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以下互为同位素的是( )
A.13C与14N B.D2与H2 C.O2与O3 D.35Cl与37Cl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13C与14N的质子数不同,分别为6、7,故A错误;
B.D2与H2是同一种单质,故B错误;
C.O2与O3是氧元素的不同单质,所以是同素异形体,故C错误;
D.1735Cl和1737Cl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所以互称同位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判断,难度不大,侧重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78g Na2O2含有的阴离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22.4 L氢气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 NA
C.0.5 mol/L的NaCl溶液中,含有Cl﹣数目为0.5 NA
D.1mol Fe在足量氯气中完全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2 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A.Na2O2由2个Na+和1个O22﹣构成;
B.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条件是标准状况;
C.溶液体积不知不能计算溶液中离子数;
D.铁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解答】解:A.78gNa2O2的物质的量n===1mol,Na2O2由2个Na+和1个O22﹣构成,故1molNa2O2中含1mol阴离子,即NA个,故A正确;
B.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条件是标准状况,温度压强不知,22.4L氢气中物质的量不是1mol,故B错误;
C.溶液体积不知不能计算溶液中离子数,故C错误;
D.1molFe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失去的电子数为3NA,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主要是物质的量和微粒数的计算,气体摩尔体积条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3.为了证明某晶体中含有NH4+、K+、SO42﹣和H2O,下列实验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若试管口上蘸有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脱脂棉变蓝,则可证明晶体中含有结晶水
B.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若变红,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4+
C.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加适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O42﹣
D.取少量晶体溶于水,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不能证明晶体中无K+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A.加热失去结晶水,然后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
B.检验氨气,应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C.依据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分析判断;
D.确定焰色反应中是否含有钾离子,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
【解答】解:A.晶体加热后生成水,若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证明晶体中含结晶水,故A正确;
B.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试管,检验氨气,利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NH4+,不是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故B错误;
C.加少量稀盐酸,无现象,排除了干扰离子,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O42﹣,故C正确;
D.取少量晶体溶于水,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含有钠离子,若证明是否含有钾离子,则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所以该现象不能证明晶体中无K+,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中等,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为解答的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考点】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专题】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分散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小于100nm为溶液,大于100nm为浊液,在1nm~100nm的为胶体,胶体具有的性质主要有;均一、稳定、有吸附作业,具有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等性质,其中丁达尔现象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解答】解: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即1nm~100nm,故A正确;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故B正确;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Fe(OH)3胶体中会产生光亮的通路,产生丁达尔现象,NaCl溶液无此现象,故C错误;
D、Fe(OH)3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胶体性质,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熟悉胶体的性质及判断即可解答.
5.配制100mL 1mol/LNaOH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托盘天平两托盘上各放一片相同的纸,然后将NaOH放在纸片上进行称量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
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D.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造成所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低
【考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专题】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A.依据腐蚀品称量方法解答;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吸出的溶液中含有溶质,导致溶液浓度偏低;
C.为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进行洗涤操作;
D.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依据C=进行误差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为腐蚀品,称量应放在小烧杯或者称量瓶中进行,故A错误;
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导致溶质损耗,依据c=可知溶液浓度偏低,故B 错误;
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保证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故C正确;
D.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小,依据C=,可知溶液浓度偏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明确配制原理及操作步骤是解题关键,注意对腐蚀品称量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6.下列物质:①氨水 ②醋酸 ③硫酸钡 ④氢氧化钾 ⑤酒精 ⑥Na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
【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强电解质是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是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解答】解:①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醋酸属是弱酸,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属于弱电解质;
③硫酸钡是盐,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
④氢氧化钾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均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
⑤酒精不导电,溶于水也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⑥Na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属于强电解质的是③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应用,物质性质和类别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7.下列无色溶液中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Na+、MnO4﹣、SO42﹣ B.OH﹣、K+、HCO3﹣、SO32﹣
C.H+、Mg2+、Cl﹣、Br﹣ D.Al3+、NH4+、OH﹣、NO3﹣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等,则离子大量共存,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解答】解:A.MnO4﹣为紫色,与无色不符,故A错误;
B.OH﹣、HCO3﹣结合生成水和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故B错误;
C.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C正确;
D.Al3+、NH4+均与OH﹣结合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工业上制造镁粉是将镁蒸气在气体中冷却.可作为冷却气体的是( )
①空气 ②CO2 ③Ar ④H2 ⑤N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考点】镁的化学性质.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可作为镁蒸气冷却气体的定是与镁不反应的物质,镁的性质活泼,易与多种物质反应,它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MgO;可与N2反应生成Mg3N2;可在CO2中燃烧生成MgO;但稀有气体氩气不与镁反应.
【解答】解:①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它们都与镁发生反应,故①错误.
②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炭黑,故②错误.
③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不与镁反应,故③正确.
④H2不与镁反应,故④正确.
⑤氮气能与镁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Mg3N2,故⑤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9.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金属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工业上金属Mg、Al都是用电解熔融的氯化物制得的
C.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
D.铜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
【考点】镁、铝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化学应用.
