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六镇的编制是什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0-24 21:04:43
北洋六镇的编制是什么?
北洋六镇的建立和装备 1.常备军的建立和六镇形成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即对新建陆军进行改革,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原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原武卫右军步兵营统带);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原武卫右军工程营总办);王英楷为总参议。并上奏创办常备军。于是“武卫右军”又演化出“常备军”各镇。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使“常备军”又比“武卫右军”进一步西方化;军队规模也更加扩大。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
导读 北洋六镇的建立和装备 1.常备军的建立和六镇形成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即对新建陆军进行改革,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原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原武卫右军步兵营统带);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原武卫右军工程营总办);王英楷为总参议。并上奏创办常备军。于是“武卫右军”又演化出“常备军”各镇。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使“常备军”又比“武卫右军”进一步西方化;军队规模也更加扩大。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

北洋六镇的建立和装备 1. 常备军的建立和六镇形成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即对新建陆军进行改革,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原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原武卫右军步兵营统带);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原武卫右军工程营总办);王英楷为总参议。并上奏创办常备军。于是“武卫右军”又演化出“常备军”各镇。 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使“常备军”又比“武卫右军”进一步西方化;军队规模也更加扩大。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身长四尺八寸,素无嗜好,不带暗疾。”这是新军军制的一大改革。 常备军平时的编制为每镇辖步兵两协,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辎重兵一营,每营四队。步、炮、工三个兵种,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骑兵每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兵每队两排,每排三棚。各兵种每棚目兵十四名。总计全镇官长及司书等七百四十八名,弁目兵丁一万零四百三十六名,夫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共计全镇人员为一万二千五百十三名。两镇为一军。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十月,清政府成立练兵处,总理编练新军事。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负实际责任。练兵处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袁的部下徐世昌(总提调)、段祺瑞(军令司正使)、冯国璋(军学司正使)、王士珍(军政司正使)手中。袁又令段祺瑞督理北洋武备学堂和速成学校,以便和其学生结成师生纽带关系,培养出大批效忠于他们的军官,构成北洋封建军阀集团的骨干。 北洋六镇和其随营学堂,是培养不断扩大的北洋新军下级军官的基地。凡以后新建镇、协长官,都由此处抽调、培训、升任赴职;或各镇、协军官有缺,亦由六镇军中调补。故全国各地新军军官,都源出于北洋六镇;而六镇军官,又源出于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或“新建陆军”,或“武卫右军”。因而清末新军,从筹建之初至辛亥革命前,都为袁世凯北洋系新军或北洋常备军。以后所建的新军十四镇和各省协、标军,也都是北洋军系。 北洋六镇出身的军阀,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期控制北京政权,与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权相对抗,并相互进行混战,为害中国最烈。为此,特将北洋六镇的形成编制装备和主官姓名详作介绍。 1901年,北洋常备军左镇成立;1904年,右镇成立,遂改左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同年,将右镇改为第二镇(原有马队四营,加步队十二营,炮队三营,工、辎各一营);同年并添募一镇为第三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五月,清廷又改常备军为陆军,统一各镇番号,第四镇的一部(步队四营、马队一营、过山炮队一营)和原武卫右军的先锋队二十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同月,原北洋第一镇更名为陆军第二镇,将番号让与驻保定的京旗常备军。原第二镇改为第四镇;而原由武卫右军一部、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的第四镇,又于6月改名为第六镇。(以上据陆军部档案,与他著有不同处,谨以档案为准。) 其中二、四、六镇,为袁世凯的基本力量,为北洋军的主力,装备最好。 现将各镇编制情况刊下: 第一镇:(1905年)先驻保定后移京北。 统制官初为凤山代,后由何宗莲接任。