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精神文化传统
仲富兰
【原文】1A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比较独特的。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节日与节气重叠在节俗史上并不多见,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关系密切。1B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特殊。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日子,是肃穆的,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是欢乐的。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1、1C概括清明节的文化蕴含,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切莫小看了这简单的八个字,所有清明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两者结合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清明节俗形式,这些节俗形式,1D并不是源于官方的律令条文(1、(D“又受到官方的律令条文的约束”错)
2、,而是来自芸芸众生自发的生活实践。因此,这些习俗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也强大得多。
2A清明节扫墓祭祖、追思先人的活动,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深厚感情,而“祭祖拜宗,慎终追远”,反映的是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把生与死等量齐观,将生命看作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和死都抱顺应自然态度的生死观念。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3A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面对死亡,说“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也是一种淡定的态度。这种生死观派生出对生命的两种态度,一是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表现之一就是崇尚“入土为安”,对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别重视。土葬就会有坟墓,2B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是一种仪式,它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
因此,清明节远不止扫墓、烧纸钱,其更深的意义在于对已逝亲人、祖先的怀念,对先贤、英烈的追思和崇敬。在清明节,中国人祭祖拜宗的传统得到了集中的展示。2C扫墓、祭奠,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它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2D中国文明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重要关系。(2、D“若无清明节,中国文明就不会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的假设不成立)
3、清明节起源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3B传统的清明节文化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3、B“靠现代媒介来传承”在文中缺乏依据)。当前,3C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清明节的传承也在经受社会发展的考验。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改变了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衰,我们要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防止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性节日。
当前,最要紧的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习俗,以及与之相互依存的民间艺术。
清明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它凝聚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3D在新时期,继承清明节丰富的文化习俗,弘扬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说,传承好清明节文化,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答案与解析】D(“又受到官方的律令条文的约束”错)
2、【答案与解析】D(“若无清明节,中国文明就不会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的假设不成立)
3、【答案与解析】B(“靠现代媒介来传承”在文中缺乏依据)
4、【答案与解析】D(典:掌管,主管)
A由兵部郎中逐渐升为广东佥事。
B缅甸统帅莽应里增加兵力派到盖养。
C李材又顺从学生的请求。
D听说掌管兵力的人在狱中
5、【答案】A①②⑥
【解析】:
①李材以为不收复两土司无法制服缅甸【直接表明李材文才武略】
②李材与孟养兵在遮浪会合,迎战缅甸人【直接表明李材文才武略】
③将参将公署改为学宫。【③写李材重视教育】
④让他上疏将罪行归于副使丁惟宁,李材隐忍听从了他。【④写李材违心服从米万春】
⑤明朝救援,打败敌人的情状【⑤是间接表现李材的文才武略】
⑥李材所到之处,就聚众讲学学者们称他为见罗先生【直接表明李材文才武略】
6、【答案】C(“因得罪张居正而被罢官”不正确,是李材主动托病辞官)
7、【答案】译文(1)李材扬言大军从几路到来从而使倭寇疑虑,却返回旧道迎击,消灭了全部倭寇。
(2)奏章偶尔有些虚夸,就定为死罪,假使奏章全是假的没有真的,掩饰罪过夸为功绩,又拿什么给他定罪呢?
【原文】:
