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简析 |
一、教材说明。 1、内容结构和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借助“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计量单位作形象支撑,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④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3、教学目标: ①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认识小学,体会小数的特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知道以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④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小学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⑤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学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简单小学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①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结合具体的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学习前摸清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探讨的问题 1、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3、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整数与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5、教材中的主题图中的商品价格如“5.98元,0.85元”,但现在超市中单件商品的价格有分的少见,如何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材中的主题图? 6、第88页的主题图和第95页的主题图商品标签上的价格表示不同,如88页面包的价格是2.60元,而95页笔记本的价格是2.6元,又没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商品的价格规范的表示方法?这对于学生利用小数知识解决有关商品价格的问题很重要。 7、实际生活中“分”已经不用了,超市中的商品除散装商品外,很少有商品价格出现“分”,如果学生到超市买了散装商品,价格出现“分”的现象,教师是否让学生明白应该付多少钱? 8、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例2中比较跳高成绩,如比较1.2米和1.15米的大小,教参要求将米化成厘米或结合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进行比较,如果这样教学,学生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必要教给学生简单的利用数位知识比较? 9、拓展练习中加入数轴上的小数,合适吗?(徐斌老师,特级教师) 10、动手实践,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从小数的产生引入小数,认识分数) 四、小资料(网络教研资料整理) 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的初步认识》 承办:三年级备课组 讨论主题:教学中“度”的把握。 主要围绕下面几个话题讨论: 1、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3、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4、整数与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5、教材中的主题图中的商品价格如“5.98元,0.85元”,但现在超市中单件商品的价格有分的少见,如何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材中的主题图? 6、第88页的主题图和第95页的主题图商品标签上的价格表示不同,如88页面包的价格是2.60元,而95页笔记本的价格是2.6元,又没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商品的价格规范的表示方法?这对于学生利用小数知识解决有关商品价格的问题很重要。 7、实际生活中“分”已经不用了,超市中的商品除散装商品外,很少有商品价格出现“分”,如果学生到超市买了散装商品,价格出现“分”的现象,教师是否让学生明白应该付多少钱? 8、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例2中比较跳高成绩,如比较1.2米和1.15米的大小,教参要求将米化成厘米或结合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进行比较,如果这样教学,学生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必要教给学生简单的利用数位知识比较? 9、拓展练习中加入数轴上的小数,合适吗?(徐斌老师,特级教师) 10、动手实践,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从小数的产生引入小数,认识分数) 问题一: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今天我在教学“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这个内容时,学生的接受好象有些困难。 我让学生先观察“板书的分数的分母都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发现“这些小数都有什么特点”,最后再让学生总结。 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从你们的教材分析你来看,你们对到底该不该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本身就有疑惑。 是对,我们也是一个尝试。 ,您认为呢? 不知其他老师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意见,大家都不发言,为什么? 从今天胡萍试教的情况来看,如果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掌握的 第一课时上课时感到学生会将具体的数量转化成高级单位小数表示,但是课后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认为学生必须进行两次转化,转化成分数再转化成小数难度很大,上完例题后应该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母与小数位数的关系。 我觉得应该归纳出“十分之一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我去年上的时候,就归纳过,主要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进率学生掌握情况不好,这也对新知学习不利。 我认为还是应该吃透本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初步”这个词。 沟通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让学生明白小数实际是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应该怎样把握呢? 我也看过四年级小数的意义这一单元,也没有教学这个内容。 那这个内容到底什么时候教学? 这个礼拜我好好研读了这三下和四下的这个部分的,感觉到三下这个单元,始终是和长度以及货币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不归纳可是学生掌握很差。 三下的要求是要结合具体的计量单位和情境进行教学。 我也发现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容易理解。 不知大家看了书上的练习没有,所有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的加减法都是和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是的,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习人民币时,就有初步的接触小数。