【分析】A.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又钠的密度比水略小,故钠保存在煤油中,或用石蜡密封保存;
B.铝的氯化物为共价化合物;
C.根据合金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D.FeCl3溶液能与Cu反应,用FeCl3溶液腐蚀镀有铜的绝缘板生产印刷电路是成熟的传统工艺;
【解答】解:A.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又钠的密度比水略小,故钠保存在煤油中,或用石蜡密封保存,故A正确;
B.铝的氯化物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应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金属铝,故B错误;
C.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熔点比各成份小,故C正确;
D.制印刷电路时常用FeCl3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冶炼,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注意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应保存在带磨砂玻璃塞的无色细口瓶中
B.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D.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因此可用于刻蚀玻璃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化学应用.
【分析】A.氢氧化钠能够与玻璃中二氧化硅反应,不能使用玻璃塞;
B.二氧化硅为光导纤维的材料,硅为半导体材料;
C.水玻璃为硅酸钠水溶液,硅酸钠性质稳定,不燃烧,可作防火材料;
D.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氢氟酸和二氧化硅反应.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二氧化硅反应,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的瓶塞不能使用玻璃塞,应该使用橡胶塞,故A错误;
B.硅为半导体材料,二氧化硅为光导纤维的材料,故B正确;
C.水玻璃为硅酸钠的溶液,可用作木材的防火剂,故C正确;
D.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氢氟酸和二氧化硅反应;可用于刻蚀玻璃,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试剂的存放、硅与二氧化硅的性质与用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及存放方法,明确硅与二氧化硅的用途.
11.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若误食亚盐,会导致Fe2+转化Fe3+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以解毒.对上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盐是还原剂 B.维生素C是氧化剂
C.维生素C被氧化 D.亚盐发生氧化反应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由题给信息可知Fe2+转化为Fe3+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以解毒,说明在维生素C作用下Fe3+又转化为Fe2+.
【解答】解:服用维生素C可以解毒,说明在维生素C作用下Fe3+又转化为Fe2+,Fe元素化合价降低,被氧化,则维生素具有还原性,被氧化,而亚盐,会导致Fe2+转化为Fe3+,说明亚盐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为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判断物质在反应中体现的性质,答题时注意审题.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填空题
(1)取1.06g Na2CO3,溶于水配成10mL溶液,则该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molL﹣1 ,若再往该溶液滴入足量稀盐酸至完全反应,标准状况下生成气体的体积为 0.224 L .
(2)怎样用化学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用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铁粉中混有铝粉 2Al+2OH﹣+2H2O═2AlO2﹣+3H2↑
②FeCl2溶液中混有CuCl2 Fe+Cu2+=Cu+Fe2+
③FeCl3溶液中混有FeCl2 2Fe2++Cl2═2Fe3++2Cl﹣ .
【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
【专题】物质的量的计算.
【分析】(1)根据n=计算1.06g Na2CO3的物质的量;根据c=计算该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Na2CO3+2HCl=2NaCl+CO2↑+H2O计算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2)①Al与NaOH溶液反应,而Fe不能,以此除杂;
②CuCl2与Fe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Cu;
③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解答】解:(1)1.06g Na2CO3,n(Na2CO3)===0.01mol,c(Na2CO3)===1molL﹣1;
Na2CO3 +2HCl=2NaCl+CO2↑+H2O
1 1
0.01mol n(CO2)
n(CO2)=0.01mol,V=n×Vm=0.01mol×22.4mol/L=0.224L,
故答案为:1molL﹣1;0.224L;
(2)①Al与NaOH溶液反应,而Fe不能,选NaOH溶液来除杂,发生离子反应为2Al+2OH﹣+2H2O═2AlO2﹣+3H2↑,
故答案为:2Al+2OH﹣+2H2O═2AlO2﹣+3H2↑;
②CuCl2与Fe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Cu,过滤即可除去氯化铜,其反应的方程式为:Fe+Cu2+=Cu+Fe2+;
故答案为:Fe+Cu2+=Cu+Fe2+;
③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故答案为:2Fe2++Cl2═2Fe3++2Cl﹣.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物质的除杂和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13.(1)通常用小苏打的溶液除去CO2中的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H+=H2O+CO2↑ ,
不能用NaOH溶液的原因是 CO2+2OH﹣=H2O+CO32﹣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也不能用NaCO3的原因是 H2O+CO32﹣+CO2=2HCO3﹣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Fe(OH)2很不稳定,露置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OH)2+O2+2H2O=4Fe(OH)3
Fe(OH)2可以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来制备:
①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铁粉 来防止Fe2+被氧化.
②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接触O2 .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除杂.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1)除去杂质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不能与所需气体反应,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据此解答;
(2)氢氧化亚铁具有还原性能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
铁粉具有还原性能够还原三价铁子生成二价铁离子;
二价铁离子具有强的还原性,能够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制备氢氧化亚铁应隔绝空气.
