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科举体系分为多个层级,层层选拔,最终决定士人的命运。首先,童试是所有科举考试的起点,由县里组织,通过考试的考生被称为生员,也称作秀才或庠生。成绩优异的生员会被授予廪生、增生或附生的称号,其中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乡试是更加重要的一步,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也被称为秋闱。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其中成绩最好的称为解元。乡试之后,考生可以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被称为礼闱和春闱。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贡士,其中成绩最好的称为会元。
殿试则是科举体系中的最高层级,由皇帝亲自监考,分三甲录取。第一甲的考生被授予进士及第,第二甲的考生被授予进士出身,第三甲的考生被授予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分别是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
此外,还有一些额外的考试机会。国家特考每一年或两三年举行一次,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时,生员也会被进贡,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会从本省的生员中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中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送入国子监,称为副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