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33:19
文档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

2001年11月理论学刊Nov.2001第6期总第106期TheoryJournalNo.6Ser.No.106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孙书文(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1摘要2文学张力的审美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阐释:惊讶)))压抑,涵咏)))释放。张力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0,比/流畅的美0有着更大的表现力。无意于追求文学张力和过分追求文学张力,是文学作品张力缺失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与文学观念的偏颇有直接关系。优秀的文本应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基础上,使文本的审美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
推荐度:
导读2001年11月理论学刊Nov.2001第6期总第106期TheoryJournalNo.6Ser.No.106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孙书文(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1摘要2文学张力的审美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阐释:惊讶)))压抑,涵咏)))释放。张力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0,比/流畅的美0有着更大的表现力。无意于追求文学张力和过分追求文学张力,是文学作品张力缺失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与文学观念的偏颇有直接关系。优秀的文本应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基础上,使文本的审美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
2001年11月理论学刊Nov.2001第6期总第106期Theor y Journal No.6Ser.No.106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

孙书文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1摘要2文学张力的审美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阐释:惊讶)))压抑,涵咏)))释放。张力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0,比/流畅的美0有着更大的表现力。无意于追求文学张力和过分追求文学张力,是文学作品张力缺失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与文学观念的偏颇有直接关系。优秀的文本应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基础上,使文本的审美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均达到最大化。

1关键词2文学张力;审美;张力度

1中图分类号2I01;B83-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2-3909(2001)06-0111-03

/张力0一词,最早见之于物理学。1937年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在其5论诗的张力6一文中把此概念引入文学理论。我对文学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当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文学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读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影响下产生出的立体感受。

文学张力的达成便是读者的接受过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两个阶段:惊讶)))压抑,涵咏)))释放。

文本一旦进入接受者的视野,便成为接受者审美体验中一个特殊的审美客体。审美体验首先在于审美注意的达成,即庄子讲的/听之以耳0。文论家科林伍德作过这样的阐释:/首先,他意识到有一种情绪,但对这种情绪是什么,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意识到的一切就是某种心神不定,或是兴奋,他所感受到的东西在他身上继续发展,但对它的性质,他却一无所知。0[1]这是鉴赏者能够进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审美/虚静0不可缺少的准备。文学张力质具有强大的刺激性,各方面文学因素的紧张态构成对鉴赏者接受习惯的强大冲击,如语言与叙事的凝练、讲求以/不全0写/全0,有如李渔所讲,目的正在于/意则期多,字唯期少0,是以压缩的方式增加文字本身的信息量,使文字更加具有刺激性,赋予有限的能指以无限的所指。文学张力的表现正在于首先唤起读者的这样一种/惊讶0感,置读者于凝神状态之中。

每一名读者都积累了独特的阅读经验,/惊讶0的产生正在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已突破了其阅读经验。面对富有张力的文学作品,伴随这种/惊讶0的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受挫,即情感的压抑。情感的压抑会强化读者的阅读期待,对压抑的有意突破又激活了读者的想象力。在优秀的作品中,这种压抑效果是不可少的,否则无法形成情感宣泄的快感。压抑是情感的拦水大坝,受阻的情感在坝中积累、酝酿,为激流奔腾提供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会有卡斯维特罗的论断: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

5庄子#人间世6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0耳,感官体验;心,情感体验。通过这两个步骤后,达到全身心、全灵魂的感应,这暗合了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文本给予鉴赏者的刺激性和压抑感只是耳目的感官体验,进入涵咏)))释放的过程则是指向/心意0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气0的审美体验,即如李泽厚所述的,由/悦耳悦目0到/悦心悦意0到/悦志悦神0。法国立体未来派诗派曾致力于/图画诗0的创作,用诗行排成花、心、水波、鸽子等,力图达到不仅可读、而且可观的效果,但终因其提供的进入/悦心悦意0的信息较少,仅具耳目之感,故很难成为成功的文学作品。文学张力的紧张态,应是突破了/耳目0感官局限的充满了/意0的紧张态,它提供了情感、心智诸力来回往复的可能性。有学者称5野草6为/无词的言语0,即想表

111达而无法表达的话语,是一种没有能指的所指[2]。所谓/无词0,意指鲁迅在/独语0时也无法找到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话语。这种现象也正是看似多种意义的堵塞,实则是由/不可表达0而表达出极力延伸的意义。文学张力中多有强调/空白0之处,其要旨亦在于增添文本的未定点,刺激鉴赏者以自己的想象去填充空白。/意象0之/象0是要用读者的/意0去充注的,凝炼背后的意的丰富、繁杂同样要读者去体味。这即是情感涵咏的过程,它进一步积累、酝酿了读者由作品唤起的复杂的情感。