李材,字孟诚,丰城人。举进士,授刑部主事。自以学未成,乞假归。访唐枢等,与问难。隆庆中还朝。由兵部郎中稍迁广东佥事。会奸人引倭自黄山间道溃而东。材声言大军数道至以疑贼,而返故道迎击,尽杀之。【译文:(1)李材扬言大军从几路到来,从而使倭寇疑虑,却返回旧道迎击,消灭了全部倭寇。①声言:扬言;②数道:几路: ③以:以(此)来:④疑:使……疑虑:⑤贼:倭寇(敌人):⑥而:却】.录功,进副使。
万历初,6C张居正柄国,不悦材,遂引疾去。居正卒,起官山东。寻迁云南洱海参政,备兵金腾。金腾地接缅甸,而孟养、蛮莫两土司介其间,叛服不常。缅部目曰大曩长、曰散夺者,率数千人据其地。材谓不收两土司无以制缅,遣人招两土司来归,而间讨抗命夷阿坡。居顷之,缅遣兵争蛮莫,材合两土司兵败缅众,杀大曩长,逐散夺去。缅帅莽应里益兵至孟养,复击沈其舟,斩其将一人,乃退。亡何,缅人驱象阵大举复仇。材与孟养兵会遮浪,迎击之。贼大败。巡抚刘世曾以大捷闻,诏令覆勘。
材好讲学,遣部卒供生徒役,卒多怨。又徇诸生请,改参将公署为学宫。参将米万春讽门卒梅林等大噪,驰入城,纵囚毁诸生庐。居二日,万春胁材更军中不便十二事,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材隐忍从之。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跳而免,材遂复劾惟宁激变。诏材还籍候勘。时十五年十一月也。而材又以云南事被讦,遂获重谴。初,有诏勘征缅功,御史苏赞阝言斩馘不及千,破城拓地皆无验,材等虚张功伐。帝怒,逮下诏狱。大学士申时行等数为解,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奏报偶虚,坐以死,假令尽虚无实,掩罪为功,何以罪之?【译文:(2)奏章偶尔有些虚夸,就定为死罪,假使奏章全是假的没有真的,掩饰罪过夸为功绩,又拿什么给他定罪呢?①坐:定罪;②假;假使、如果; ③掩:掩饰;④何以:即以何,拿什么⑤;罪:定罪。】设不幸失城池,全军不返,又何以罪之?”帝皆不听。 亡何,孟养使入贡,具言缅人侵轶,天朝救援,破敌有状,闻典兵者在狱【听说掌管的人在监狱中】,众皆流涕。而楚雄士民阎世祥等亦相率诣阙讼冤。帝意乃稍解,命再勘。勘至,材罪不掩功。大学士王锡爵等再疏为言,帝故迟之,至二十一年四月,始命戍镇海卫。材所至,辄聚徒讲学,学者称见罗先生。
8、【答案】“碧桃”、“红杏”象征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前程似锦的及第者(1分);“芙蓉”象征未得到赏识的下第者(自己)(1分);芙蓉“未”开是因为生在偏僻的秋江之上,现在还是东风涤荡的春天,并非适应自己盛开的秋高气爽之时(2分);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怨叹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2分)。
9、【答案】对比(2分)。(1)碧桃、红杏与芙蓉对比,既有眼下现实处境的比对,也有气质、品格的互衬。(2)天上和露、日边倚云与秋江、东风对比,揭示了自己下第的根源: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3分)。
10、【答案】(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筋骨之强 用心一也
(3)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11、(1)【答案】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D不给分。
【解析】:
B、“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不当,二牛并没有因妻子跟人跑了而对生活灰心。
C、二牛并没有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只是在石头夫妇那受气。
D、石头是娶了媳妇忘了娘,附和媳妇气杏花)
(2)【答案】作用:①开门见山,呼应标题;②烘托出年关的喜庆,与后文二牛夫妇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③二牛夫妇的路边张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引人好奇。
(3)【答案】特征:杏花具有勤劳朴实、忠厚隐忍、通情达理的美好品质,是中国广大农村妇女及中国式母亲的典型代表。
(4)【答案】创造意图:作者通过石头夫妇对二牛和杏花由不孝到接他们一起过年的过程,批评了社会上一些年轻人不孝敬父母的现象,并提出告诫,你怎样对待父母,你的孩子也将会怎样对待你。
看法:【示例一】作者在小说的结尾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但给人物的心理转变缺少了铺垫,显得不真实。如果把最后一段删去,小说的批判意味更浓厚,而且更显得含蓄蕴藉。
【示例二】小说的结尾看似突兀,实则是水到渠成,因为前面有石头夫妇与儿子的对话,儿子的言语另石头和妻子猛然惊醒;作者如此结尾,升华了主题,使人从灰暗中看到了光明,结构上与开头迎新年相照应。
12、(1)【答案】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
C从启功反驳护士的话以及对其公示的回答可以看出,“积极主动地配合”不准确。
A启功不是怕再受牵连,而是不想因贵族的身份获得名利。
D启功认为自己学历低等等也是他诙谐的体现,诙谐是老先生的性格,而不是手段。
(2)【答案】表现:①对名利、热闹仓皇失措;②戏谑生老病死;③诙谐人写诙谐文。
(3)【答案】性格特点:①珍惜时光,淡泊名利;②情意深重,简单宁静;③豁达乐观,充满童趣。
(4)【答案】用意:①引用的这些诗文丰富了传主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启功先生的诙谐有趣;②这些诗文使文章更加活泼有趣;③与标题中的“诙谐”相呼应;④以传主的诗文来表现传主,文章更加具有真实感。
13、【答案】A
【解析】:
A胸无城府:比喻胸怀坦荡,无所隐藏。
B化险为夷:比喻转危为安。与“撞伤”矛盾。
C气冲霄汉:形容魄力非常大。并非“气愤”之意。
D妄自菲薄:毫无根据的看清自己,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成语的语义跟句中的“自己”重复
14、【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加快……力度”错,应为“加大……力度”。
B逻辑错误,“生活用品”和“各类物资”不能并列。
D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为“以……为主要内容的”。
15、【答案】D ⑤③②④①⑥
