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是从储蓄者那里借款,再贷放给其他人的机构。
·在美国,银行是最大的金融中介。
·由于不同利率的运动有统一的趋势,经济学家通常将其统称为“利率”。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上升与通货膨胀率上升联系在一起。
·金融市场可以将资金从那些没有投资机会的人手中转移到具有生产性用途的人手中,因而可以改善经济效率。
·一级市场是新发行证券销售的场所,二级市场是之前发行的证券再出售的场所。
·欧洲美元是美国之外的外国银行或者美国银行外国分行的美元存款。
·因为金融中介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节约交易成本,因而将资金存入金融中介机构是颇具效率的。
·金融市场之所以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因为与贷款人相比,借款人对贷款偿付概率的了解更为清晰。
·共同基金出售份额,并利用所获取的资金买入多样化的股票和债券的组合。
·为了增加投资者所获取的信息,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对金融体系施以严格的监管。
·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呗普遍接受的东西。
·在货币的三种功能中,交易媒介是使货币区别于其他所有资产的主要功能。
·易货经济的效率很低,因为要想达成,必须要实现“需求的双重吻合”。
·易货经济的效率很低,因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要用其他所有商品来表示,需要有超大量的价格数目。
·支票处理和运送的成本是推动支票发展到电子支付的因素。
·M1只包括具有充分流动性的资产。
·美联储会对货币总量进行大幅调整,原因是小额存款机构不需经常报告其存款余额,并且当有新的数据时,需要对季节性变化的数据调整进行修正。因此,不应过度关注货币总量的短期运动。
·债券的息票利率等于息票利息除以债券的面值。
·经济学家所说的“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
·某债券的面值为1000美元,每年支付50美元的息票利息,还有2年到期,到期收益率为7%,那么它的售价应当为963.84。
·债券的价格与其到期收益率是负相关的。
·永续债券的当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是相等的。
·如果债券持有人用1000美元购买20年期、年息票利息为40美元的债券,持有该债券1年后将其卖出,售价为1050美元,债券持有人该年的回报率为9%。
·与名义利率为6%、预期通货膨胀率为2%的情况相比,借款人更愿意在名义利率为15%、预期通货膨胀率为13%的情况下借款。
·根据资产需求理论,股票市场预期回报率上升会导致债券需求量减少。
某人以937美元买入1年期贴现发行债券,持有1年后,在到期时得到1000美元,其利率为6.7%。
·无论是贴现发行债券,还是息票债券,任何类型的债券的价格和利率通常都是负相关的。
·预算赤字扩张会推动债券供给曲线向右位移,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
·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减少每一价格水平所对应的债券实际回报率,从而推动债券需求曲线向左位移,供给曲线向右位移,债券价格下跌和利率上升。
·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利率上升,反应了费雪效益的作用。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货币供给扩张会引起利率下跌。
·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所引起的流动性效应小于收入效应、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那么利率最终会上升并超过起初水平。
·如果货币供给增长率上升所引起的流动性效应小于收入效应、物价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并且通货膨胀预期可以迅速调整,那么利率会立刻上升,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
·如果通用汽车公司意外地出现了债券违约的情况,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之间的利差会扩大。
·如果美国边际所得税率非常低,市政债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同等期限的美国国债。
·如果公司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增多,意味着其流动性就会提高,于是,债券持有人会增加对公司债券的需求,减少对美国国债的需求,风险溢价随之降低。
·利率的期限机构是到期期限不同的了债券之间的利率联系。
·利率期限结构的语气理论假定,不同期限的债券是完全替代品。
·如果利率期限结构的语气理论是正确的,而且1年期债券的利率是4%,2年期债券的利率是5%,那么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认为下1年得1年期债券利率是6%。
·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的流动性溢价理论,人们更偏好短期债券,因而长期债券必须提高更高的利率才能吸引投资者。
·如果某股票每年支付的股利是3美元,你对该项股票投资要求的回报率是13%,并且你相信明年能够以50美元的价格卖出该股票,那么根据股票的单阶段估值模型,你进入愿意为该股票支付的价格为46.9美元。
·某交易者对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的把握较大,或者对其现金流量的估计较高,那么根据戈登长期模型,他对该股票的估值就会高于其他交易者。
·根据戈登增长模型的股票估值理论,提高利率的货币一方面会提高贴现率,另一方面会降低经济增速,进而放慢股利的增速,最终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有效市场假定意味着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因此一般投资者不会发现未被利用的盈利机会。
