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共五虎大将比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40:02
文档

国共五虎大将比较

国共两军五虎大将的比较和对决国共内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在这次将帅的对决中兵败如山倒,很多人认为的将领和党的将领不在一个层次,实际上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军事以外的因素。可以看到,同样是这些将领指挥的土地战争,红军就没有取得这样的大胜,甚至被迫进行了长征。双方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五员大将拿出来做个比较和对决,是很有意义的事。欢迎大家抛开政党的意识形态,从纯军事角度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第一,粟裕vs傅作义。粟大将在方面是找不到对手的。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熟练运用大兵团作战的本领
推荐度:
导读国共两军五虎大将的比较和对决国共内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在这次将帅的对决中兵败如山倒,很多人认为的将领和党的将领不在一个层次,实际上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军事以外的因素。可以看到,同样是这些将领指挥的土地战争,红军就没有取得这样的大胜,甚至被迫进行了长征。双方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五员大将拿出来做个比较和对决,是很有意义的事。欢迎大家抛开政党的意识形态,从纯军事角度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第一,粟裕vs傅作义。粟大将在方面是找不到对手的。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熟练运用大兵团作战的本领
  国共两军五虎大将的比较和对决

  国共内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在这次将帅的对决中兵败如山倒,很多人认为的将领和党的将领不在一个层次,实际上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军事以外的因素。可以看到,同样是这些将领指挥的土地战争,红军就没有取得这样的大胜,甚至被迫进行了长征。双方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五员大将拿出来做个比较和对决,是很有意义的事。欢迎大家抛开政党的意识形态,从纯军事角度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

  第一,粟裕vs傅作义。粟大将在方面是找不到对手的。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熟练运用大兵团作战的本领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能排在前十名。粟裕从战士开始干起,一直成长为战略决策的指挥员和总参谋长。可以说陈毅托了他的福,没有他的话就没有淮海的完胜。何况他的手下和周围的智囊比起林彪的手下能力要差很多,这更体现出他作为中华第一将的无可争议!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建国后没有受重用,也没有能在朝鲜战争展现军事才华。把傅作义作为第一将很多人有看法,其实这是一个从未战败过的将领,抗日时日军,伪蒙军和华北都吃过他的大亏。日本人在战后写的研究中日战争的书中最推崇的中国将领就是华北的傅作义和中原的汤恩伯。内战时聂荣臻和贺龙更是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四野入关时在华北战场的形式是最好的。一个35军就敢在华北平原东突西奔,而其他战区的军要出动的话最少两个军或一个兵团互为掩护。可看出傅作义经营一个战区的能力。因次,拿两人相比,傅只是稍逊一筹。

  第二,林彪vs陈诚。其实在方面林彪甚至排不到第二,只是看到四野在整个内战中取到的巨大作用才这样安排的。首先,东野的兵力多装备好,对东北的军占有很大的优势。其次,他的部下猛将如云,身边的刘,罗又是足智多谋之士。北满和南满两个根据地又紧临苏联和朝鲜两个后方,无后顾之忧又不愁结养供应。即便这样他还有四平之败和打锦州的优柔寡断。围歼廖兵团是他的亮点,但其中也有廖耀湘的失误帮了他的忙。至于四野入关后的秋风扫落叶那是大势已定。所以说即便换另一人去东北效果也不会差到哪去,甚至更好。陈诚在军中是被低估的人物。此人严于治军,强调“精神教育”,有实干家与战术家之称。,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和武汉会战中指挥得极其出色,内战初期的东北战场也搞得不错。另外他的战略大局观在中无出其右者。但他也不是军的二号战

