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使用了“顺治”这一年号。他在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亲是孝庄文皇后。顺治皇帝在位长达18年,从1643年至1661年。他在顺治七年开始亲政,并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驾崩,享年二十四岁。他留下的遗诏指定第三子玄烨继位,即后来的康熙帝,并被安葬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孝陵。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和野史。然而,正史并未记载他出家为僧的事实。如果顺治皇帝真的选择出家,那么他为何会前往远离北京的五台山呢?北京作为清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佛法盛行,寺庙林立,如法源寺、潭柘寺、碧云寺等,这些地方都有许多得道高僧。
顺治皇帝早期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顺治八年(1651年),他接见了居住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汤若望因学识渊博,很快赢得了顺治皇帝的欣赏和敬仰。由于孝庄文太后曾认汤若望为“义父”,顺治皇帝也尊称他为“玛法”,即“爷爷”。然而,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皇帝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可能是受身边人的影响。他开始与佛教高僧交往,如憨璞聪、玉林琇、茚溪森、玄水杲等,他们在宫中讲解佛理。顺治皇帝甚至为自己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对佛教的崇信由此可见一斑。
顺治皇帝因爱妃董鄂妃的去世而感到悲痛,有说法认为他因此而出家。关于他选择五台山的原因,一种说法是他因梦境而选择这里,但这缺乏确凿的依据。另一种说法是,五台山自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位。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的尊贵地位对于一位皇帝来说,是一个合适的隐居地。因此,顺治皇帝选择五台山作为出家的地点,也符合他作为一位避世皇帝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