多样情感的不断被刺激,目的不是为了情感的蓄积,相反,单一的蓄积还会破坏情感的审美化,因为单单是情感的蓄积无法形成审美的快感。实际上,在情感中占优势的是遗忘规律:/我们的情感心灵简直可以被比作常言所说的大车:从这辆大车掉下什么东西,就再也找不回来。,,情感主要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与其说情感是积累心灵的力量,不如说它们是消耗心灵的力量。情感生活是情感的消耗。0[3]审美快感的形成在于情感的刺激产生之后的大量宣泄。在张力的心理压强下,紧张的心智处于亢奋的状态,刺激情感大量产生,而张力的指向最终又是外指的,张力的存在实际是扩大文学本身的空间,这就为情感的宣泄提供了通畅的渠道。

文学张力中所含蕴的美不是那种/浅易的美0、/流畅的美0,即一般人仅凭直观就能作出好恶反应、使普通感受者觉得愉快的美,它属于西方美学家鲍桑葵所界定的/坚奥的美0。正是这种美的/坚奥0,使得富含张力质的文本令许多人感到骇异、荒唐,甚至一时难以接受。然而它的多义性的特质又决定了这种美具有更大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承载着人类心灵飞向审美超越的自由境界。一方面,文学张力所构成的多样异质的组合在物质的形态给人以自由感,它突破了生活常态中类的聚合、时间的逻辑等,动态平衡是指向外辐射的,/一收0指向/万取0,个别指向一般;另一方面,文学张力这种/坚奥的美0更在于对人自身的超越,正如里普斯所指出的,/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0[4]。文学张力极大地激发了文学想象力,强大的刺激督促欣赏者努力将矛盾、对立的对象全部/吃进去0,在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心灵空间。张力巨大的文本给予读者的豁然开朗感,即是由于经历了惊讶)))压抑、涵咏)))释放这一历程后,读者的想象力足以容纳进更多的存在,从一个像亚里士多德讲的/软弱的读者0,变得坚强起来,在这种心灵空间开阔的体验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体味人类的价值所在。审美超越立于对物的超越基石,进而致力于自身生命的开拓、发现,使被沉埋的生命得以自我转化、提升、扩充,奔向生命的至境)))自由境界。

文学张力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从文学张力的角度检视中外文学史会发现,许多文学作品的失败正在于文学张力的缺失。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根本无意于张力效果追求者与过分追求张力效果者。

在第一种情况中,最为常见的是在文学的语言、内容上对日常生活原样搬移,放弃了艺术加工。抹煞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差别,或认为把生活本身变成文字即是文学,亦或热心于用文学来讲述一切,这类理论在西方的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都能见到。这种文学观念与生活高于艺术、艺术是对生活的摹仿的文论传统有关,且时不时地以这种或那种面目招摇过市。例如在中国当代文坛风靡一时的所谓/新现实主义0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影子。另外,把文学作品当作/载道0、/言志0或是阐释某种哲学思想的工具,同样无意于文学张力的追求,也导致不少作品文学性的低弱。古典文学史上杜甫的/三吏0、/三别0和白居易的讽谏诗,之所以被人认为文学质量不高,也许与诗人所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0的文学观念有直接的关联。同样,战争中的口号诗、十七年文学中的作品,也是因张力的缺失而鲜有上乘之作。在西方,萨特被尊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其文学作品虽赢得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但存在主义文学大师的桂冠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却远不如法国的加缪更为称职,这正是因为萨特的许多小说、戏剧只是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图解,而没有给文学张力留下应有的位置的缘故。

对日常生活的照搬是把文学定位于对/事0的传达,而把文学定位为/道0或/理0的奴仆同样是一种错位。文学不是日常生活的翻版,也不是高深的学术论文,两者都无意或有意地忽视了对于文学而言最为根本的东西,如情感性、形象性等。别林斯基曾论及:/艺术性在于:以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生动而完整地表现出来;如不如此,也许用十本书也说不完。由于这个缘故,凡没有艺术性印记的作品,就特别冗繁而累赘。艺术正与此相反,它不用费很多的