1.50元等。 但有个问题,就是学生虽学了小数,但一但脱离具体情境就无法在生活中应用。 我个人理解这就是初步的认识,是一种体验;到了四年级学生才能概括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也就是说学生只能感受到,难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在四年级的教学压力很大。 部分学生能感受到,如果不说出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存在很大问题。 那么你认为本单元的到底要把握到一个什么度呢? 本单元的度我认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得出规律。 杨老师,也教过三年级的,以前的老教材也在三四年级分别有这个内容,应当来说这是比较传统的一个内容了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孩子虽然之隔一岁,但是认知上还是有很大一个飞跃的。 问题二:实际生活中“分”已经不用了,超市中的商品除散装商品外,很少有商品价格出现“分”,如果学生到超市买了散装商品,价格出现“分”的现象,教师是否让学生明白应该付多少钱? 实际生活中“分”已经不用了,超市中的商品除散装商品外,很少有商品价格出现“分”,如果学生到超市买了散装商品,价格出现“分”的现象,教师是否让学生明白应该付多少钱? 的确计算教学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内容 分数很抽象,借助分数认识小数更抽象。 在教学人民币时已经弱化了分的教学。 我看过徐斌老师的这节课的教案,是苏教版的,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但是,在教学这个内容时,还是有必要弄清楚的,只不过就是学生缺乏实际体验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才初步认识分数,在这里借助分数认识小数更抽象,所以教材才借助具体的量给学生搭了一个“梯子”,我认为目前还不到抽调“梯子”的火候。 这个问题如果直接给学生进行教学,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掌握,我认为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就行了。 苏教版的教材有点特殊,它是介于北师大版和人教版之间的一个教材 同样是三年级,年龄相仿,我想理解能力也应相当。 目标不一样吗? 因为教材在编排时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在三年级教学“分数”,但是苏教版的教材在二年级时就认识了“几分之一”,所以在三年级时就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但是人教版在三年级却是第一次认识分数,所以教学目标当然不一样了。 问题三:整数与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是本单元另一个难点,学生在对位时易出错。 小数的加减法结合人民币或长度效果比较好。 对于比较“1.2米和1.15米的大小”我认为学生在此之前,还是要有一个“实际跳远比赛”的经体验。 我看了一下教材的联系,基本上都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基本上不存在对位问题,只是在主题图中出现了2元-1.4元。 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是学生在购物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境,但学生缺少数位知识。 毕竟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更何况是小数呢? 大多学生只能先将小数转化为几元几角,再进行加减。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整数加小数,但不要将它当做特例。 但在学生生活中还是会出现“两位小数的对位问题”,例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相差多少。 所以,我觉得这小数的对位还真是个难点。 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对位,应该不会很难了。 教学这个内容我觉得可以借助用“元”作单位的小数的每一位上的实际意义进行对位教学。 举凡比较大小一定是联系具体的量,如果是长度单位都有数轴;我觉得可以借助用“元”作单位的小数的每一位上的实际意义进行对位教学”,我觉得不光是元还有长度单位都可以借助,而且不光是对位,在第一课时初步认识小数时也要用这个思想贯穿课堂。 联系实际情况学生应该能理解吧,只要不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对位问题不大。 本册不会出现不同数位的问题,唯一有一次就是我刚才说到的2元-1.4元,这个非常简单,而且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难。 学习惯了整数计算的对位方法,当小数位数不同时,就很容易出错。 强调小数点对齐啊。 可以出这种错题,让学生辨析,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现在超市里的价格标签很不规范,这样的现象很常见。 在认识小数这节课里学生应该知道以“元”为单位的价格,在小数点后面哪一位对应“角”,哪一位对应“分”。 你们在探讨中也谈到了教材主题图的不一致的问题,我觉得教材注意到了价格规范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不一致主要是95页的主题图是为小数的加减法服务的,本次又主要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所以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你们觉得第一节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到底应该讲什么? 第一节课应让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 能听老师讲讲这节课如何定位吗? 我觉得应在具体情境能认识小数----结构、与分数的关系以及意义。 小数的意义在四年级才要求掌握。 四年级在认识小数的时候应该比三年级更进一步,就像三年级学了分数,五年级又学分数一样,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我们可以不把意义明确提出来,但在具体的情境下应该让学生理解,这样的价格应该用什么样的小数来表示,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是的,所以让三年级学生真正理解意义很难。 这和学生生活中很少用到“分”以及分与元的关系有关。 我们不能谈意义,只能说是具体含义。 现在他们可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对所有的情况进行抽象的概括 那得到四年级, 先还是得根据具体情景,来理解小数的含义。 问题四:第88页的主题图和第95页的主题图商品标签上的价格表示不同,如88页面包的价格是2.60元,而95页笔记本的价格是2.6元,又没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商品的价格规范的表示方法?这对于学生利用小数知识解决有关商品价格的问题很重要。 我认为比较规范的还是应该是3.20元这样的写法,95页教材这样处理主要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教学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结合认识说一说,2.30元和2.3元表示的意思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关于钱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有着两种写法的存在。 商品的标价一般用两位小数表示,加减法时两种都行。 我认为还可以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书上的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可以写成1.3米和1.30米一样,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今天的主题主要就是一个----教学的度。 教学的度不仅仅在教材上,还要看学生。 还有教师个人的理解,即对学生知识起点的估计和能力的推测。 好,我们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今天就讨论到这里。通过今天的研究讨论,相信大家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到底该如何把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