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因地______(zhì)宜 自出______(xīn)裁 _______(mò)然 _______(tuò)宽
2、下列句子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禅、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辩、
捕捉,却又没有了。
②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跋地
参天,八面威风,雄据山间,无可匹敌。
错别字 | ||||
改 正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_____________》)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⑤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过零丁洋》)
4、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取一个雅致的名字,以表示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仔细读来,饶有情趣。如:
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所读之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瓶水斋: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下列书屋名中请自选其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文人取名的内涵。(2分)
①老学庵(南宋·陆游) ②积微居(语言学家 杨树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题中任选一题,简述30字左右)。(2分)
①简述保尔第一次参加斗争并被捕的故事。
②“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
变得有益于人民。”请简述保尔说这番话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7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___。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补足文中缺省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到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心乐之 念无与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B、以其境过清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
C、佁然不动 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势有曲直(《治水必躬亲》)
E、乃记之而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8、翻译句子。(2分)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光下彻,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九溪十八涧 张岱《西湖梦寻》(7分)
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
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①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②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
注:①阒qù:寂静。 ②老:这里意为熟悉。
《西湖梦寻》记西湖胜景,张岱观赏西湖山水有“深静”、“灵敏”的独特审美眼光,厌嚣杂而喜幽绝。本文所记的“九溪十八涧”是一幅以“溪水”为主题,以山和树为依托的一处幽雅宁静的山涧美景,其中的“九溪烟树”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9、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故称九溪( ) 人烟旷绝( ) 各名胜地寻讨无遗( )
10、面对美景,张岱与柳宗元一样,感到“不可久居”,请分别在两文中找出解读情感的关键词。(2分)
《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溪十八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举例说说《小石潭记》、《九溪十八涧》两文写景语言上的共同特征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幽径悲剧 季羡林(8分)
【甲】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士,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一一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乙】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树干已经被砍断了,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丙】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自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雨哭泣,哭泣,哭泣……
12、【甲】段划线句中用词可堪回味:藤萝幽香可闻,但不可“闯”入;蜂声可听,却无法“袭”人。分析“闯”、“袭”两动词使用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丙】段划线句写群树、荷花对古藤之死的反应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快乐微笑与悲哀痛哭并存于上文中,请分别找出一处,并简析这两种迥异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语言通俗而雅致,比如:句式工整;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浓墨重彩的描绘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相结合……结合上文内容,举出一例来具体说明任意一个语言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园 陈从周(7分)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自来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抒高见,如今就我在接触园林中所见闻掇拾到的,提出来谈谈,姑名“说园”。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现。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 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 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 “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我总觉得一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并且土生土长的树木存活率大,成长得快,几年可茂然成林。它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要能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那真是不容易。这当然也包括花卉在内。 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国园林是各具风格的。古代园林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虽亭台楼阁,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等,都表现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达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讨上,这些似乎对我们有所启发。 (节选)
