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捕食性的甲虫中,有很多是对人类有益的,如瓢虫科、步甲科和虎甲科等。
瓢虫科中的澳洲瓢虫是有很大经济价值的天敌昆虫,中国已从大洋洲引进以防治吹绵蚧。
隐唇瓢虫原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中国也曾引进以防治介壳虫。
步甲科中重要的种类如中华广肩步甲和赤胸步甲捕食粘虫和切根虫等鳞翅目幼虫,捕食率很高。
有些甲虫具有医药价值,如芫菁科的斑芫菁属、绿芫菁属、豆芫菁属和短翅芫菁属等,其成虫能分泌芫菁素(亦称斑蝥素)。
中国用它来治疗某些癌症;粪金龟科、紫蜣螂的干燥成品有镇惊、破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在中药中应用。
甲壳虫大部分为全变态,但有部分种类如芫菁科、步甲科、隐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复变态,即幼虫各龄出现多种不同形态。
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属,幼虫共6龄:第1龄炳型,或称三爪蚴,行动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龄为蛴螬型,第5龄为象甲型,第6龄又转变为蛴螬型
随着对昆虫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
如:蚂蚁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果蝇、工程蝇抗菌肽具有抗癌活性,能明显抑制小鼠S180瘤重,亦可使艾氏腹水瘤(EAC)腹水生成量减少。
虫草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独角仙(蛴螬)含有的独角仙素(dictotastin)也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对实体瘤W-256癌瘤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P-388淋巴白血病也有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昆虫的活性成分如斑蝥素、活性多肽等多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在临床上用于一些疑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乙肝等)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昆虫抗菌肽成为世界各国家研制抗艾滋病、抗肿瘤一类新药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