将,只是林彪和他一个高估,一个贬低,

实为棋逢对手。

  第三,刘伯承vs白崇禧.这是在内战中唯一正面对上号的对手,都是智将。刘伯承的军事素养堪称一流,作战擅用奇招,往往使敌出其不意。谋略远在其他将领之上,抗战时的一二九师的战绩最大,只是名声不如打了平型关的一一五师。内战初期的陇海战役,定陶战役都是以寡敌众取得大胜。但他的兵行险着中也也败棋,如巨野、郅城之役和挺进大别山。关于挺进中原有好多争议,但确实是战略失误,刘邓大军不仅未“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还差点成为占山为王的穷寇,受到很大损失。白崇禧在桂军中地位不如李宗仁,但打战要强很多,不是谁都能成为国民军的总参谋长的。桂军在军之外成为地方军的老大全靠他。在他和刘的对决中也占了上风,度江后的硬战的对手基本都是他。考虑到中原战场他的兵力比刘强,所以两人的实力旗鼓相当。

  第四,陈赓vs汤恩伯。有人要说此二人名不副实,一个没有指挥过大战役,一个是大草包。其实单凭军事本领来看,两人都是矫矫者。陈赓不显山露水但很有一套,有关陈赓大将的生动故事,过去便在党内、军内广为流传。抗日战争期间,以灵活的游击战连挫日寇。日军恼怒万分,“扫荡”时在装甲车外面贴上“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考察时,称赞“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连毛的“集中主力各个歼敌的作战方法”也是学习他的。50年后在越南的指挥极具想象。要不是他分不了身,去朝鲜的未必是彭德怀,他可以说是被埋没了。汤恩伯被丑化的严重。实际上汤部在抗战中极具战斗力,许多大捷的主要因素都归功于他。日军数次战役的目的都是歼灭汤兵团,倍授人口实的豫湘桂战役惨败的责任加在他身上是不公平的。(此事改天专文探讨)。其实汤恩伯在日本和国外都被誉为名将!试想蒋委员长会把精锐交给一个草包吗?但现在铁血里都把他当做讥讽嘲笑的对象,令人感叹不已。真正的交手,陈赓不一定敌得过汤恩伯。

  第五,彭德怀vs杜聿明.十大帅和十大将中军事水平和彭老总不相上下有很多,如贺龙,徐向前等。其作战就是突出一个“勇”字,堪称猛张飞。军事生涯中有胜有败。百团大战是其亮点,朝鲜战争难称成功。最突出的是内战中在西北用少量兵力和胡宗南极双马周旋,并没有吃太大的亏。但他指挥的战役往往伤亡太大,以至于在朝鲜林彪的部下不卖他的帐。彭帅的人品使他占踞了第五名将的地位。杜

明是中被严重高估的人物,蒋对其极为信任。但看他的战绩,除了昆仑关外

,第一次远征缅甸的惨败他的指挥很有问题,东北战场的早期和淮海战场的晚期也是昏招频出。而另外两个人选胡宗南和卫立湟也有不足,前者抗战没什么表现,后者对辽沈战役的失败负主要责任。但胡宗南的才能确实是很高的,别忘了他占领了陕甘宁根据地。而此一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而且是党经营了十多年的统治中心。选杜聿明弃胡宗南是习惯思维使然。但他和彭德怀的较量就要处下风了。

  历史没有假设,但如果让他们五对在同等条件下对决,我们一定能看到许多经典的战役。

  辩论沙场

  新六军 陆军上士 2006-10-6 15:38:49

  提起打仗,最津津乐道的是国共之争,什么几大战役,什么一场战役歼敌数十万......可打的这些什么大战役,都是内战,自家兄弟相残,实在不值得大书特书-,有谁把自己兄弟打得鼻青脸肿还好意思夸耀,抗日战争时打过什么仗?的精锐基本上拼光了,师级以上中将以上将领就牺牲了上百名,死了几个师长-?同级别的将领不过牺牲了一个副参谋长。发生在平型关地区的其实是一次大战役、一次大会战,在此只打了一天,就是后来吹上了天的"平型关大捷",顶-多是个"战斗"。数一数在抗日战争中上千人参加的战斗,够不够一个巴掌?

