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32:02
文档

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

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初二年地理质量分析报告我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初二年地理教学质量抽查是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南安市义务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严格按照部颁《地理课程标准》和《12年泉州市初中地理会考考试说明》,并结合南安市的教学实际命题,试题遵循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的原则,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试题对深化素质教育、指导初中地理教学具有
推荐度:
导读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初二年地理质量分析报告我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初二年地理教学质量抽查是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南安市义务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严格按照部颁《地理课程标准》和《12年泉州市初中地理会考考试说明》,并结合南安市的教学实际命题,试题遵循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的原则,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试题对深化素质教育、指导初中地理教学具有
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

初二年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我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初二年地理教学质量抽查是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南安市义务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严格按照部颁《地理课程标准》和《12年泉州市初中地理会考考试说明》,并结合南安市的教学实际命题,试题遵循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的原则,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试题对深化素质教育、指导初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性。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形式:试卷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综合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读图分析题。

  2、试卷容量:本次考试采用书面闭卷答题的考试方式,试卷卷面为6开纸6页编排。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题量为两大题:选择题25题(50分)、综合题6题(50分)。

  3、试题内容结构:按《2012年泉州市初中毕业生地理科学业考试说明》规定的八年级上册的内容。

  4、试题水平目标:参照2012年泉州市初中地理会考的命题原则,以课标为依据,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按照8:1:1的难度比例组织命题,力争使全体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试卷的特点分析:

 (一)总体特点

1、图文并茂,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命题注重突出学科特色,充分运用地理图像、图表呈现地理问题,承载地理信息,重点考查准确识记地理空间位置,图、文、表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全卷图文资料共10幅,有区域地图、地形剖面图、统计图与表、景观图、结构图、示意图等类型,充分体现课标 “阅读、运用地理图像、图表与有关资料,指出、认识、分析、归纳等”地理学习技能与方法、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选择题充分利用地图语言呈现试题内容。综合题更是以读图为切入点进行设问,侧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文字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立足基础,紧扣课标,侧重考查知识技能。

试卷立足主干知识,扣紧《地理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关系等基本内容,知识覆盖面广。如选择题中的第1、2题我国辽阔疆域、地理位置;3、7题我国的行政区划;8~10题我国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如综合题第29题,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部分国家人均土地面积统计表”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状况、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地图分析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3、情境设置,联系生活,考查地理知识、地理能力。

  试卷通过把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有关试题中,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作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感知地理的实用性、生活性,体现有用地理和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如选择题第2题:通过地理知识竟赛考查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第20题以中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为情境,考查节约用水的具体做法。 

  4、强调过程与方法及能力,注重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性。

试题注重能力立意,同时根据课标要求,记忆知识重点考查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重要的山脉、地形区等地理名称。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要素的分析、比较、迁移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卷在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等能力方面尤为突出,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减少机械记忆,有效引导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教学注重双基、注重方法、注重能力。

5、注重思想导向,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试卷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传达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地理语言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激发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家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学而践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如选择题16、20、综合题29题关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经过对土地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机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育,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6、注重高初中衔接,引导可持续发展。

试卷有些试题侧重于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如综合题中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地形剖面图、等温线分布图的解读等,这些考查内容都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都将为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试题案例

(1)第1~7题,考查我国辽阔疆域、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特点、民族习俗。

(2)8~14题,考查我国地势特征、主要地形区、气温分布、长江黄河概况、民族特征、自然资源分类等基本地理知识。

(3)15~19题,考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地区分布差异、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的方法。

(4)20~25题,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我国主要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工业地带分布、高新技术产业。    

(5)综合题第26题,阅读“黄河流域图”,主要以识记及分析为主,考察我国主要山脉走向、地势阶梯界线、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城市分布等知识,综合考查阅读、运用地图及分析问题能力。

(6)综合题第27题,以“影响我国的季风活动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我国冬、夏季风的形成、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夏季风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读图用图能力。

(7)综合题第28题,以“中国区域政区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简称的掌握情况,同时穿插邻海等知识点的考查,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读图用图能力。

(8)综合题第29题,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部分国家人均土地面积统计表”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状况、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地图分析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

(9)综合题第30题,阅读“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图”, 考查我国种植业、四大牧区的分布,比较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本题综合考查阅读、运用地图能力和区域比较能力。

(10)综合题第31题以“我国某工业基地地图”为载体,考查我国主要工业基地、铁路线、矿产资源;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条件;本题重点考查读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初二年地理考试成绩

表一                                         

全市参考人数A级人数

B级人数

C级人数

D级人数

平均分及格率A率

10232人

368730131638213273.3分

79.2%36%
表二                                         单位∶分

全市参考人数100分

90~99分

80~分

70~79分

60~69分

50~59分

40~49分

40分以下

10232772142255118271510866608671
四、答题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重点考察学生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

  得分率较低的有1、2、5、11、12、17、19、22、23、24题。从以上失分率较高的题目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对一些必要的记忆性知识点的记忆没有重视,同时,审题不认真,如1、2、11、19。

(二)、综合题

  综合题共6题,50分。综合题侧重于地理能力考查,即读图、综合分析归纳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地理文字表述能力等。