112话,它只要一个特征、一句话去表达意思就够了,而光是说那个意思,有时非得写一本书不可。0[5]只写出/一个特征、一句话0的才是文学的,而那解释的十本书与一本书都不是文学,无论是专注于现象的传达,还是热心于理论的阐释,都会忽略了在文学张力上的努力。同样,一任情感宣泄而不加以节制,也属于张力丧失的第一类情况。文学张力正如同它的字面意义,是要求弯弓待发的运动感,是对文本含蓄性的要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就牵涉到文学的节制。创作者在材料积累、思想积蓄的过程中激发起的丰富情感,怎样用文字束缚住,使读者体味到文本的充盈感和力度感,正是文学节制的问题。否则,文本提供的审美信息便是分散的,因而也就是微弱的。

过分地追求张力效果,是致使张力缺失的第二种情况。创作中如一味地追求语法叛逆,使词句组合失去可感知或确定性的基础,就可能流于晦涩和文字游戏,使接受者被阻挡在文本的张力场之外。文学张力所产生的美是一种/坚奥0的美,但并不是说这种美无法被感知。美国作家辛格曾尖锐地批评过乔伊斯的作品:乔伊斯把他的聪明才智用来造成让别人读不懂他的作品,他就喜欢搞一些晦涩难解的谜。

过分追求文本的多义性,而使文本失去了应有的确定性,也是过分追求张力效果容易导致的一个突出弊端。1962年,/法国新新小说派0作家马科#萨波尔达创作了扑克牌小说5作品一号6,是在一个盒子里散装52张卡片,没有任何顺序,可以从任何一张开始,以任何一张结束。据计算,这部小说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有10的260次方之多,可谓/多义0。但它的/多义0只不过是毫无联系的语言的铺陈,没有可能向深处扩展,且相似甚至重复者也不计其数。这种无限的/多义0不仅不会激发读者的想象,而且极易使读者厌烦疲倦,或许正因如此,一直未见马科#萨波尔达的/作品二号0。与此相似的,1982年加拿大作家坎贝尔用电子计算机创作的/电子小说0,也因过分追求文本的多义性而使得文本意义失去确定性。他设计了一个专业写作软件,将其所喜欢的古典小说大师与已过世的现代小说大师的作品片段输进去,作不同的分类标记,然后将自己准备的人物姓名、性别、年龄等输入,再敲/执行0键,计算机就会自己设计整体结构,为每个人物安排出不同的故事,并利用计算机存储的诸多大师之作的片段,形成相互间的情节纠缠与人物对话。

对文学张力的过分追求,固然可以使接受者进入惊讶)))压抑的阶段,但无感知性、无确定性所形成的过大的压抑又会扼杀想象力生发的可能性,难以进入涵咏的阶段;且这种追求更多情况单纯是在文学形式的层面,忽略了丰富情感体验的融入,这就使得文本苍白、空洞,无可体味、涵咏之物,张力亦自然无法产生。在各国文学史上的每个特定阶段,虽然都会出现注重实验性的理论与文本,但可以留驻青史并得以发展延续者少而又少。这种情况在20世纪的文坛就更为突出。这提醒我们,文学质量不取决于令人眼花×乱或是无病呻吟的变调。创造一个充注文学张力质的既矛盾又和谐的文本,一方面要求作家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意识和艺术反映机能,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用真诚的心灵去体验人情、人性,艺术地表露现实存在的困窘及全部的抗争、希望与超越。

/不动之动0是对文学张力最直接的描述。不动中有动的倾向,这是处于紧张态中的静止,一旦静止被打破,动态的平衡态就被打破,张力效果也随之消失;同样,没有各个方向上的力,仅仅是不动,不存在紧张态,也无从谈起张力的存在。总之,无意于张力的追求与过分追求张力效果,都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违背。怎样找到一个恰当的张力度,使文本的审美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的读者审美感受量均达到最大化,就是文学张力论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胡经之:5文艺美学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2页。

[2]薛放:5无词的言语6,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3]列#谢#维戈茨基:5艺术心理学6,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2页。

[4]马奇等主编:5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6(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7页。

[5]见5别林斯基论文学6,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122页。

作者简介:孙书文(1974)),男,山东兖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99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王敏

113

文档

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

2001年11月理论学刊Nov.2001第6期总第106期TheoryJournalNo.6Ser.No.106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孙书文(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1摘要2文学张力的审美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阐释:惊讶)))压抑,涵咏)))释放。张力的美是一种/坚奥的美0,比/流畅的美0有着更大的表现力。无意于追求文学张力和过分追求文学张力,是文学作品张力缺失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与文学观念的偏颇有直接关系。优秀的文本应建立在恰当的张力度基础上,使文本的审美信息量和由文本激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