  对比国、共两党的抗日战争,的抗日战争史从来都是十四年,而不是八年;而从来都说是八年抗战,前六年从来不敢承认的,因为那时它在搞武装割据,与军-阀无异!在同是中国人的张学良的东北军与苏联发生冲突时,居然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居然提出了什么要"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对比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曾有过空中遭遇日本战斗机群、座机都差点让日本军机给打下来的险境;宋美龄一身戎装亲临战场、在战地慰问时乘坐的吉普遭到日本军机追-着炸翻,肋骨都摔断了几根;别以为宋美龄是在作秀,谁不知道子弹不长眼?毛曾让自己的儿子上朝鲜战场,那才真是作秀,与最高长官司令员一起呆在本以为安全的后方-都丢了命呢!

  反观毛,可以在大后方的窑洞里悠然自得地写几篇文章,至于挂在毛名下的《实践论》、《矛盾论》之类,且不说不是理论素养不高的他写不出来的,写出来也长期未受到-党内的重视,农民党的党员哪个愿意看这种催眠文章啊!单单说他有时间搞什么党内清洗的整风运动,做做样子纺纺线织织布、在自

窑洞前种几颗辣椒什么的,"拥(蓝-)苹窑洞前,悠然见宝塔"的田园生活跃然眼前,何等清闲?!  至于当年毛见到日本首相的第一句话就是乐

呵呵地感谢当年日本人的帮忙,日本的赔偿也不要了,何故?理不直气不壮也!当年与日本人的私下交易握在日本人手中,曝光-于天下,那才丢脸。反正国家再穷,少了日本的赔偿,供奉毛一个人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且毛居然还骂彭德怀搞"百团大战"是帮了蒋介石!难道不帮蒋介石打日本人,反而要花力气帮日本人打蒋介石不成?而事实上就是这么做的。

  的历史书上,抗日战争这一章的篇幅是最短,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除了自己打的几个小仗,其余要么只字不提,要么笼统地用"中国"一词含糊过去,中国有军-队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无论在的时代,还是后来的党时代,从来都是党的,从来就没有实现国家化。直到今天,"国家化

  "还是禁语、禁区,中国过去、现在的都是党的,从来都不是国家的,由是何来"中国"?

  常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白崇禧挟三十三个旅,内线作战,占尽优势,都没消灭过刘一个营的编制,如果双方条件对换一下,白崇禧又会是什么结果?

  小诸葛称“刘伯承为第一悍将”并非心血来潮。

  白崇禧手下看似兵强马壮,但有多少可用之兵呢?除桂系外,黄维兵团等嫡系处处掣肘,各绥靖区纷纷拆帐.反不如刘伯承上下一心.

  东风31VS三叉戟 陆军上尉 2006-10-6 17:35:51

  “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这话是沈阳的老百姓对陈诚“卓越”的军事才能的“赞美之辞”

  陈诚到东北后,颇有一番重整东北蒋军的雄心,公开宣称“要6个月恢复东北优势,收复东北一切失地”!“要消灭,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东北”。由于陈诚干事干净利落,开始时一些东北人士对他也是抱很大希望的。辽宁省参议会议长马愚忱曾开玩笑说:“熊式辉是内科大夫,只给点药,治不好病;陈主任是会开刀的外科大夫,对东北的恶瘤开刀,大家可以给亲属签字信任。”

  陈诚到东北后开的第一刀是惩治贪污和整饬军纪。辽宁省徐箴被撤职,五十二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刘玉章被撤职。中将田湘藩,以开“兵学研究会”为名,暗中开设赌场,陈诚将之逮捕。本溪区的一个保安司令李耀慈,弃职潜逃,被捉住后,陈诚命令将其处以极刑。最有意思的是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6月下旬刚在四

平街

战役中取胜,获得青天白日勋章,陈诚到东北即以陈明仁盗卖军粮。贪污为名,将陈明仁撤职查办。当时有人说:“陈明仁胸前挂勋章,手中拿撤职令,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陈明仁是湖南人,黄埔一期毕业,颇有战功,但

因为人桀骛

  不驯,为蒋介石所不喜,久不提升。到1947年很多黄埔一期毕业生已为兵团司令或战区司令长官时,他仍为军长。陈对蒋非常不满,转而和桂系的白崇禧拉得很近。他打胜四平街战役时,白崇禧以国防身份正在沈阳督战,对陈明仁大加赞扬。蒋介石因而对陈明仁更不放心,就让陈诚借故将他免职了。

