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面朱唇,是形容人面颜姣美的词语,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七回,用来描绘一位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的小后生,此词描绘的人物不仅眉清目秀,而且显得格外俊俏,举止风流,似乎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宝玉。
鲁迅在《朝花夕拾·无常》中也使用了“粉面朱唇”来形容活无常,活无常的形象与画上的描述略有不同,他没有铁索和算盘,只是一位雪白的莽汉,面色红润,眉黑如漆,姿态似乎是在笑又似是在哭。
“粉面朱唇”这个词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所运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时常出现,用以形容那些面容姣好、气质温婉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古代的文学作品还是现代的影视作品,这个词都传达出一种对女性美的赞美和欣赏。
这种对美丽面容的描述,不仅仅是对外貌的赞美,更是对内在气质和品格的一种肯定。在古代,人们认为“粉面朱唇”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丽,更是内在品质的象征,是美与善的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解释,它成为了描述美丽和优雅的一种经典表达方式。在现代,虽然人们对美的定义和标准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但“粉面朱唇”依然被广泛使用,成为了赞美女性美的常用词汇。
无论是古代的小说还是现代的影视作品,“粉面朱唇”都承载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仅是一种外貌的描述,更是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