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常规?
常:常态。 规:规则,规矩。
普遍被认同并愿意遵守的规矩、规则。是规矩那就肯定有约束和。
二、什么是幼儿常规?
1.定义:是指幼儿日常的行为规范,规则。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和幼儿、家长一起)
2.包含: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学习常规
其中托小班以培养生活常规为主目标,中班以培养活动常规为主目标、大班以培养学习常规为主要目标。三个内容常常是交织在班级幼儿的一日生活里。
3、
生活常规有哪些?
1、进餐、入厕、洗手、排队、午睡、喝水、上下楼梯、搬椅子、坐姿、入园、离园……
活动常规有哪些?
1、集体教学活动常规(坐姿、倾听、发言)
2、区域活动常规 (物品摆放整理 、分享与合作 ,争执与商量 ,时间观念,区角选择)
3、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常规(游戏规则,分享与合作、竞争与合作、倾听、安全)
4、社会实践活动常规(安全、纪律、礼貌礼仪、分享与合作、交流)
5、值日生常规
学习常规有那些?
1、观察、发言、倾听、阅读、作业
四、为什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1、保证活动的秩序(教师)
2、确保教学的效果(教师)
3、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
4、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教师)
5、确保幼儿的安全,减少伤害(幼儿)
6、培养良好的习惯。(幼儿)
7、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发展(幼儿)
8、健康的心里基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我对集体对社会的贡献
培养“既有思考的能力,又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集体,参与制定并遵守该集体的规则,然后通过在集体中对世界做出贡献而建立内心正面的自我形象。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能享受自我内心的祥和。
常规好的国家,国民荣誉感,归属感也很强。日本,德国。
五、如何确立本班级幼儿的常规培养目标?
1、熟悉班级幼儿年龄特征,遵循一般规律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班级幼儿的群体特征,及时有针对性的建立培养目标
3、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建立可行有效的培养目标
4、从幼儿为幼儿园的主体出发,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幼儿一起探讨,或者让幼儿自主探讨形成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
5、与家长沟通交流互动达成一致,建立家园一致的培养目标。
六、如何达成培养目标?
1、简单的事情反复做, 温柔而坚定的要求孩子时时、处处、遵守约定的行为规则。(耍赖也不行)
2、简单的事情有趣的做 利用儿歌,故事、绘本、图示、音乐,游戏(运小猪的游戏练习搬椅子)等形式将枯燥的规则有趣化。(,音乐提示、环境暗示法,6S标示、 绘本故事《等一等》)
3、简单的事情高效的做 有效激励与肯定对幼儿的正面行为进行强化,提高孩子行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让孩子产生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值日生轮岗)
4、简单的事情一致做 老师与家长保持标准,要求一致。要求幼儿在园,在家一个样。
老师,家长、孩子都一致遵守统一的行为规则,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是孩子的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班级老师之间也应该是统一的行为标准。合理分工与合作。
6、常规教学活动的实施
七、培养幼儿常规注意的几个观念:
1、服从的是集体,而不是老师
2、强压的管理,收获的是短期的表面的“顺从”内化的规则,才能真的引发幼儿的自律
3、遵守规则,不是只为了自己受益,而是集体利益的需要
4、培养常规,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要逐步内化
5、常规培养就是简单的操练,无需教学活动去教育
八、幼儿教师建立常规注意事项:
1、不做偏心的妈妈。
2、说不清,说不对。“坐好,坐端正”“小屁股靠后坐,两只小脚放在椅子前,身子挺直。
3、低估孩子在常规建立中的能力“包办代替”比如:水温合不合适,自取纸巾擦鼻涕等等
4、孤立犯错的孩子“赶出本班级”“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批评,要求大家不要和他玩等等”
5、要求孩子绝对的服从老师的指令,不允许有“异样的”行为举止,不善于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6、老师带头不守规则“大声说话,用品乱放,同事之间不适用礼貌用语,情绪化严重”
7、常规要求只靠嘴巴,不善于运用故事,绘本,儿歌、音乐等方式方法
8、标示不清
9、规则制定全凭自己的理想设计,不考虑孩子的能力,年龄特征,体现不了阶段性
10、区角设计求美,求特、不实用
推荐文档:
《一日常规问题以及对策》
推荐书籍:
《幼儿常规建立的道与法》蔡伟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