  陈诚这种作风很快在东北得罪了很多人。东北的党政人员主要是熊式辉拉来的,高级将领主要是杜聿明的老部下。陈诚“大肆攻击原在东北的高级和将领政治、军事指挥失当,致使东北‘’成了瓮中之鳖,等等。……他当着众多新闻记者的面,如此刻薄地攻击熊、杜等人,一时哗然,在场的高级和将领们,也多有不平之色”。

  陈诚的第二刀是锐意整军,大力扩充。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在这里,官多于兵,兵多于,各不负责作战,反而去做生意,作政治活动。各级地方收编杂色游击队伍为保安团,将保安经费数字列在预算第一位。这些保安团打了败仗,各自逃走了事,这简直是祸国殃民的行径。”由于保安还到处扰民,陈诚便决定将其编散,准备将东北原有9个保安区11个保安支队以及交警总队等,编入正规。这时有东北当地人向陈诚建议说:“听说总长将东北各保安支队司令撤换,有许多会叛变投向党的。”陈不听,回答说:“谁要投,就让他去投。他今天投,我现在就缴他的。”

  陈诚在东北扩军,扩编了新三军、新五军、新七军、新八军4个军,又把骑兵支队扩编为骑兵师,把青年军二○七师扩编为第六军。另外,陈诚又从苏北将四十九军调到东北,加上原有的8个军,总数有14个军之多。陈诚这么干,虽然将地方编入正规,表面上实力增加,但实际效果未必好。当时任东北行辕副主任的郑洞国等都认为:“经过这番整顿扩充,正规的人数和装备有了增加,但许多的能力却因原建制被打乱、兵力强弱搭配而未得到提高,有的甚至降低了战斗力。”

  陈诚在东北首先策划打通北宁路,把北宁路锦州至沈阳段以西的“彻底肃清”,使关外和关内的铁路交通解除被切断的危险。9月初,他以刚从苏北调来的四十九军主力和

从华北

调来的四十三师分路向热河进攻。四十九军主力离开锦州不久,就在锦州西北的杨家杖子被包围全歼,乘胜切断了北宁路。为了重新打通北宁路,陈诚请蒋介石下手今让华北的傅作义出兵支援。傅作义命侯镜如指挥两个军,向热河出击,不久打通了北

宁路。

  看到侯镜如在北宁路的成功,陈诚决心在东北打几个漂亮仗以扭转局面,企图以沈阳及其外围城市为依托,将新编第六军、新五军、第四十九军等组成一个强大机动兵团,准备在南满,特别是北宁路以西地区,与主力进行决战。为此,他将新一军主力从长春调回了沈阳。为了策应北宁路作战,1947年10月中旬,东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分路向中长路进攻,先歼灭开原以东威远堡门地区的五十三军—一六师和许多地方,随后歼灭了驻开原东南八棵树的一个团。陈诚急请蒋介石派兵增援,蒋于是调新六军守铁岭,又调华北的6个师增援东北。不久,又歼灭了蒋军暂五十一师、暂五十七师一部,奉命西援的四十三师被击溃。

  陈诚初到东北时,北宁铁路和中长路长春到沈阳段还能通行,到1947年底,已是时断时续。当时沈阳人编了一句顺口溜说:“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

  尽管形势越来越糟,打肿了脸的胖子还要充下去。1948年元旦,陈诚在“告东北军民书”中,声称“目下已完成作战准备、危险时期已过”。不久即派作为机动的第九兵团由铁岭、沈阳、新民3路出兵,向沈阳以西地区的进攻。此次陈诚动员了新一、新六、四十九、七十一、新三、新五共6个军,也以主力7个纵队应战。1948年1月初,当新五军前进到公主屯时,突然被5个纵队包围,新五军军长陈林达当即向陈诚报告,请求退守没有坚固工事的巨流河。陈诚闻报立即召集幕僚研究,最后采纳了行辕副参谋长赵家骧提出的退守辽河方案。可这一迟误,使新五军失去了撤退时机,至1月7日新五军被全歼。当新五军被围时,廖耀湘指挥的新六军本可就近解围,但廖害怕被歼,便借口道路泥泞,该部是重装备、运动困难而迟迟不行。随后第四十九军又被歼灭两个师。