16、“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景,这是动观。”
说说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说: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苏州园林》作者也认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你能结合本文说说“艺术”、“境界”的共同含义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总觉得一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一句中的“我总觉得”删掉后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B、“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中的两个“同”指的是“亭台楼阁、山石水池”。
C、文中的“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要具有画意"与《苏州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两个“画意”表达的都是取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效果。
D、本文题为“说园”实则说苏州园林,不如改为说“苏州园林”更贴切。
(五)绣上的苏州(11分)
非常幸运,刚到苏州就赶上一场雪。在纷纷细雪中,漫步苏州观前街上,一家丝绸商店让我驻足流连。这家店铺的一个角落里,还有一部窄窄的旋梯,信步上去,豁然开朗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满屋子的苏州绣品!挂在墙上一幅幅绣作让我唏嘘不已,其中最小一幅绣的竟然是《清明上河图》,长虽不足一米,绣得却精致雅极,画面上繁华热闹的场景,全以一针一线“精描细绘”而出,密而不乱,层次分明,清晰而具立体感。其他尺幅较大的绣品,粗看似简单,然而细观之,则又不得不改变看法了,那幅“猎狗奔跑”图,同样也完全是靠密密针刺表现出来的:
那深藏在茸毛中的眼睛光亮有神,那翘起的尾巴顽皮逗人,还有猎狗脚边丛生的绿色植物,无一处不觉逼真生动……站在这一幅幅绣品前,我再也不去考虑什么“中国四大名绣”的排名之类,而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苏绣的世界”里了。就我而言,即使面对一幅简单的单面绣,心底也会涌起一份感动①,哪怕有“疵点”也毫不犹豫地宽宥了。
出于震撼也出于好奇,我指着其中的一幅双面绣,问店堂内那位友善的老板娘:“绣这么一幅需要多长时间?”“半年吧。”天呵,半年时间天天面对绷架一方,反复审视,细细斟酌,千针万线……融进的心血将艺术定格为永恒。曾听说在深圳请人画一张工程“效果图”至多三天时间,付出的酬金恐怕是一幅双面绣价钱的数倍以上。
苏绣,那针线的活儿被称为“民间艺术”,似乎是因为产在民间才让它有了“艺术”的美名,也似乎是因为产在民间而终究让它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然而,当你凝神定目于一幅幅苏绣前,你无法挡住它给你带来的美的享受。即使不是“民间”,却也真是“艺术”。
苏绣,让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我似乎看到了一双双纤纤素手穿针引线又复飞针走线于古城小巷里,一针一线勾勒出苏州这座城市的特性。有人告诉我,说美国硅谷打算在中国寻找一处理想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到中国各大城市走了一囤,最后还是选中了苏州一一原因是他们发现这座城市的刺绣精细得“不可思议”,高科技产业同样需要心无杂念、耐得寂寞。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难以想像中国的东隅,还有一个绣了千年仍在继续的城市。“绣”这个动作,并没有延缓前进的脚步,反而少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追逐,于是有了水到渠成的从容。绣上的苏州,始终协调有致,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并注定还会一直“绣”下去。
来到苏州,我一方面为其城市历史面貌保存完好而感动,另一方面又为其民居之破旧而伤感,这两种心情交错着是很矛盾的。苏州民居保留着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特色,在市区聚集成了几大片,像平江路、山塘街一带较为典型,但当我走近了这些民居,才发现“梦里水乡”与现实的实际距离。多少精美的画册上,烟雨朦胧漫遮了墙角成片的苔藓,掩饰着斑驳陆离的“粉墙”,这种烟雨楼阁之美令人心醉。“零距离”走进老宅,裸砖刺眼,苔藓龌龊,污染加混沌历历在目,如刀剜在心……然而,联想到江南一些古镇,近年为开发旅游,浓妆艳抹精心打扮得如火如荼,继承21世纪水乡江南“千篇一律”的风景时,你会发现,苏州民居这样的环境中的生活依然生动,甚至更让你感觉种种真切。
或许,人们更愿意亲近的古镇如“世外桃源”一般,那里的人们知足而生活安乐,远离城市尘嚣喧扰一一小桥、流水、人家,这在精神上符合人们对江南水乡的完美想像。走进山塘街、平江路各处,你似乎就能看到这里的民居似仍保持着那种本原的状态,但那种生活只是旁观者的一种“想像”,绝不是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一样要为生计操心忙碌,一样会为生活精打细算所累。而生活设施的原始简陋,或许更不是“现代人”所甘愿忍受的。生活于此的人们,在深深眷恋着小巷老屋的同时,又憧憬着上海、深圳等都市繁华,我不由得惊叹他们在创建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全国新高的同时,依然呵护着那小巷那老屋,依然像刺绣那样精心地保存着城市文化的完好。为此,在我再次细细品味这座古城的“斑驳”时,一种敬意和感动②油然而生。
苏州呵,绣上的城市!就像那一场轻盈的飘雪,细腻得让我记忆永存……
(选自《苏州杂志》2004年第4期,有改动)
19、文章中画线处(“心底也会涌起一份感动①”“一种敬意和感动②油然而生”)是作者的两次感动。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两次感动有何不同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认为高科技产业和苏绣在心态上有相似点,请用文中语句概括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绣”原本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文中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内涵,结合上下文,请说说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绣”字的理解:
绣上的苏州,始终协调有致,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并注定还会一直‘绣’下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边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
A、苏州城市的特性就是苏州人的特性,这是美国硅谷在中国各大城市走了一圈,最后选中苏州作为其高科技产业生产基地的根本原因。
B、今天的人们与那时的陶渊明设想、描绘这些想象中的世界,用意不相同。今天的人们心中描绘想象世界,是因为在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人们在心灵深处还是渴望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
C、作者从苏绣这种民间艺术品的特点落笔,写出了苏州的特有品性,他认为蕴含在“苏绣”中的传统将会在苏州继续得到继承和发扬。
D、“梦里水乡”与“现实”的真正距离表现在:梦里水乡,烟雨朦胧漫遮了墙角成片的苔藓,掩饰着斑驳陆离的“粉墙”,美得令人心醉;而现实,裸砖刺眼,苔藓龌龊,污染加混沌。当作者“零距离”走进现实,感到非常失望伤感。
23、“苏州呵,绣上的城市!就像那一场轻盈的飘雪,细腻得让我记忆永存……”有人说,这个结尾让人感受到苏州内在的美,经久的美,深邃的美,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共40分)
曾经有首歌,唱着:“一路上有你……”,飘逸灵动的曲调和细腻柔情的语言让每个听过的人久久难以忘怀,心底里时时忆起那个温柔的旋律。有时不免追问: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你”究竟是什么呢?期待你的诉说,与我共享感动……
请以“一路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
②确立明确中心,抒发真情实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