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乘法
1、数学书第6页第9题讲到“再生纸”,你知道什么叫“再生纸”吗?再生纸有什么价值?这次上海世博会园区内的厕所全是使用的再生纸,你知道这一措施的意义吗?
读一读:《我班的“废品回收箱”》
如果你到我们四(2)班来,打开教室后面靠窗的一个学生柜,你会看到里面不是放的学习用品,而是一些废纸和饮料瓶。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我们的一堂“品德与社会”课说起。
我们这学期的《品德与社会》第五课叫“绿色小卫士”,其中这样一段话给了我们启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回收1吨废纸可以再造出800千克好纸,可以挽救17棵大树。回收一个玻璃瓶节省的能量,可使灯泡亮4个小时。回收一个铝罐就等于节约了半个铝罐的石油。解决放错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将垃圾分类安放,由有关部门回收后再生产、再利用。
仔细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的垃圾桶,就会发现,我们每天在学校丢弃的垃圾,主要就是用过的废纸和喝完的饮料瓶、易拉罐。何不把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利用起来呢?在于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利用教室后面的空余学生柜设立了一个“废品回收箱”。
现在,我们把用过的草稿纸、旧作业本、旧报纸,还有喝完的矿泉水瓶、饮料罐等主动放到废品回收箱里。过了一、两个星期就叫小区里的废品回收员来回收一次。这样,每个月下来都能有十几元的“收入”。如此计算的话,我们学校有25个班级,如果每个班级都像我们班一样设立一个废品回收箱,一个月就能有250元,一个学期算4个月就有1000元了。按照学校每学期补助给特困生200元的标准,可以补助5位特困生。而没有废品回收箱的话,我们就等于每学期把这1000元钱扔进了垃圾桶。而且每千克纸按0.5元计算,1000÷0.5=2000千克=2吨,就是说2吨的废纸得到了回收,这些废纸可再造出1600千克好纸,还可以挽救34棵大树。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废品回收箱”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要在校园里发起“帮助特困生,每班设立废品回收箱”的倡议了,快来响应我们的倡议吧!(02届2班朱姗姗)
2、常州恐龙园的门票价格规定
成人门票价格:120元/人
儿童门票价格:1.1米以下免票;1.1—1.4米之间50元/人
老年人门票价格:70周岁以上免票;60周岁—70周岁之间 50元/人(凭身份证件入园)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凭军官证)、新闻记者(凭国家新闻总署颁发的证件)免票
全年白天团体票价格
注:成人成团凭单位介绍信,学生成团凭学校证明及本人学生证购票、入园。
【算一算】如果你们全家去恐龙园,共需多少元?如果你们班同学集体去呢?3、铺地锦
“铺地锦”原来是流行于阿拉伯的一种古算,在15世纪时传入我国。它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画出方格和斜线,然后,在画好的格子里记入相应的数字,再根据记录好的数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因为计算完了以后,形如我国古代织出的锦缎,因此我国的劳动人民给这种计算格式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铺地锦”。
【算一算】你能用“铺地锦”的方法计算一算28×76、503×19、45×575吗?
【说一说】用“铺地锦”的方法计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4、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除了整百整十数相乘,你能利用“积不变的规律”写出更多的算式吗?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1、容量单位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
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
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
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2、除了“升”和“毫升”,你还知道有哪些容量单位?(比如CC、盎司)它们和毫升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通过实验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3、牛奶和水比,谁重?(找一袋牛奶,上面即标着它的重量,又标着它的容量,你就能发现1升牛奶比1升水重还是轻。)
4、为什么汤锅和水壶用“升”作单位,而炒锅和盘子等用“厘米”作单位?
5、为什么食用油用“升”作单位,而酱油、醋、陈酒等佐料用“毫升”作单位?
6、《美妙的杯琴》:杯琴发声的道理是什么?你们小组是怎样做杯琴的?做好后于老师用手机帮你们进行了录音,听了自己用杯琴演奏的曲子,你有什么感想?7、容量和净含量一样吗?哪种情况下容量大于净含量?哪种情况下容量等于净含量?为什么?