  1947年底,陈诚的胃病再次复发,但此时陈诚正在忙着组织机动兵团和东北主力作战,乃带病坚持工作,因此病情日渐严重,胃溃疡部分时常出血。蒋介石特派权威医生威寿南到沈阳为他治病。新五军被消灭后,陈诚还对各将领说:“我决心保卫沈阳,如果攻到沈阳的话,我决心同沈阳共存亡,最后以手自杀。”

 

 但陈

诚在东北威信大降,本来就不怎么听他命令的郑洞国、廖耀湘对陈更加轻视,再留下来,“陈也已难以指挥。东北党政人员,也认为陈。加上陈诚胃病复发已经无法工作下去,蒋介石便决定让陈诚离开东北去养病,重新建立东北“剿匪”总部,以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剿匪”总司令,代替陈诚

指挥军事。2月5日,陈诚在将党政军指挥权完全移交给卫立煌后,离开了沈阳。

  据杜聿明等人说蒋介石批准陈诚离开东北,陈诚走的也是夫人路线。蒋介石本不想让陈诚离开,由于谭祥找宋美龄求情,蒋才同意把陈诚调回。接替陈诚,蒋介石看中了卫立煌,但卫不同意去东北,也是谭祥跑到卫家中促卫赴沈,说:“东北打得好厉害,辞修病得无法对付,只有卫先生去才有办法,请卫先生早日赴沈接事。”

  陈诚初到东北时,大言炎炎,东北各界以为陈肯定有所作为,结果损兵折将,无果而终,东北各界大为失望。陈诚整伤军纪,严治贪污,得罪了很多在东北的党政军高级。陈诚一失势,这些人趁势对陈报复,要出他的洋相。有人说:“陈诚初来东北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原来是一个草包,到了紧要关头他就逃了。”还有人说:“陈诚人小鬼大,他说同沈阳共存亡,最后以手自杀,他才不自杀呢!简直是骗子,有谁相信这个骗子呢?”据说在陈诚要离开东北之前,马占山听得陈诚要逃跑的消息,曾住见陈诚,疾言厉色地对他说:“你来得去不得。”由于东北人士对陈诚攻击太过厉害,蒋介石便让他请张作相、马占山等东北军政要人讨论东北问题,借以联络感情,缓和东北人士对他的攻击,但东北人士仍然照旧攻击他。

  1948年2月27日,陈诚由夫人谭祥陪同由南京到上海国防医学院检查身体。此后,陈即在上海治疗胃病,并准备出走美国。这时正值1948年4月国民大会开会,消息传到代表中,代表群情激愤。在白崇禧作军事报告的大会上,“全体代表不约而同地大喊:‘杀陈诚以谢国人!’‘不让陈诚逃往美国!’‘到上海把陈诚扣留起来解京法办!’接着东北代表喊道:‘我们不要听的伙食怎样,我们要听各战场打得怎样!’山东代表赵庸夫大喊:‘胜利后不收编山东伪军,把30万游击队逼上梁山,应请杀陈诚以谢国人。’东北代表张振驾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们要求蒋演这出戏!’于归说:‘勘乱采取老鼠战略,如果东北失掉,华北失掉,华南也不保,难道都像陈诚一样想逃到美国去吗?’”白崇禧乐得听到攻击陈诚的声音,任代

代表们说下

去,也不制止。在国大代表交口攻击下,陈诚成了过街的老鼠,当然也不好再提去美国。蒋介石只得出面为陈诚解释说:“责任在我,与辞修无关。”5月13日,南京免去了陈诚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兼海军总司令职务。参谋总长由顾祝同担任,东北行辕主任为卫立煌,海军总司令由桂永清接任。6月,陈诚在上海国防医学院做了胃切除手

