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袁志武 蒲秋兰 李雷 陈汉清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本文综述了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在心理、情感、教育、生活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阐述了高校志愿服务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措施以及对留守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生活,高校志愿服务,促进作用
The volunteer servic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grow up to promote role
Wei wei YuanZhiWu PuQiuLan li lei ChenHanQing
(xihua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chengdu in sichuan province 61003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stage of growth in the mental, emotional, education, life of various problems which appear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expounds the volunteer servic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e measures and the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of stimulative effect.
Key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mental, emotional, and education, the life, the volunteer service, stimulative effect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乎,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暑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和异常,在心理、情感、教育、生活方面出现各种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全社会的义务也是责任。如今高校志愿服务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志愿服务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促进作用
1.1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遇到一些困难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二是自卑心理比较普遍。不和人说话、怒目而视、大呼小叫等这些实际上表现了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里觉得寂寞无聊。四是逆反心理严重。对老师、监护人的管教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1.2志愿服务在解决心理问题的促进作用
心理的本质是脆弱的,而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教育方法要得当。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鼓励孩子的闪光点,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首先,高校志愿者积极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挖掘关爱行动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关爱农民工子女成长的社会氛围,形成机制,贴近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丰富关爱行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志愿服务载体,着力打造共青团组织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品牌。
其次,高校志愿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最后,通过高校志愿工作的开展,让留守儿童感觉到了社会的关爱。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一个积极乐观,阳光健康的心理.
高校志愿服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2.高校志愿服务对解决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促进作用
2.1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分析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中,父母亲外出打工年限在两年以上的为64%,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4年!66.4%的孩子没去过父母亲工作的地方,常和父母电话联系的还不到一半。“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留守儿童情感相对冷漠,缺乏强烈的亲情,性格孤僻;及具两极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
2.2志愿服务在解决情感问题的促进作用
第一;高校志愿者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冷漠的,社会是存在温暖的,大家都是一个大集体。而父母都是为生活所迫,并不是想丢下他们,引导他们主动与自己的父母亲交流,理解父母的苦衷,在家做一个好孩子。
第二;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现场模拟和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友情的不可替代。在学校里面应该和同学们和睦共处,大家都是一个班集体,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辱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学校里做了一个三好学生。
第三;高校的志愿者通过举例子,搞游戏,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互动,观察记录片等等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志愿者可以以哥哥,姐姐的身份,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一个正直,优秀的榜样。努力成为一名五好公民。
3. 高校志愿服务对解决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促进作用
3.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首先是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虽然父母给的生活费用高于一般儿童,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他们的伙食标准下降,营养结构很不合理,总体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些懂事的孩子则节衣缩食,近乎虐待自己。其次,他们的家务劳动负担明显加重,特别是那些寄居在他人家里的孩子,做的家务更多。做家务不但是体是付出,也成为心理负担。再次,留守儿童的卫生状况堪忧。有些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变差,特别是一些女性的留守儿童,在生理变化阶段缺乏关怀和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志愿服务在解决生活问题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关爱留守儿童,从他们存在的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一一进行辅导和帮助,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志愿者们给留守儿童讲解科学合理的饮食规律和方法,保证他们身体营养的供给;告诉他们劳动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要量力而为;教给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讲述一些优秀人士的成功历程,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培养责任感和义务感。
4.高校志愿服务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促进作用
4.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据调查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祖辈抚养的方式比较多。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祖辈们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 “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得到保障。
4.2志愿服务在解决教育问题的促进作用
第一:有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而高校志愿服务者,知识丰厚,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辅导
第二: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而高校志愿服务者却可以很好的避免他们的这种心理,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很好的促 使他们摆脱这样的困境
第三:留守儿童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而高校志愿服务者的介入,可以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从而可以走出那种不良的心理,重新的走入班级,重新找到学习动机和态度。
5.小结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伸出援手。高校志愿者的服务,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从某些方面削弱了矛盾,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城乡的结合,更是大学生思想进步的体现。不要小看你的点滴爱心,因为或许它就会影响整个世界,同样,也不是每个志愿者都要做了大事才算成功,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也会让人很温暖,所以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我们这个志愿者大家庭的行列中,为这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奉献出一点无私的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大家的人生都能够香飘万里。幸福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企盼幸福能如影相随,其实幸福并不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刘全礼编著:《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J]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
[2]罗国振编著:《社区青少年心理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
[3]张瀞文编著:《训养情绪》[J]华文出版社会,2005.4
[4]牧童编著:《幸福无处不在.》[J]地震出版社,2004.3
[5]赵明东编著:《青春零障碍》[J]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1
[6]柳布村斯卡特亚:《儿童心理发展概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