(以后改为第一师,师长先后由何宗莲、蔡成勋担任。) 步队第一协统领 曹锟 步队第二协统领 朱泮藻 第二镇:(1904年)原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时驻直隶迁安。 统制官王英楷(后改为第二师,师长先后由王英楷、张怀芝、马龙标、王占元、王金镜、孙传芳担任。) 步队第一协统领 张怀芝 步队第二协统领 刘超佩 马队第二协统领 吴凤岭 步兵第一标统带 王占元 步兵第二标统带 朱泮藻 步队第三标统带 卢永祥 步队第四标统带 鲍贵卿 马队第一标统带 王怀庆 炮队第一标统带 田中玉 第三镇:(1904年)驻直隶保定府。 统制官段祺瑞(后改为第三师,师长先后由段芝贵、段祺瑞、曹锟、吴佩孚担任。) 步队第五协统领 雷震春 步队第六协统领 张永成 步队第九标统带 徐占凤 步队第十标统带 唐天喜 步队第十一标统带 王振畿 步队第十二标统带 张殿如 马队第三标统带 张国泰 第四镇:(1904年)原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时驻直隶马厂。 统制官吴长纯(后改为第四师,师长先后由段祺瑞、吴凤岭、陈光远、杨善德、陈乐山担任。) 步队第三协统领 马龙标 步队第五标统带 杨善德 步队第六标统带 叶长盛 步队第四协统领 陈光远 步队第七标统带 谭振德 步队第八标统带 李瑞 炮队第二标统带 徐万鑫 马队第二标统带 孟恩远 第五镇:(1905年)驻山东济南。 统制官吴长纯(后改为第五师,师长先后由张怀芝、张永成、张树元、靳云鹏、郑士琦、孙宗先担任。) 步队第九协统领 马良 步队第十协统领 叶长盛 第六镇:(光绪三十二年以前)驻京师南苑。 统制官王士珍(后改为第六师,师长先后由段祺瑞、赵国贤、吴禄贞、李纯、齐燮元等担任。) 步队第十一协统领 陆建章(后为李纯、马继曾) 步队第十二协统领 周麟符(后为吴鸿昌、张敬尧) 2. 六镇装备 各镇军事装备,相当庞杂。据第五镇造册成案云:“自编练成镇以来,所用军械,或购于比、德,或购于日、英,或制造于南洋,或制造于湖北,全国故难期其划一,即各镇,亦互有异同。”现将六镇武器配备,列简表如下: 此表系书于一单纸片上,无年代;根据推测,当系光绪三十二年以后的统计,因为第六镇一律换成六五口径步枪,系光绪三十二年事。但此表统计不精确,只是大略如此。 “六五式”(6.5厘米)口径步、马枪,系日造三十一年式最新枪械;“七九式”(7.9厘米)口径步、马枪,是德造套筒毛瑟枪,较旧,是由第六镇、第四镇交回或拨发的枪械。七生半炮,是法国克鲁苏最新炮。以上最新武器,以第二、六镇最全,也最齐整和划一。这是因为二、六两镇,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其第四镇也是全新武器。 六镇中,常是二、四、六镇不用的武器拨发给三、五两镇再用。如光绪三十二年第六镇领取日造6.5厘米五三十一年式步枪时,就全把旧毛瑟枪和旧炮(克虏伯、格鲁森厂造五生七)拨发给了第五镇,第五镇才把许多湖北造换下来。 各镇全部装备,无法一一叙述,谨以第六镇为代表略列于下: 标旗五面;营旗二十四面;军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军佐佩刀九十七把;书记佩刀四十六把;军官手枪四百五十二杆(六响和七响);军佐手枪九十六杆;炮目兵手枪三百五十五杆;炮、步、马枪见上表;马兵刀一千零四十六把;洋步号九十八支;洋马号五十九支;铜吹哨三百四十二个;四倍光千里镜二百八十四个;八倍光千里镜一百八十个;侧视镜二百一十九个;孔明灯六百三十三个;号灯两千对;号旗四十对;救伤床六十九架;子药箱一百九十二个;大洋锹一百九十二把;大洋锨五百七十六把;小洋锹三千零二十四把;小洋镐一千八百二十四把;修枪炮器械二十副;军乐队刺刀五十把;刺枪劈剑器三百零八副;军乐器一堂,计四十五件。服装,略。其他各镇装备在数字上大同小异。 大炮装备,按规定,每镇五十四尊,分属三个炮营,每营十八尊。一般是,陆炮三十六尊(又称野炮),山炮十八尊。有时,山炮多于陆炮,如第三镇就是山炮三十六尊,陆路炮十八尊。有的镇,炮数则不足,如三、四两镇只有三十六尊,少一个炮营(光绪三十二年后)。炮六尊为一队。每营十八尊炮,即三个炮队为一炮营。计全镇为三营炮队,或炮九队。每炮配猛炸药弹一百,寻常开花弹一百,子母弹四百。一般七匹马拉一炮。1909年后,又添置重炮队。 当时的枪、炮,大约有如下几种:曼利夏步马枪、十三响马枪、一出毛瑟枪、七出毛瑟枪、黎意枪、马蹄吸枪、小口径毛瑟枪、哈乞开思枪、快利枪、九响毛瑟枪、来复枪、马来复枪、十七响步枪、马毛瑟枪、十出毛瑟枪;最新式的,则是三十一年式6.5厘米日造步枪。炮,有克虏伯山炮和陆炮、格鲁森陆炮和山炮;最新式的则是法国克鲁苏(厂)七生半陆炮和山炮。(据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库存单和各镇使用枪炮表)。曼利夏枪系奥地利造;毛瑟枪系德国造;两种炮系德国造;来复枪系俄国造;英国炮亦有,但不多。 我们本国自造枪械大略有以下几种:马梯尼枪、前膛枪、七响洋枪、毛瑟抬枪、蜀利抬枪、前膛抬抢、前膛马枪、定川前膛枪、马梯尼马枪等几种;也有自造山炮和野炮(仿克虏伯和格鲁森炮)。 中国新军到宣统三年(1911),在费用上已是远居各军种之上了:第一位是新军;第二位是勇营;第三位是旗兵;第四位是新军学堂;第五位是绿营。谨列表于下: 新军:54361901.621两(白银) 勇营:19130940.711两(白银) 旗军:8863629.211两(白银) 学堂:5862922.873两(白银) 绿营:3066060.880两(白银) 这个表说明新军在迅速发展、壮大,而勇、旗、绿三军,则日益衰退,将被取而代之。 1909年后,中国新军始仿日本,添加通讯兵,当时称之为“交通旅团”,分铁道、电讯、气球三队。 马克芯机关枪,在北洋六镇成立时尚无。达种机关枪,于日俄战后,日本始因吃了俄国人机关枪的大亏,才进行研制和配备。至于中国,则是在1909年(宣统元年)以后,才开始讨论装备马克芯机关枪的事。
北洋六镇的编制是什么?
北洋六镇的建立和装备 1.常备军的建立和六镇形成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即对新建陆军进行改革,将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原武卫右军炮队统带);冯国璋为教练处总办(原武卫右军步兵营统带);王士珍为兵备处总办(原武卫右军工程营总办);王英楷为总参议。并上奏创办常备军。于是“武卫右军”又演化出“常备军”各镇。同年,袁世凯又拟出“常备军”营制饷章。使“常备军”又比“武卫右军”进一步西方化;军队规模也更加扩大。清朝原为募兵制,自创办新军以来,一直未改;“常备军”则一改以前的募兵制为西方的征兵制,即设常备、续备、后备三种性质和任务不相同的军种。兵丁由民间“计丁抽练”,民丁视此为正常当差。应征者条件是:“实系土著良民,年在十八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