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威这个词语,源自古代汉语,其核心含义为展示威风或威严。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中,祖逖在请求晋王派遣将领时,提到“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这里,“发威”意指晋王能够展现权威,派遣将领来统领,从而号召各地豪杰效忠。
在《南齐书·张敬儿传》中,“元徽之季,听高道庆邪言,欲相讨伐,发威施敕,已行外内。”此句中的“发威”指的是张敬儿在准备讨伐高道庆时,表现出的强烈威严和决心,他不仅对外发布命令,还对内施加压力。
《红楼梦》第五五回中,描述了一位女性角色面对不公时,选择不发威动怒,而是保持尊贵与宽容。“他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他尊重,你们就藐视欺负他。”这里的“发威”意为这位女性在面对欺凌时,选择保持冷静,不以强硬的态度回应。
在现代语境中,“发威”也有多种应用场景。比如,刘半农的《卖萝卜人》诗中提到:“警察忽然发威,将他撵出门外。”这表明警察在处理违规行为时,展现了其权威和严厉的态度。而老舍《女店员》第一幕中,“我跟陈掌柜的说不来,他发威,我就死顶他!”则反映了在人际关系中,当一方表现出强烈态度时,另一方也可能采取对抗的态度。
由此可见,“发威”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现代含义,展现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