【解析】这是一段叙述兼议论的文字,根据习惯,要么按老年、中年、青年的顺序排列,要么按青年、中年、老年的顺序排列,可以排除C;根据对各个年龄特点的阐述,可以排除A和B。人们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年轻人由于人生的终点于他们遥远而飘渺,③他们以为拥有是生命的永恒;②中年人辛苦奔劳,野心冲动,④他们被生活历练得粗粝而务实;①老年人因为已看到来了不远的地方就是归宿,⑥他们活得悲伤或恐惧或无奈,当然也有人能超越红尘而归于平静。
16、【答案】①发生误诊的概率有很大差异。 ②往往并非技术最差的人。 ③但过分相信经验。④反而很少出现误诊。 ⑤固然和技术因素有关。
【解析】医学是一门探索性学科,临床上出现误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同的医生,①发生误诊的概率有很大差异。我国已故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曾指出:“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的因素始终居于第一位。”事实上,误诊率较高的医生, ②往往并非技术最差的人,而是责任心最差的、对患者最冷漠的人。有的医生虽然号称“一把刀”, ③但过分相信经验,忽视对病人细致的观察,误诊误治并不罕见。相反,一些“小大夫”虽然技术平常,但体恤病人疾苦,认真对待每一名病人, ④反而很少出现误诊。这说明,误诊的发生, ⑤固然和技术因素有关,但和人文情怀关系更为密切。(答案不唯一,意思对语意连贯通顺即可)
17、仿照下列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友谊是一首歌,靠我们纯真的心灵唱响;友谊是一面旗帜,靠我们团结的臂膀高举;友谊是一团火,靠我们沸腾的热血点燃。
【审题】①自选话题,②使用比喻,③句式与示例相同(句式: ……是……,靠我们……。)【参示例】青春是一本书,靠我们聪慧的眼眸激赏;青春是一棵树,靠我们辛勤的汗水浇灌;青春是一幅画,靠我们灵巧的双手描摹。
【考生答案示例】
(1)、梦想是一幅画,靠我们的心血来描绘;梦想是一首诗,靠我们的青春来抒情;梦想是一杯酒,靠我们的辛勤来酝酿。(龙章辉)。
(2)、理想是一盏灯,靠我们温暖的双手点亮;理想是一只船,靠我们坚强的臂膀航行;理想是一个梦,靠我们坚定的力量实现。(姜贵红)。
(3)、承诺是一棵树,靠我们坚持的精神去播种;承诺是一杯酒,靠我们艰辛的汗水去酿造;承诺是一高山,靠我们坚韧的心灵去攀登。(吴兰桢)
(4)、亲情是一支蜡烛,靠我们真诚的心灵点燃;亲情是一个气球,靠我们团结的力量吹起;亲情是一颗珍珠,靠我们永恒的爱美化。(龙康乐)
18、【写作提示】这则作文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皆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需付出时间和代价的,即使在上帝那里也是一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有付出的观念,甚至需要付出毅力、耐心。
【参考标题】:
1、幸福并不是唾手可得
2、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
3、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富
4、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
5、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6、没有付出,哪来成功
7、凡事不可举手可成
08、时间与财富
09、成功与付出
10、男孩与上帝对话的启示
11、付出决定成功
12、成功需要毅力和耐心
13、一分钟与百万元
——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富
14、上帝的一分钟
----凡事不能唾手可得
15、成功没有捷径
【参考例文】: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不够聪明,没有过人的运气,当我们在怨天尤人的时候,殊不知成功的人在默默努力着,静静地等待发光发热的那一刻。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白云之所以雪白,因为它历经风雨的洗礼;梅花之所以艳丽,因为它不畏寒风的侵蚀。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当成功的人在台上时,我们看到他们风光无限,却不知在幕后的他们,是怎么艰苦的一路走来。
爱迪生在无数次失败之后,总结出一个公式: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而他也用自己的行为证实了这一公式。他当年设计电灯泡,但其中的灯丝却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材料,在几百次的尝试下,他仍未放弃,最终,在成千上万的失败后,钨丝灯泡诞生了。爱迪生对自己的创造力的深信不疑以及他无坚不摧的毅力,为人类带来了光明。
有人说爱迪生是侥幸,有人说他的智慧得天独厚。的确,他的聪明和运气对于他的成功来说有着不置可否的重要性。但若你不曾像他一样付出,不懈地尝试,你怎么知道你没有这种“侥幸”呢?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曾付出,岂有收获?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这样的研究:在中小学校园中,找出具有成为天才潜质的人。但寻找了几年,并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人。最终的结论是:天才的潜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显然,高智商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高智商也不意味着一定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人能吃到免费的午餐。唯有勤奋,才是成功的捷径。
还有人说成功的人条件都很优越。殊不知人不经历失败,不受打击,心智永远不会变的坚强。有优秀的条件固然是锦上添花,但恶劣的环境却能使人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志,催人进步。当年居里夫人还不是在破木屋里用木棍不断地搅拌煤渣来寻找镭,三年之苦,让他在黑暗之中历练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她也如愿以偿地成为镭的首位提炼者。让那些坐在实验室对着精密仪器的“专家”大跌眼镜。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肯付出,人人都有机会去吃这一顿丰盛的午餐。
锦屏县三江中学语文组
2012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