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15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蹊跷﹙qí﹚ 羞赧﹙nǎn﹚ 复辟﹙pì﹚ 断井残垣﹙yuán﹚
B. 缧绁﹙xiè﹚ 施﹙yǐ﹚从 惨怛﹙dá﹚ 景行﹙xíng﹚行止
C. 裨﹙pí﹚将 怃﹙wǔ ﹚然 馈﹙kuì﹚ 赠箪﹙dān ﹚食豆羹
D.仆射﹙yè﹚ 桎梏﹙gào﹚ 殷﹙yīn﹚ 红毁家纾﹙shū﹚难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折券 自惭形秽 一以惯之 四面楚歌
B.骠骑 精兵减政 一蹴而就 震聋发聩
C.恻隐 博大经深 循循善诱 凭心而论
D.荒僻 舍生取义 销声匿迹 功亏一篑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每每看到现有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我只能________嗟叹,仿佛现有的教育在故意走一条艰辛的路。
(2)、要不要买电脑的事我跟领导说了好多次,可是至今也没得到________。
(3)、“大风暴”作为专业级财务分析系统,可以对一家上市公司的全部财务指标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分析, _______ 发现财务报表中的虚增虚减成分,_______在第一时间向用户发出预警。
A、暗中 答复 进而/从而 B、暗自 批复 进而/从而
C、暗自 答复 从而/进而 D、暗中 批复 从而/进而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次全球规划师联盟大会,重点关注城市化、贫困问题、气候变化及危害三个问题,都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
B.算啦,你别和他计较了,等过一阵子,他会善罢甘休的。
C.德国队南非世界杯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相信它将成为世界足坛的明日黄花。
D. 年逾花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南方五省的特大旱情牵动全国团员青年的心,他们积极响应团“人人捐出一瓶水”的号召,踊跃捐款,为缓解旱区人们的饮水困难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B. 在人代会记者招待会上,总理“有生之年,想去看看”的发言传递了一位老人对祖国宝岛的赤子情怀。
C. 美媒体报道,奥巴马将推迟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等华盛顿核安全峰会后再作考虑。
D. 2010年高校招生中,北大推出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模式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掐尖”行动,遭到各大院校批评。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到曹操归葬
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
庸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儿春秋。”
此诗以“铜雀台”“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
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己载说:“过漳河,入
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
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准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
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两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粱任防《述异记》载: “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驰、石犬各二。”任坊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令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7.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其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益封五千户 益:增加 B、愿君让封勿受 让:辞让
C、悉以家私财佐军 佐:佐助 D、臣死不恨矣 恨:仇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以何为丞相 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 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 ②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① 高帝乃大喜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 功不可忘也 ② 古之人不余欺也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 )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④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⑤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B、平定天下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第II卷(共114分)
四、翻译及名句填空﹙20分﹚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4分)
(2)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2分)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
子《劝学》)
(2) ,抱明月而长终; , 。
(3)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 , 。
(4)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
下咽也。
(5)三人行,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这首诗写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试从写作手法角度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如何评价项羽的?说明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分﹚
五、语言运用(12分)
16.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4分)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宣言。“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 ;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种风度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答: ; 。
18.下面一段话有多种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在粉饰一新的我校新落成的图书馆里①,同学们排着长队等候办理图书借阅②。图书馆的老师说③:“我校图书馆阅览室④,共有800个座位⑤,可以保证一个年级的学生座无虚席⑥。开放时间由原来每天8个小时顺延为l0个小时⑦。在这里,同学们将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⑧。”
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父 亲
韦延才
父亲决定去一趟深圳。
父亲两个月前就想去深圳了。父亲很早就听说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到深圳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他觉得那个城市再好,也只能是别人的城市,他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他这一生就算是平稳了,也无憾了。
然而命运就是捉弄人,父亲晚年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意外打破了——父亲的大儿子,我哥,因病去世了。这个噩耗从深圳传来,我们一家人都无法接受。父亲听了走回他的房间,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
大哥去深圳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每年都要回来一趟,看看老父亲,每次回来,都带上大包小包的东西,父亲对那些东西没有兴趣,每次都告诉大哥,下次回来,不要再带那些东西了,只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他就高兴。
大哥今年春节回来,还是带回很多的东西。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说:工作不要那么拼命,干不下去就回来,家里还有两亩薄田呢。从父亲的话里,我发现大哥比去年消瘦了,估计在那里干得太累了吧。大哥笑笑说:没事儿。想不到半年之后,大哥就走了。
大哥是被癌症夺去生命的。大哥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对于大哥的不幸,有人说大哥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职业病,甚至有人说是死于安全事故。对于这样的猜测,我也产生了怀疑,怀疑大哥的死是不是真的跟他的工作有关。后来了解到的事情,使我的怀疑更加加深了。
