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12282020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
总学时数: 6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34 学时,实践教学 34 学时。
学分: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考核方式:考试
一、制订大纲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2.2016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在内容组织上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实际基本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对网络原理、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后续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与安全等课程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三、课程性质、教育目标
(一)性质:专业课程
(二)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网络组网方法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互联网服务的使用各配置等网络操作技能。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求、教法说明)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协议与分层 3.ISO/OSI参考模型 4.TCP/IP体系结构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特点、发展及分类;协议的概念;数据的封装与传递;
2、难点:
IXO/OSI参考模型; TCP/IP体系结构;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lan、man、wan的特点、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和各层功能、TCP/IP体系结构的各层功能;
(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第二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
(一)教学内容
1.以太网与CSMA/CD 2.以太网传输介质及相关标准 3.组网所需的器件和设备 4.双绞线以太网组网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局域网的基本知识;局域网的特点及拓补结构和传输介质;组网过程;
2、难点: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以太网CSMA/CD的基本原理、使用的主要传输介质、以太网组网类型和传输速度、组网所需器件、设备和传输介质、组网配置规则;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三章 交换与虚拟局域网
(一)教学内容
1.交换式以太网的提出 2.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3.虚拟局域网VLAN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2、难点:
VLAN的涵义和组网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交换式以太网的特点、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过程和数据传输方式、以太网交换机的通信过滤、地址学习和STP协议、VLAN的组网方法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四章 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网络互连涵义 2.网络互连的解决方案 3.IP协议和IP层服务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网络互连的解决方案(面向连接的和面向非连接的网络互连解决方案);
2、难点:
IP互联网的工作原理、服务及特点;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网络互连的意义、作用和解决方案、IP互联网的工作原理、IP提供的主要服务、IP互联网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第五章 IP地址
(一)教学内容
1. IP地址的作用2. IP地址的组成3.特殊的IP地址形式 4.子网编址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IP地址的作用、IP地址的组成、特殊的IP地址及编址;
2、难点:
子网编址方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IP地址的作用、IP地址的层次结构、广播地址和网络地址、子网编址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六章 地址解析协议ARP
(一)教学内容
1. ARP协议的基本思想2. ARP协议的工作过程及改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ARP协议的涵义、完整ARP协议的工作过程;
2、难点:
AR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改进技术;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ARP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ARP协议的改进技术、完整ARP协议的工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七章 IP数据报
(一)教学内容
1. IP数据报的格式 2. IP数据报的封装、分片与重组 3. IP数据报选项
4.ICMP报文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点:
IP数据报的格式、IP封装、分片与重组、IP数据报选项;
2、难点:
IP数据报的标识、标志和片偏移的字段功能;ICMP报文的作用及类型;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IP数据报格式及主要字段功能、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 ICMP 的主要功能;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八章 路由器和路由选择
(一)教学内容
1. 路由选择 2. 路由表的建立与刷新 3. 路由选择协议4.部署和选择路由协议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点:
路由选择过程、路由表建立的方式、RIP协议;
2、难点:
动态路由选择算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表驱动IP路由选择的基本原理、路由选择算法、IP数据报传输和处理过程、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九章 TCP与UDP
(一)教学内容
1. 端对端的通信 2. 传输控制协议TCP 3.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二)重点、难点
1、重点:TCP协议可靠性实现手段;
2、难点:
端口的涵义及分类;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端对端的通信的概念、TCP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流量控制和可靠性实现、UDP协议特点和提供的服务;
(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第十章 应用程序进程交互模型
(一)教学内容
1. 客户—服务器模型 2. 对等计算模型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客户—服务器模型;
2、难点:
对等计算的概念;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客户—服务器模型的概念和特点、对等计算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第十一章 域名系统
(一)教学内容
1. 互联网的命名机制 2. 域名解析 3.对象类型与资源记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Internet域名;域名解析的完整过程;
2、难点:
对象类型与资源记录;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互联网的命名机制、域名服务器与域名解析器和域名解析算法、提高域名解析效率的基本方法、资源记录;
(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第十二章 电子邮件系统系统
(一)教学内容
1. 电子邮件系统系统的基本知识2. 电子邮件系统的传递协议 3. 电子邮件系报文格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电子邮件系统系统的组成;SMTP及pop3协议
2、难点:
电子邮件系报文格式;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TCP/IP互联网上e-mail的传输过程、地址表示、电子邮件系统传输协议、电子邮件系统报文格式;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十三章 web服务
(一)教学内容
1. web的基本概念2. Web系统的传输协议 3.web系统的页面表示方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web系统系统的组成;web系统的传输协议;HTML页面格式;
2、难点:
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web服务系统中的信息模式、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主要功能、URL地址表示法、http协议、web页面的表示方式;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第十四章 接入互联网
(一)教学内容
1.常用的接入技术2. 接入控制与PPP0E协议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接入的方式;ADSL的涵义及接入方法;
2、难点:
接入控制与PPP0E协议
(三)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电话网的主要特点及接入方法、ADSL和HFC的主要特点和接入方法、数据网的主要特点和接入方法;
(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
五、学时(理论和实践)分配表
序号 | 教学内容 | 课时分配 | ||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考核权重 | ||
1 | 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特点、发展及分类 2、协议的基本概念 3、协议的层次结构 4、OSI参考模型的结构与功能 | 4 | 2 | 10 |
2 | 1、数据的封装及传递过程 2、TCP/IP结构功能及协议栈 3、局域网的基本知识 | 2 | 2 | 5 |
3 | 1、局域网的特点及拓补结构和传输介质 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 2 | 2 | 10 |
4 | 1、局域网组网技术 2、交换式以太网的提出 3、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 2 | 4 | 10 |
5 | 1、虚拟局域网涵义 2、虚拟局域网的分类、优点 3、网络互连的概念 | 2 | 2 | 5 |
6 | 1、网络互连的解决方案 2、IP协议及服务、特点 | 2 | 2 | 10 |
7 | 1、IP地址的作用 2、IP地址的组成 3、特殊的IP地址及编址实例 | 2 | 2 | 5 |
8 | 1、子网编址 2、子网规划及划分 | 2 | 2 | 10 |
9 | 1、ARP的基本思想 2、ARP协议的改进 3、协议工作过程 | 2 | 2 | 5 |
10 | 1、路由器和路由选择 | 4 | 2 | 5 |
11 | 1、IP数据报的格式 2、IP封装、分片与重组 3、IP数据报选项 4、ICMP报文 | 4 | 2 | 5 |
12 | 2、域名系统 3、电子邮件系统 | 2 | 4 | 10 |
13 | 1、万维网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2、万维网系统的传输协议 3、万维网系统页面表示方式 | 2 | 4 | 5 |
14 | 1、网络安全基本知识 2、接入Internet技术 | 4 | 2 | 5 |
序号 | 项目(实验)名称 | 学习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
1 | 网线制作 | 网络实验室、制作设备及配件 |
2 | 局域网组建 | 网络实验室、组网设备及配件 |
3 | 文件共享 | 计算机机房、网络操作系统 |
4 | IP地址分配 | 计算机机房、模拟软件 |
5 | 网络管理命令的使用 | 计算机机房、网络操作系统 |
6 | 交换机基本配置 | 网络实验室、交换机 |
7 | ARP协议过程 | 计算机机房、模拟软件 |
8 | IP数据报格式 | 计算机机房、模拟软件 |
9 | 分析共享式与交换式网络数据传输过程 | 计算机机房、模拟软件 |
10 | IE浏览器使用 | 计算机机房、网络操作系统 |
考核办法:卷考或机考 评分办法:平时:30% 考试:70%
八、学习资源的选用
教材:徐敬东等编写的《计算机网络》教材
教学参考书:
1.赵锦蓉.Internet原理与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沈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实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大纲执笔人:陶保壮
专业大纲编写组组长审阅: 冯川放
系主任审定:
制定日期: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