  第26题阅读“黄河流域图”,主要以识记及分析为主,考察我国主要山脉走向、地势阶梯界线、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城市分布等知识,综合考查阅读、运用地图及分析问题能力。主要错误:(1)山脉走向判断错误,概念模糊,失分较多。(2)最大湖泊青海湖写成鄱阳湖;错别字较多,渤海的“渤”写成“勃”。反映学生不重视,反复强调的重点知识仍然出错;(3)城市分布特征答成沿铁路线、沿海分布,说明学生读图提取信息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27题,以“影响我国的季风活动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我国冬、夏季风的形成、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夏季风对我国水旱灾害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读图用图能力。本题得分率较高。主要错误:夏季风盛行时的气候特征,答案五花八门。很多学生答全年的气候特征。说明学生审题不够认真,

第28题,以“中国区域政区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简称的掌握情况,同时穿插邻海等知识点的考查,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读图用图能力。主要错误:(1)省级行政区等知识点没有形成有效的记忆;(2)东海、黄海位置区分不清,地理事物的名称与位置没有对应;(3)审题不认真,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答成全称。本题的失误,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不够到位,识图仍有一定偏差,不懂根据主要地理特征判断地理事物。今后的地理教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

第29题,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部分国家人均土地面积统计表”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状况、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地图分析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本题得分率较高。主要错误:(1)审题不认真。(1)(2)题从表中直接抄答案,但仍有部分学生答错。反映学生缺少答题技巧和信息提取能力。(2)耕地、土地资源概念混淆不清。切实保护“耕地”写成“土地资源”。

第30题,阅读“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图”, 考查我国种植业、四大牧区的分布,比较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本题综合考查阅读、运用地图能力和区域比较能力。本题得分率相对较高。主要错误:(1)南北方耕地类型、粮食作物对调。(2)四大牧区掌握不牢,失分严重。“牧区”写成“青藏牧区”;把“牧区”写成“行政区”。反映学生审题不认真,基本知识没有掌握扎实。

第31题以“我国某工业基地地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我国主要工业基地、铁路线、矿产资源;分析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条件;具体考查铁路线、主要工业基地性质及分布、工业发展的条件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读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主要错误:(1)工业基地的分布、性质较混乱。出现错别字,“京津塘”写成“京津唐”。(2)铁路干线的名称、位置没有掌握好。(3)“华北平原“判读成“东北平原”。(4)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文字表达不规范。(4)部分学生矿产资源空白,不懂引用材料作答。从答题情况看出,学生从图表和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答卷的情况看,学生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的地理学习分析综合能力、地理语言表达以及终生学习有用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培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学生答题表现较好的方面:

1、学生对课本要求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能很好地掌握,主要体现在本卷的选择题答题上。

2、学生基本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掌握的不错。平时经常接触的地理图表掌握得不错,如27、29、30题得分率都较高。

五、问题分析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本次试卷的模式与去年中考模式一样,试题题量相当,难度设置更接近省考纲8:1:1的要求。从考试意义来说到达了预定的目标.当然仍存在一些教学问题需要今后解决、完善。

  (一)问题分析 

   1、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在平时教学打好“双基”,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掌握地理方法,导致理解应用能力存在不足。

 2、教学当中对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落实不够到位。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有待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在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致使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过差。平时忽视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

  3、该掌握的基本的地理名词没有掌握好,地理规范性表达能力较差。学生存在着表述能力差,语句不畅,用词不当,错别字多等陋习。今后应强调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记忆和表述。            

4、平时练习、考试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加上首次采用答题卡,学生较不适应,出现受忙脚乱,影响作答。

  5、审题不够细心,文字表达方式不够规范,导致答非所问和表达零乱。

 (二)对今后地理教学方面的建议

  本次考试暴露出学生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地理学习方法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迁移能力低,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巩固双基,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当成教学重点。

  1、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平时教学要注重双基,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一些突出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应抓反复、抓落实,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双基,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是不行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方法,联系实际,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2、加强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重视各类地理图表的教学。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图像信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

建议教学时多使用挂图、地理图册。平时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加强识图绘图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在大脑中形成重要的思维地图。对于重要的地名、地理数据、地理原理等能用图尽量用图进行思维记忆,少让学生死记硬背。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重视思路点拨。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简单记忆方面能力较好,而理解分析方面的能力还不成熟,对于已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及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去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许多学生往往理不清答题思路,地理表达的组织能力也较差。因此,在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基础上,应加强答题方法和答题思路的指导。

4、注意加强地理表述和书写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从评卷过程发现:学生基本的地理名词没有掌握好,语言表达能力差、回答问题欠缺条理性、规范性、语句不畅、用词不当,错别字多等陋习。希望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强调基本的地理事物的记忆和表述。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规范学生平时的书写。 

5、平时多进行严谨答题训练,加强地理解题技巧的指导。

 立足初二年会考,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成绩,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教学中,建议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要通过解题技巧的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在审题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思考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和书写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

六、考试建议

   1、注重知识基础和能力立意

  从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出发,是命题工作的永恒主题。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侧重“用”的知识,适当压缩一些纯粹“记”的知识;重视地图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加强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的训练;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的培养,关注学生地理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传统考试中那种抽象的、孤立的试题,缺乏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命题将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地理学习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3、突出教学导向和高中衔接

  中考地理命题具有“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的导向功能,具有水平测试兼顾选拔功能的作用考试要真正起到正确导向和衔接的作用。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和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从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既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渗透“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文档

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

南安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查初二年地理质量分析报告我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初二年地理教学质量抽查是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南安市义务阶段教学质量监控意见(试行)》的文件精神,命题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严格按照部颁《地理课程标准》和《12年泉州市初中地理会考考试说明》,并结合南安市的教学实际命题,试题遵循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的原则,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试题对深化素质教育、指导初中地理教学具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