听说大哥在住院期间,他所在的公司给了他一笔医疗费,又发动员工捐款。可再多的钱也无法挽回大哥的生命了,大哥住进医院没多久就不治了——大哥的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的后期了。
那时候父亲是想亲自到深圳去处理大哥的后事的,但考虑到父亲内心的悲痛和他的身体状况,在我们的一再阻止下,父亲才没有去深圳。两个月后,父亲决定要南下了。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我们无法说服父亲,也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和父亲登上了南下的客车。天气很好,但我的心里却是波涛滚滚。面对失去儿子的城市,面对太多猜不透的死因,刚强的父亲会做出些什么呢?我无法预测。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才见着经理。经理对两个月前他公司失去的那名员工还隐隐有些印象。他是个不错的员工,他的英年
早逝我们也感到惋惜。经理回忆着,并安慰了父亲一番,然后就让他的秘书到财务那里支两千块钱给我父亲。父亲听了,站了起来,摆了摆他那双有点干枯的手,说:经理,我来深圳不是向你要钱的。
经理看着我父亲,一时不知说什么。
这时,父亲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色塑料袋子,慢慢地解开。那是一沓崭新的票子。看着父亲的举动,我惊呆了。经理也愣愣地看着我的父亲。父亲上前几步,把那沓票子递给经理:这是你们工人给我孩子治病捐的款子,现在用不着了,请你转给他们,并转达一个父亲对他们深深的谢意。
父亲说完,向经理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看着父亲深深弯下的脊梁,我的心一颤,眼里饱含着泪水。
我们走吧。父亲说。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选自《广西文学》2008年第一期,有改动)
19.结合作品,分析“父亲”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20.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1)一如我所预料的,在大哥工作的那间公司,我们没有顺利地见到经理。(3分)
(2)从他那平静的声音里,我知道,现在的父亲心里一定是很平稳的,也没有什么遗憾了。(3分)
21.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中具体例子简要分析。(4分)
22.有人说,“父亲”没有要求公司赔偿,反而退还捐款的行为是高尚的、感人的;也有人说,“父亲”不能查明儿子的死因,是不懂维权吃闷亏。你是如何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邵燕祥《断句》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与句意不符。 D项,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5. A B “传递”与“情怀”动宾搭配不当;C谓语残缺 “推迟”后加“决定”;D“模式”是“行动”主宾搭配不当。
3、C(①“暗自”指私下里。“暗中”指黑暗之中或背地里。句中没有“背地里”之意,应选“暗自”。②“批复”指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答复。“答复”指口头或书面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也指回答的话。从语境看,这里应选“答复”。③“从而”是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进而”表示继续往前,进一步。这里应选“从而/进而”)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6.D(“更无存在的基础”错,文末说“它都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7.D(D说的是“七十二疑冢”传说形成原因)
8.B(A诗句是范成大的,非“罗大经”;C“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错;D原因错)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9、D(恨:遗憾)
10、D(A以:介词,相当于“把”“用”/介词,相当于“因为”。B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转折连词,相当于“却”。C乃:副词,相当于“才”/副词,相当于“竟然”。D也:均为句末语气助词)
11、C(第①项是萧何为丞时的事,第⑤项是萧何担任相国时的事)
12、B(A项萧何在陈豨反时未到刘邦信任。C项授萧何相国之事发生在高祖平定陈豨过程中。D项萧何并未主动推荐曹参)
四、翻译及名句填空﹙24分﹚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0分)
(1)(4分)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数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关注点:被坚执锐、数十合、略地、各有差异)
(2) (2分)您去世之后,谁可以继承您的职位?(关注点:即、百岁)
⑶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大国)用侵犯它,接着又遭受灾荒。﹙其中“摄”“加”的用法和“以师旅”“以饥馑”各1分,省略1分,整体1分。﹚
14、略
五、
16.答案 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17.答案 示例:个性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个性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18.第一处:①在粉饰一新的我校新落成的,改正:在我校新落成的粉饰一新的;第二处:⑥座无虚席,改正:有座位;第三处:⑦顺延为10个小时,改正:延长为l0个小时;第四处:⑧受到……服务,改正:受到……接待
六、
19.(1)朴实,本分,只要种好他的两亩地就没有遗憾。 (2)重亲情不重钱财,对大儿子带回家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顿饭就高兴。 (3)关爱孩子,劝告儿子工作不要太辛苦。 (4)刚强,得知儿子去世,能够强忍痛苦,并想亲自去处理儿子的后事。(5)善良无私,知恩图报。儿子死后,父亲不但没有趁此机会向儿子所在的公司要求补偿,反而归还了工人们的捐款。
注:答对四条即得满4分。
20.(1)含意:“一如我所预料的”,证明了“我”对大哥死因的猜测是有根据的;(1分)“没有顺利见到经理”,经理误认为“父亲”是来要钱的,因而避而不见。(1分)
作用:众人的想法和表现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为小说“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结尾埋下伏笔。(1分)
(2)含意:父亲归还了工人给自己儿子的捐款,了结了自己的心事,抚平了心中的伤痛与不安,所以心情平静了下来。(1分)
作用:这与前文“父亲说不那样他的一生都会不平静的”相照应。(1分)也回答了我们“不知道父亲去那里到底为了什么”的疑问。(1分)
21.(1)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也可)(1分)如“父亲也没有多看,他盯着大哥看了一会……”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去世后,父亲“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出来”,表现出父亲内心的巨大悲痛和强忍痛苦的坚强。(1分)
(2)对比手法。(1分)如文中用“我”对“大哥”死因的猜测,“经理”对“父亲”的误解等,与“父亲”一定要到深圳归还捐款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出“父亲”这一形象的高尚人格。(1分)
注:此题答出两个方面,准确并且分析正确即可,得4分。
22.答案略。考生回答能结合文本,并言之有理即可。满分4分。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人。高祖起兵后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逃走.萧何常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的损失。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 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于是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赐给池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高祖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到达邯郸。战事辽没有结束,淮阴俣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乐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去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皇上对您起了疑心阿。设置卫队.并非以此宠信您。希望您辞让封赏不要接受,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就会高兴。”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继承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奠过于君主。”皇上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磕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