【解答】解:(1)通常用小苏打的溶液除去CO2中的HCl,因为氯化氢能够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离子方程式:HCO3﹣+H+=H2O+CO2↑;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CO2+2OH﹣=H2O+CO32﹣,不能用碳酸钠是因为:二氧化碳、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离子方程式:H2O+CO32﹣+CO2=2HCO3﹣;
故答案为:HCO3﹣+H+=H2O+CO2↑,CO2+2OH﹣=H2O+CO32﹣,H2O+CO32﹣+CO2=2HCO3﹣;
(2)氢氧化亚铁能够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铁粉具有还原性能够还原三价铁子生成二价铁离子,所以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铁粉来防止Fe2+被氧化;二价铁离子具有强的还原性,能够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制备氢氧化亚铁应隔绝空气;
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①铁粉; ②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接触O2.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和提纯,明确除杂的原则和物质的性质、熟悉铁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4.某学生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A装置中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若在标准状态下收集到33.6L的氯气,则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是 3mol .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
(3)C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未完全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
(4)此实验所得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偏低.该学生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还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将B装置冷却(或将B装置放在冷水浴中) .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OH)2+2HCl═CaCl2+2H2O .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将装置作何改进 在A和B之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
(5)家庭中使用漂白粉时,为了增强漂白能力,可加入少量的物质是 B
A.食盐 B.食醋 C.烧碱 D.纯碱.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在A装置中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剩余氯气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1)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依据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分析,每4molHCl反应,只有2molHCl被氧化;
(2)氯气与碱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水;
(3)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在环境中;
(4)根据题意知,降低温度即可;氢氧化钙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
(5)酸性条件下生成HClO,漂白性增强.
【解答】解:(1)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发生MnO2+4HCl(浓) MnCl2+2H2O+Cl2↑,每4molHCl反应,生成1molCl2,只有2molHCl被氧化,若在标准状态下收集到33.6L的氯气物质的量==1.5mol,被氧化的HCl物质的量=3mol,
故答案为:3mol;
(2)因氯气与碱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故答案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3)因氯气有毒,则装置C的作用为吸收未完全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吸收未完全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4)①因温度较高时发生副反应生成Ca(ClO3)2,则可将B装置冷却来避免该副反应的发生,
故答案为:将B装置冷却(或将B装置放在冷水浴中);
②因浓盐酸易挥发,则另一个副反应为HCl与碱石灰反应,反应为Ca(OH)2+2HCl═CaCl2+2H2O,所以应除去氯气中的HCl,即在A、B之间接一个饱和的NaCl溶液洗气瓶可除去HCl,
故答案为:Ca(OH)2+2HCl═CaCl2+2H2O;在A、B之间接一个饱和的NaCl溶液洗气瓶;
(5)酸性条件下生成HClO,漂白性增强,只有B符合,A为中性,C、D为碱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尾气的处理等知识点,注意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分析(4),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15.某混合物A,含有Al2(SO4)3、Al2O3和Fe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的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分离沉淀B与溶液C的方法是 过滤 .
(2)D、E、F这3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D: Fe2O3 E: NaAlO2 F: Al(OH)3
(3)沉淀B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2O3+2OH﹣=2AlO2﹣+H2O ;溶液C与过量稀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3H2O=Al(OH)3↓+3NH4+ .
(4)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最佳试剂是 KSCN溶液 ,现象为 溶液变成血红色 .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专题】无机推断.
【分析】KAl(SO4)2溶于水,Al2O3和Fe2O3均不溶于水,混合物A加水溶解后,溶液中C中含KAl(SO4)2,沉淀B是Al2O3和Fe2O3;
向沉淀B中加NaOH溶液,Fe2O3不反应,Al2O3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则D为Fe2O3,溶液E中含NaAlO2、NaOH;
向溶液C中加过量氨水,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Al3+被沉淀,得到F为Al(OH)3,Al(OH)3加热生成G为Al2O3,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KAl(SO4)2溶于水,Al2O3和Fe2O3均不溶于水,混合物A加水溶解后,溶液中C中含KAl(SO4)2,沉淀B是Al2O3和Fe2O3;
向沉淀B中加NaOH溶液,Fe2O3不反应,Al2O3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则D为Fe2O3,溶液E中含NaAlO2、NaOH;
向溶液C中加过量氨水,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Al3+被沉淀,得到F为Al(OH)3,F与NaOH反应生成E,E为NaAlO2,Al(OH)3加热生成G为Al2O3,
(1)分离沉淀B与溶液C的方法是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2)由上述分析可知,D为Fe2O3,E为NaAlO2,F为Al(OH)3,故答案为:Fe2O3;NaAlO2;Al(OH)3;
(3)沉淀B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溶液C与过量稀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故答案为:Al2O3+2OH﹣=2AlO2﹣+H2O;Al3++3NH3H2O=Al(OH)3↓+3NH4+;
(4)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最佳试剂是KSCN溶液,现象为溶液变成血红色,故答案为: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氢氧化铝的两性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