·根据有效市场假定的高级版本(认为证券价格趋向其基础价值),由于证券价格是正确的,因而不同投资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一些实证证据表明,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或者错误地将其赚取的里热闹归结为投资技巧,因而会导致交易过于频繁。
·根据有效市场假定,只有未被预期到得新信息的公布才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动。
·在美国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债券的重要性高于股票。
·虽然在世界各地,银行都是企业外部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但银行的地位随着时代的推移有所降低。
·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集合许多小额储蓄者的资金,投资多元化的组合,从而借助规模经济降低了交易成本。
·银行减少了信息生产中的免费搭车者问题,原因是它们发行的是非交易的私人贷款,而非买入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债券。
·如果贷款人无法甄别信贷质量,就会收缩贷款,金融市场自然就是无效的。
·如果经理按照自己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行使,就出现了委托—代理问题。
·净值相对较低、抵押品较少的公司更可能出现贷款违约。
·为了实现债务合约的激励相容,贷款人会在性条款中要求保持抵押品的价值。
·金融机构试图实现范围经济时,它们的业务就会出现利益冲突。
·金融危机往往源自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
·物价水平的意外下跌会加剧企业实际的债务负担,因为这些债务支付在名义价值上是固定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加剧会增加贷款人甄选和监控的成本,进而会减少贷款发放的规模。
·由于资产的价格不可能永远在其基础经济价值之上,因而资产价格泡沫迟早会崩溃。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危机往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新兴市场经济体中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同时爆发被称为“孪生危机”。
·减少借款企业净值的时间会导致企业资本萎缩,减少其抵押品,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银行资本是银行的净值,它等于英航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
·想美联储的借款即为贴现贷款,借款银行就这一贷款所支付的利率即贴现率。
·贷款创造了银行大部分的利润。
·当银行负债的价值超过其资产时,就会破产。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转让存单和银行借款在银行资金来源中的重要性开始上升。
·银行为降低信用风险,通常会向借款人要求抵押品的补偿余额。
·如果银行利率敏感型负债大于利率敏感型资产,利率上升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太大不能倒闭”为非常大的银行提供了竞争优势。这是因为该事实上是担保大银行的所有储户和债权人在银行破产时能够得到偿付,而非只为投保储户和债权人提供担保。
·要求银行注册可以减少银行业的逆向选择问题,原因是,这一降低了不符合要求或偏好风险的人控制银行的概率。
·要求银行使用盯市记账法会导致贷款人在金融危机期间收缩贷款。
·资本金要求旨在降低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因为银行破产时,其所有者要付出很高的成本。
·1974年《社区再投资法》目的是要防止“红线”行为。
·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善法》要存款保险实施基于风险的保费制度。
·大部分国民银行的规模大于州银行。
·银行持股公司是由联邦储备体系监管的。
·经济理论说明,银行试图规避其盈利能力的监管控制。
·1933年《道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同证券业分离开来。
·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以及垃圾债券市场和证券化,降低了银行传统资产的回报率,迫使·银行在其他地方找寻利润。
·假定美联储不对银行准备金付息。如果银行贷款的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都是10%,那么由于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银行吸收100美元的存款,就会损失1美元的利息。
·1978年之前,在美国经营的外国银行比美国银行拥有更多的优势,原因是,外国银行可以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外国银行业不必受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制约。
·物价稳定是货币中最受欢迎的目标。
·时间不一致性计划是指我们为了追求长期收益而放弃短期计划。
·联邦储备体系拥有双重目标。
·《联邦储备法》创建了由区域银行组成的银行,反映了对货币利益的传统不信任和消除金融恐慌两种考虑之间的权衡。
·纽约联邦储备一行行长总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成员。
·欧洲银行的理事会的作用类似于联邦储备体系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1998年日本银行被赋予更大的工具性和目标性。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银行都出现了性增强的趋势。
·官僚行为理论有助于解释美联储为何会抵制过会控制其预算的尝试。
·准备金包括在美联储的存款和库存现金。
·高能货币是基础货币的另外一个名字。
·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要比对准备金的影响确定得多。
·如果你从支票账户中提取100美元,那么银行体系的存款就减少了100美元。
·货币供给变动量与基础货币给定变动量之间的比率被称为货币乘数。
·法定准备金率上升会引起乘数下降。
·货币乘数小于简单存款乘数。
