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抗原:某些抗原性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体内大量的淋巴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效应,这类抗原性物质称为超抗原。
基因工程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由B细胞获得编码抗体的基因,经体外DNA重组后,转化受体细胞,使其表达特定抗体。包括人一鼠嵌合抗体、改型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抗体等。
过敏毒素:补体激活过程中由C3和C5裂解释放的小分子多肽C3a和C5a,能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引起超敏反应,故将C3a和C5a称为过敏毒素。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受不同刺激而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此类抗原除在白细胞表达外,也可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表达;亦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此类细胞为CD4+、CD25+ 双阳性细胞,其功能是 抑制CD4+T和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负调节作用,故被称为调节性T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抑制;表达CTLA-4、mTGF-b分子;下调APC表面的B7分子等。
模式识别受体(PRR):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也包括少分泌型PRR,如C反应蛋白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膜型PRR是胚系基因直接编码的产物,较少多样性,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菌的肽聚糖和真菌的酵母多糖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等。PAMP数量有限,但在病原微生物中分布广泛。
抗原递呈细胞(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B 细胞等。
T细胞突触:又称为免疫突触。是指成熟T细胞在与APC识别结合的过程中,多种跨膜分子聚集在富含神经鞘磷脂和胆固醇的“筏”状结构上并相互靠拢成簇,形成细胞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其中心区为TCR和抗原肽-MHC分子,以及T细胞膜辅助分子(如CD4和CD28)和相应配体,周围环形分布着大量的其他细胞黏附分子,如整合素(LFA-1)等。
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阶段以及T、B细胞发生过程中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忽视:是指体内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并存,而在正常情况下不引发自身免疫病的状态。
DiGeorge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引起的T细胞缺陷病。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外,此类患者可伴有甲状旁腺、大血管及面部发育障碍。
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只存在于某一种或几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此类抗原可用动物肿瘤移植排斥试验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是指非某一种肿瘤细胞特有、在其他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也存在的抗原。此类抗原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的表达量在发生肿瘤时明显增加。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指供者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识别、攻击宿主组织细胞,导致宿主受损。
DNA疫苗:亦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乃将编码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在体内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疫苗。也称为第三代疫苗。
表位:即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组成。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位。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靶细胞及其抗体同时存在时,凡有Fc受体的多核白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都能与结合了靶细胞的IgG抗体的Fc段发生结合,引起靶细胞的溶解或杀伤,因这种杀伤需要抗体存在故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耐受:指机体经某种抗原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分化群(CD):以分化群(CD)代替以往的命名,即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之为CD。
T细胞受体TCR:T细胞抗原受体。由异源二聚体组成,αβ或γδ,与CD3形成复合物,,与Ig有同源性,是T细胞特征性标记;编码V区的基因重排,形成TCR的多样性;TCR是T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基础,只能识别细胞膜上与MHC结合的抗原分子,其识别的是抗原肽中的线性决定簇。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IgM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为直接凝集;吸附在载体颗粒上的可溶性抗原与IgG结合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称为间接凝集;预先用可溶性抗原封闭抗体IgG的抗原结合位点,使吸附在载体上的可溶性抗原不能再与IgG结合所形成的不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抑制。
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常用的制剂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青霉素等。
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因子,具有抗肿瘤作用。引起发热、炎症反应、恶液质。分为TNF-α和LT(淋巴毒素)。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因其首先在人白细胞表面发现故名。HLA广泛分布于人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的表面,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两种类型,其化学成分是糖蛋白。HLA的主要功能是提呈抗原肽,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是决定人类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佐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称为佐剂。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为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较多,主要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塑料板孔内,用以捕获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再应用酶标记的抗抗体或特异性抗体与之结合,加底物显色检测抗原或抗体的量。
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用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常用的制剂有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制剂和单抗制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具有与Ig的V或C区相似的折叠结构,且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同源性的一组粘附分子。
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补体系统:是一组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及体液中的可溶性蛋白及一组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
免疫原性:系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Toll样受体:为Ⅰ型膜蛋白,其胞内部分与IL-1受体明显同源,属于TLR/IL-1R超家族。是一类与病原体识别相关的受体,多种病原体及其产物感染人体后,可通过该受体家族成员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条件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
细菌L型: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前病毒:是一种细胞内病毒DNA,它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或已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随细胞的传代而垂直传播。
顿挫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期内先后感染同一动物或组织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增殖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垂直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传到子代的感染称垂直传播。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包涵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胞浆或胞核内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的、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结构。它属于细胞病变的范畴,并有助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如R质粒的转移。
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的DNA序列。
医院感染:只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者在入院时已经发生的直接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中和试验:是指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的增长情况,也可用来鉴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结构。中和抗体特异性高,维持时间较长,因此流行病学常用此法。
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单位左右;活动性风湿热患者一般超过400单位。其原理为:用已知抗原(毒素)+未知血清(抗体)+红细胞。
破伤风抗毒素:目前所用的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多次免疫马所获得的马血清纯化制剂,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与紧急预防(注射前需皮试)。
传染性免疫:又称带菌免疫,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 结核、伤寒杆菌等)。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立克次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严格细胞内寄生,以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为传播媒介。
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OXk等)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
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钟发生变异,幅度较大,属质变,是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的,甚至产生新的亚型,可引起大范围流行或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电镜下呈大球形颗粒。其结构由双层壳和核心组成。外壳为包膜,表面有HBsAg、Pre-S1Ag和Pre-S2Ag。内壳为衣壳含有HBeAg和HbcAg。核心为双链DNA和DNA多聚酶。
重叠感染:指易感者先感染HBV(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慢性HBV携带者),其后又感染HDV,多造成迁延不愈,预后较差。
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叫内基小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朊粒:又称为传染性蛋白粒子。其化学成分是一种对蛋白酶K有抗性的蛋白质,至今尚未查到任何核酸。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抗原性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毒-1,它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外毒素,抑制内毒素脱毒;刺激单核吞噬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可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而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产生感染性病毒,故不能以常规方法检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亦无临床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基因可被激活而进入增殖性表达状态,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引起临床症状的出现,表现为急性发作。
热原质:许多革兰阴性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一些革兰阳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合成代谢过程中合成一种多糖,将其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
ET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是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致病菌。引起的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腹泻,也可是严重的霍乱样腹泻。致病物质是不耐热肠毒素和LT(或)耐热肠毒素ST。
正常菌群:指存在于正常人体体表或与外界相通的的腔道中的微生物群。
卡介苗:是卡、介二氏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保留免疫原性的减毒株,即卡介苗,用于人工接种以预防结核病。
慢发病毒感染:是指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如极个别人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带菌者:处于带菌状态且自身无症状的人称为带菌者。带菌者有两种: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