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地球表面积⑤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③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②纬线与经线的特点
形状 | 长度 | 指示的方向 | |
纬线 | 圆圈 | 长度不相等,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东西方向 |
经线 | 半圆 | 长度都相等 | 南北方向 |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形状为半圆经线圈是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
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
④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
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断方式:相邻经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经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
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界线。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赤道(00):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纬,以北是北纬。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7.地球的运动
种类 | 方向 | 周期 | 产生的现象(地理意义) |
地球的自转 | 自西向东 | 一天(24小时) | 昼夜交替现象,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
地球的公转 | 自西向东 | 一年(365天) | 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地球和地图资料二:
8.五带划分:①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②五带:热带、南温带 .北温带、南寒带 .北寒带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节气 | 发生时间 |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 昼夜分布情况 |
春分日 | 3月20或21日 | 赤道附近 | 各地昼夜相等 |
夏至日 | 6月21或22日 | 北回归线 |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
秋分日 | 9月22或23日 | 赤道附近 | 各地昼夜相等 |
冬至日 | 12月22或23日 | 南回归线 |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⑥5°N--90°N)、北温带(2③5°N--6⑥5°N)、热带(2③5°N--2③5°S)、南温带(2③5°S--6⑥5°S)、南寒带(6⑥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1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热带始终高温,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没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低温,有极昼极夜现象。每年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14、 在北半球陆地(海洋)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最冷月出现在1(2)月;南半球相反。
10、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10.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①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 文字式 | 直线式 |
1/10000或1:10000 |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千米 |
1②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及与所画地图表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大小比较 | 比例尺与所表示内容之间的关系(图幅相同) |
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如:1/100>1/10000 | 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范围越小 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大 |
1③地图上的方向的表示方法:三种
一般情况 | 指向标法 | 经纬网指示方向 |
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1⑤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高度的基本表示方法 | 概念 |
海拔(米) | 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相对高度 | 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
1⑥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7.地形的表示方法: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常用)、地形的剖面图。
18.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地局部地形:例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19.如果你想让你住的地方永远昼夜平分,哪你应选择住在哪里?(赤道上)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①海洋与陆地的比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②大洲: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由大到小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
全部在北半球 | 全部在南半球 | 跨南北半球 |
欧洲、北美洲 | 南极洲 | 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
亚洲和欧洲 | 亚洲和非洲 | 南北美洲 | 亚洲和北美洲 |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 | 苏伊士运河 | 巴拿马运河 | 白令海峡 |
全部在东半球 | 全部在北半球 | 跨经度最广的 | 跨南北半球 |
印度洋 | 北冰洋 |
7.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仍在升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对运动,二者相互挤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而且这种运动仍在继续,所以,珠穆朗玛峰仍在上升。)
8.、大洲、大洋的分布:(图②1-9)
六块 | 七大洲 | 四大洋 | |
全部位于北半球 | 北美、亚欧 | 欧洲、北美洲 | 北冰洋 |
全部位于南半球 | 澳大利亚、南极 | 南极洲 | |
跨南北半球 | 南美、非洲 | 亚洲、非洲 大洋洲、南美洲 |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
全部位于东半球 | 非洲、澳大利亚 | 非洲 | 印度洋 |
全部位于西半球 | 北美、南美 | 南美洲 | |
跨东西半球 | 亚欧、南极 | 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