·公开市场操作时美联储最重要的货币工具。
·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非借入准备金。
·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旨在抵消财政存款变动的影响。
·二级信贷的利率通常高过贴现率500个基点。
·边际贷款利率是欧洲货币联盟隔夜市场利率的上限。
·欧洲银行通过确定目标融资率来表明自己的货币立场。
·1978—1987年期间,日本银行的货币绩效比美联储强得多。
·以通货膨胀为指标降低了银行陷入时间不一致性陷阱的概率。
·遵循泰勒规则会使得通货膨胀率更为稳定。
·银行可以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指标,也可以以非借入准备金为指标,但不能同时以二者为指标。
·利率和准备金总量都有可测量性和可控性的问题。
·1994年2月以来,美联储宣布在每次联邦公开市场会议后都会公布其联邦基金利率指标。
·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成功地将经济波动控制在十分温和的水平上。
·外汇市场上的大部分较易是买卖银行存款。
·如果购买平价理论成立,实际汇率等于1。
·本国资产的需求量会随汇率Et下降而增加。
·贸易壁垒增加会导致该国货币长期升值。
·如果一国相对亦其他国家生产能力上升,那么该国货币从长期来看会升值。
·本币随进口需求增加而升值。
·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引起本国利率上升时,本币会随之贬值。
·冲销性外汇干预不会改变基础货币。
·金本位制度的一个缺点是,黄金的生产和开发会极大地影响到货币。
·本币被低估时,银行必须卖出本币以固定汇率,但会增加国际储备。
·近年来,各国因不愿实施苛刻的节俭计划,而尽量避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
·作为国际储备,特别提款权是对黄金的纸质替代品。
·有时以汇率为指标会被作为追求物价稳定的货币战略。
·与货币局制度想不,美元化的优点是完全消除了对该国货币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性。
·货币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货币需求数量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性有所加剧。
·由于国债是支付利息的,并且是无风险的,因而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否存在并不明朗。
·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会受到银行向储户提供的服务的影响。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意味着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当货币对利率极端敏感时,就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模型假定物价水平是固定不变的,这意味着名义变量的变动与实际变量的变动是相等的。
·固定投资总是计划好的,但一些存货投资是非计划的。
·凯恩斯相信自主性支出的变动是由计划投资支出的不稳定波动所主导的,后者受到“浮躁情绪”的影响。
·IS曲线反映了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和总产出之间的联系。
·利率下跌引起美元贬值,进而引起净出口增加会反映为沿着IS曲线(向右下)的移动。
·如果债券的风险下降,人们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进而导致LM曲线向右位移。
·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会导致货币供给扩张,推动LM曲线向右位移。
·如果LM曲线比IS曲线稳定,美联储应当使用利率指标来降低总产出的波动程度。
·在长期内,财政可以影响利率,货币不会影响利率。
·当总产出位于其自然率水平时,物价水平保持不变。
·假定物价水平保持不变,任何推动LM曲线位移的因素都会推动总需求曲线向相同方向位移。
·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历史实证可以排除因果颠倒的可能性,因此是十分有用的。
·货币供给的高增长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
·单独财政不可能导致持续的高通货膨胀。
·非相机抉择的支持者相信作用时滞长且波动性大。
·货币主义者现在支持的是根据货币流通速度予以调整的规则。
·旨在实现高就业的相机抉择可能会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在所有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巨大的预算赤字是货币供给高增长和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的最终原因。
·卢卡斯批判意味着计量经济学模型模拟不能用来评估各种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预期之中和意料之外的都会影响产出水平。
·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工资和价格随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而充分增加。
·需求减少时,企业可能不愿意减少工资,原因是会导致工人工作效率的降低。
·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预期之中的货币供给收缩所引起的产出减少幅度大于传统模型。
·传统模型假定预期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影响是相同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认为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知实情”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都认为可信的反通货膨胀的成本(从产出损失的角度看)低于不可信的。
·理性预期引起了对经济操作方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