根据国家对定量产品包装的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明“净含量”。假如实际量低于所标净含量,则视为“短斤缺两”论处。只要是合格的商品,它的实际量不但不会少于所标净含量,有时还会超出净含量。
读一读:于老师以前教的同学写的数学日记,希望你读了以后有所启发。
有趣的数学单位缩写
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计量单位,比如说,重量单位、长度单位、容量单位等等。我们从这些计量单位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长度单位“米”可以用一个英文字母“m”表示;“千米”可以用两个英文字母“km”表示;重量单位“千克”可以用英文字母“kg”表示;容量单位“升”用“l”表示,“毫升”用“ml”表示……
为什么“千克”和“千米”的英文缩写前面都有一个字母“k”,而毫米和毫升的英文缩写前面都有一个字母“m”?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一些资料,弄清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km”是英文单词“kilometer”(千米)的缩写,“kg”是“kilogram”(千克)的缩写,而其中相同的字母“k”就是“kilo”的缩写。“kilo”在英文中是一个表示1000倍的前缀(“前缀”就是加在词根前面的构词成分,如“老鼠、老虎”里的“老”,“阿姨”里的“阿”)。跟在“kilo”后面的“meter”就是“米”, 缩写为“m”;“gram”就是“克”,缩写为“g”。所以,“千米”的英文缩写是“km”,“千克”的英文缩写是“kg”。
“升”的英文单词是“litre”,缩写为“l”;“毫升”的英文单词是“millilitre”,缩写为“ml”。“milli”是一个表示千分之一的前缀,因此“millilitre”(毫米)就理所当然地缩写成“mm”。这就是毫米和毫升英文缩写的前面都有一个字母“m”的由来。(02届2班奚宸)
抽水马桶“改造”记
最近读了《小学生数学报》B版第873期的一篇文章《小马桶的资源大帐》,感想多多。一个小小的抽水马桶,居然能做出如此的资源大帐!正好我们最近学习了“升和毫升”,于老师布置我们回家估算一下抽水马桶水箱的容量。
回到家,我便先把水阀给关了。等抽水马桶里的水冲完以后,我打开了水箱盖,发现长期以来水箱盖内壁已经留下了水印。估算开始了:我拿出数学课上自制的1升量器——可乐瓶,罐了1升水,然后将这1升水倒入水箱。接着,我找来了一把尺,沿着水箱壁垂直插到底,发现箱底到水印的最上沿高约30厘米,1升水到2.5厘米处。30÷2.5=12,因此,我估计我家的抽水马桶每次冲水量大约是12升。
《小学生数学报》上说,一个马桶的容量达到9升,就可以保证冲净。那如何减少马桶的冲水量呢?看着一旁的可乐瓶,我灵机一动。我把这个容量1.5升的可乐瓶罐满水,盖紧盖子,然后把瓶子横放在水箱里,接着打开水阀。马桶开始冲水了,水慢慢地盖住了瓶子,当到达水印最上沿的地方停止了,也就是说这样就比原先少放了1.5升水。经过进一步的冲水实验,证明这样做即不防碍冲水,而且也冲净了。我的抽水马桶“改造计划”成功了!
