人口因素,疫情、离婚冷静期和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改变也对结婚率产生了影响。疫情导致很多新人推迟婚期,经济压力增加,这些都影响了结婚率。离婚冷静期的出台,使人们对婚姻更加谨慎。年轻人更倾向于先在大城市奋斗,而不是急于成家。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会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降低,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都面临这种情况。我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也会出现结婚率和生育率下降的现象。
总的来说,虽然适婚年轻人变少,结婚年龄推迟,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意味着年轻人更加成熟、经济条件更佳,能够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