术,将胃割去了三分之二。10月,陈诚携一家老小,移居台北草山休养。

  陈诚在内部人送外号“陈小鬼”,但显然不是什么褒义的称号。他和何应钦系、胡宗南系虽然同属蒋介石的嫡系,但相互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相互吞并对方,斗得是不亦乐乎。自己嫡系尚且如此,更遑论地方杂牌武装了。抗战期间,他任军政。有的杂牌武装因与日军作战元气大伤,他不但不给补充,反而趁势予以撤销、编入军或进行缩编等种种落井下石的狠毒手段,以达到清除异己的目的,因而甚得老蒋欢心。但也让其他派系恨得是咬牙切齿。

  因此,当东北战局糜烂,陈诚众叛亲离,落得个墙倒众人推的下场也不是偶然的。

  他能官至参谋总长,固然有长于治军的才能,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浙江人,又绝对忠诚于蒋介石,他的老婆谭详,是元老、国民、行政院长谭延恺之女,又是宋美龄的干女儿。

  所以,将陈诚列为名将,似乎有些牵强。当然这只是本人一家之言,还望批评指正。

  外线作战才是考验真实功力,对比刘、林、粟三人,林彪辖百万之众,在毛一再催促之下,始敢南下,仍自犹豫不决。粟裕尝试“七月分兵”华野投入外线仅一个来月,就大败而归,后对毛的跃进江南外线歼敌的战略自是心有余悸。

  外线无依托作战最致命的是弹药、粮食、兵员的补充,即使仗仗打胜,没有起码的补给,也会消耗怠尽,当年徐向前指挥西路军远征,初期消灭的马家军也有数万,可二马有充足补给,反而越打越多,西路军最后弹尽粮绝而亡。刘邓挺进大别山主要是非战斗减员,饥饿、疾病、逃亡,而实际战斗中一个连的建制的都少有损失过。以毛这么牛的人都不敢给刘邓定下到大别山去歼灭几十个旅的任务,谁都知道每发起一次大战役,拼的是钱财与人力,淮海战役没有根据地百万民工的支援与运输是撑不起来的,刘邓在大别山恐怕没这个条件。

  其实林彪是运气最好的,占着靠近苏联,有个稳固的后方,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与又暗有来往,攻塔山的总指挥候镜

如也是

卧底,情报工作做到这个份上了,辽沈战役要再打不过,林总真成白痴了.

  国共第一战将一般是林彪对杜聿明,粟裕其实败仗不少只是不宣传,而且胜仗被说成神仙仗觉得也有贬义在里面,说白了就是运气。“彭德怀其作战就是突出一个“勇”字,堪称猛张飞。军事生涯中有胜有败。百团大战是其亮点,朝鲜战争难称成功。”坚决不同意,朝鲜都不能算成功?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将军

能做的更好了,延安2万对20万绝不是勇能做到的。

  五虎将相当于元帅一级,杜聿明、孙立人之流资历浅了点。

  正确的应该是白崇禧、卫立煌、薜岳、傅作义、李宗仁,李宗仁勉强了些,卫立煌是肯定的,第一个率军杀入苏区中心金寨,抗战后指挥忻口会战,后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多次部署对日军作战,击溃侵占滇西的日军,打通了中印公路,称得上是抗日名将,后被蒋排挤出国,辽沈战役中一直与蒋介石对着干,拒不增援锦州,明知沈阳已成孤城还电令廖兵团放弃海上转回沈阳,导致被歼,明显放水。