经过我的统计,像我们这样的三口之家一天至少冲马桶6次,每次节约1.5升水,一个月就是1.5升×6×30=270升。虽然不像苏州市那样通过更换和改造零件后节省得多,但在我们常州目前没有这样的改造计划前,我的这种做法至少也是可以先节省起来的。我想,节省和保护水资源,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每个人从点点滴滴早点行动起来!(02届1班徐意尔)
CC、盎司与毫升
最近,我们认识了“升和毫升”,于老师布置我们逛超市时留心观察这方面的内容。
星期六晚上,我和妈妈去了超市。在买一次性杯子时,我发现标签上有的写着“××毫升”,有的写着“××CC”,还有的写着“××盎司”。我想,CC和盎司可能是国外的容量单位吧,不知道它们与毫升有什么关系。恰好,星期五的数学活动课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那天,于老师为我们每组提供了两个一次性杯子,标签上分别写着:300CC和9盎司。我们先观察了一下,两个杯子差不多大,容量大约在300毫升左右。于是我们猜想,CC大概就是毫升,盎司肯定不是毫升,1盎司估计要有几十毫升。开始实验了,我们先把300CC 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量杯,刚好300毫升。可见,1CC就等于1毫升。接着,我们把9盎司的杯子也同样装满水,将水倒入量杯后发现是250毫升。250÷9≈28,1盎司大约是28毫升。
后来,我们在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CC其实是我们五年级
将要认识的另一种计量单位“立方厘米(cubic centimeter)”的英文缩写,1毫升就相当于1CC。生活中献血量一般就用“××CC”表示。而“盎司”则是一种英美国家使用的计量单位,英制的1盎司大约是28点几毫升,美制的1盎司大约是29点几毫升,所以,“盎司”并不是一种国际通用单位。在我国,酒吧里喝洋酒会以盎司计量,而其他地方不常使用。
这时,我终于真正明白了CC、盎司与毫升的关系。(02届1班陈博闻)
估计容量比赛
今天,我家举行了一场有趣的比赛——估计容量比赛。参赛选手分别是我、爸爸和妈妈。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容器是一个垃圾桶。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圆柱型垃圾桶,它的直径大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我想起教室里的红色水桶容量大约是15升,而这个垃圾桶比它稍微瘦一些、矮一些,于是我在题板上写出了我的答案:10升。爸爸妈妈也作答完毕,纷纷亮出了题板,他们的答案分别是12升和9升。我们拿出预备好的一个容量是1升的凉水杯,将杯子里装满水再将水倒入垃圾桶中。如此重复,刚好10杯水倒下去,垃圾桶就满了。我领先了一分!
接下来,我们又估计了碗、锅子、水槽、油瓶等家里常用的一些容器的容量。我们的比分交替上升着。最后,爸爸以8分的成绩夺得了冠军,我以6比5战胜妈妈成为亚军,妈妈屈居季军之位。
在这场家庭比赛中,我虽然没能当上第一名,但学到了许多估计容量的技巧。其实,估计容器的容量一点都不难,只要你记住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其他容器与这些“标准”进行比较,估计结果也就不离十了。(02届1班姜南)
第三单元:三角形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变形”在生活中各有哪些用处?
2、建筑中的三角形:我们欣赏了哪些三角形的建筑?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我用吸管和绳子做图形:你做了什么图形?怎样做的?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通过做图形你有什么收获?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是怎样证明的?为什么用量角器量,有的时候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加起来不等于180度?
5、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画图证明!
6、用两幅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画图说明。
第六单元:找规律
1、生活中哪里用到“搭配”、“排列”这样的找规律问题?举例说明。
2、用1、
3、
4、7可以写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你是怎样思考的?
第七单元:倍数和因数
1、如果在百数表中快速找出所有的素数?
2、为什么“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读一读:3有另一个特殊点在于:他除10后余数为1,除20后余数为2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大胆地写出一组看似不合理的除法算式:
10÷3=3......1 100÷3=33......1 1000÷3=333 (1)20÷3=6......2 200÷3=66......2 2000÷3=666 (2)
30÷3=9......3 300÷3=99......3 3000÷3=999 (3)
40÷3=12......4 400÷3=132......4 4000÷3=1332 (4)
50÷3=15......5 500÷3=165......5 5000÷3=1665 (5)
…… …… ……
那也就是说,假设这个数最高位上是a,我们总可以让a所表示的数除以3后余数为a,然后把余数累积到个位。于是这个整数是不是3的倍数就只要看他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例如数字54081:
因为54081=50000+4000+80+1,
故54081÷3
=(50000+4000+80+1)÷3
=50000÷3+4000÷3+80÷3+1÷3
三个除法算式的结果可以看作
50000÷3=16665 (5)
4000÷3=1332 (4)
80÷3=24 (8)
1÷3=0 (1)
余数总数为5+4+8+1=18,是3的倍数,5,4,8,1为各数位上的数字.已经被3整除的部分当然也是3的倍数,两部分相加的和自然是3的倍数.得出结论: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