  彭德怀vs杜聿明.十大帅和十大将中军事水平和彭老总不相上下有很多,如贺龙,徐向前等。其作战就是突出一个“勇”字,堪称猛张飞。军事生涯中有胜有败。百团大战是其亮点,朝鲜战争难称成功。最突出的是内战中在西北用少量兵力和胡宗南极双马周旋,并没有吃太大的亏。但他指挥的战役往往伤亡太大,以至于在朝鲜林彪的部下不卖他的帐。彭帅的人品使他占踞了第五名将的地位。杜聿明是中被严重高估的人物,蒋对其极为信任。但看他的战绩,除了昆仑关外,第一次远征缅甸的惨败他的指挥很有问题,东北战场的早期和淮海战场的晚期也是昏招频出。而另外两个人选胡宗南和卫立湟也有不足,前者抗战没什么表现,后者对辽沈战役的失败负主要责任。但胡宗南的才能确实是很高的,别忘了他占领了陕甘宁根据地。而此一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而且是党经营了十多年的统治中心。选杜聿明弃胡宗南是习惯思维使然。但他和彭德怀的较量就要处下风了。

  卫立煌与的暗中往来现在已经有很多当事人的回忆证实了的,卫立煌后来归国后,毛对其评价与待遇极高,辽沈战役中卫立煌是立有大功的,当年不是卫想离沈阳飞南京,而是被部下架上飞机的,由于辽沈战役中卫立煌对蒋阳奉阴违,拒不增援锦州,蒋介石早对其不放心了,卫周围更是军统密布监视,想坐在大厅里等候着的到来,无疑痴人说梦话?把这么一个高级将领丢给,蒋某人又不是傻子.

  卫

立煌与傅作义

不一样,傅作义在河北有自己的嫡系,而卫立煌1948年才从国外到东北上任,都不是自己的,让卫立煌象傅作义那样根本是不现实的.

  有很多卫立煌与密电来往的资料与当事人回忆,有兴趣我可以引用上来.

  “第二,林彪vs陈诚。其实在方面林彪甚至排不到第二,只是看到四野在整个内战中取到的巨大作用才这样安排的。首先,东野的兵力多装备好,对东北的军占有很大的优势。其次,他的部下

猛将如云,身边的刘,罗又是足智多谋之士。北满和南满两个根据地又紧临苏联和朝鲜两个后方,无后顾之忧又不愁结养供应。即便这样他还有四平之败和打锦州的优柔寡断。围歼廖兵团是他的亮点,但其中也有廖耀湘的失误帮了他的忙。至于四野入关后的秋风扫落叶那是大势已定。所以说即便换另一人去东北效果也不会差到哪去,甚至更好。”

  第四野战军百万大军出关作战,诚如你所说的秋风扫落叶。

  ——但这百万大军是哪来的?

  各根据地的入关的时候总共十万左右,装备等等因素就不提了。

  四野后来的一切都是东北局以及东三省的老百姓支持的结果。

  我不想说林彪比谁谁谁强,或者比某某弱,更不想说你诬蔑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骂你混蛋等等,没有那个必要,因为你不是当地人。

  正如有人说某某省的人性格懦弱、缺少气概,或者国难当头时只顾保命等等,因为我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没有那么充足的话语权。

  我是辽宁沈阳人。

  我姥爷的大哥,以及姥爷的兄弟都是东北抗联的老战士。

  曾经跟李兆麟将军退到了苏联境内。

  抗战结束后他老人家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我不知道具体,但听舅舅说过,一直跟打到了海南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再打到海南岛,猜是四十军)。

  老人今天还健在,从营长位置上退休,每个月乡给2000元左右的补贴。

  我听老人讲过他那时的故事,条件及其艰苦,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啥都没有,老百姓对党根本不了解,参军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口饭。

  农村的老百姓转变得最快,但城市里的人就不行了,主要是那些有钱人不接纳,这一点可以从辽阳城国共双方杀个三进三出就可以得到验证。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关于这段历史。)

文档

国共五虎大将比较

国共两军五虎大将的比较和对决国共内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在这次将帅的对决中兵败如山倒,很多人认为的将领和党的将领不在一个层次,实际上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军事以外的因素。可以看到,同样是这些将领指挥的土地战争,红军就没有取得这样的大胜,甚至被迫进行了长征。双方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五员大将拿出来做个比较和对决,是很有意义的事。欢迎大家抛开政党的意识形态,从纯军事角度发表意见和展开讨论!第一,粟裕vs傅作义。粟大将在方面是找不到对手的。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熟练运用大兵团作战的本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