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曲目:《上学的日子》、《捉人游戏》。
基础知识:八分音符时值、音符的名称。
(1)《上学的日子》:这首曲目主要是复习巩固基本手型、小汤1所学的双手5个手指的弹奏方法;以及全音符、附点二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拍数。
(2)八分音符:学习新的八分音符,八分音符从形象上看就是一个完整的音符,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名称,黑黑的圆脑袋叫“符头”、细长的一条棍叫“符干”、连接两个音符的横线
(3)或者一个八分音符上一个小小的尾巴(?)叫“符尾”。
在弹奏《捉人游戏》时孩子通常会把八分音符的拍子弹得和四分音符一样长,这样听起来弹得都是四分音符是错的,一定要注意八分音符只唱半拍,八分音符的时值是半拍、也就是一拍的一半,两个八分音符合起来唱一拍,弹奏时要短一些。
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在以前的学习中会将《拜厄》、《布格缪勒》、《599》等练习曲混搭在一起学习、或者是每本书大幅度跳跃性弹奏,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太适合的。
因为这类弹奏课本都属于基本弹奏技巧阶梯式练习,是难度和演奏技巧逐渐增加的训练课本,所以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弹完一本再弹一本,如果混在一起弹奏就好像我们同时将文化课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等的课本同时学习,前面的还没有学会又加上更难的内容,只会事倍功半,达不到有效练习的目的。
而且每本练习曲中每一条曲目都是针对某个弹奏技巧进行的,所以尽可能逐条弹奏,即使不能每一条都进行练习,也应该只舍弃少部分技巧相近的练习曲目,这样才能保证把所需的基本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弹奏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
曲目:《穿过树林》、《长号手》。
基础知识:强弱拍弹奏、左手伴奏练习。
(1)强弱拍弹奏:钢琴强弱拍是以主次音(正负拍)来划分的。以3/4拍为例完整的一小节一共有3个音,第一个音为“主音”力度是第一拍最强、然后依次减弱;不完整小节会去掉第一个音,只剩两个或一个音,如果没有特别标明力度,通常要弱弹。
《穿过树林》第一小节就是从第3个弱音开始的,左手第一个音不要弹得太强,否则听觉上会误以为这个音是本首曲目的主音;正确弹法应该突出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因为这个音才是这首曲子主旋律的开始。
(2)左手伴奏:在小汤1《公主圆舞曲》我已经讲过要开始训练孩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长号手》可以更具体的要求,这首曲目就是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加以伴奏,两手同时弹奏时要尽量突出右手主音、因为这个音是主旋律所以不能忽略,左手伴奏是下行旋律,可以做渐弱处理,这样整首曲子听起来左手虽然每小节都是重复的,但因为有音色的变化听觉上比较生动、内容丰富。
要注意节奏都在左手,所以要弹得均匀、平稳不要着急;右手音程要按照所讲过的要求和左手尽量配合在一起,不要错开弹奏。
第三课
【小汤2】
曲目:《噢,苏珊娜》、《十个小印第安人》。
基础知识:认识高音谱号si、低音谱号re,背谱弹奏。
(1)《苏珊娜》:让孩子认识si、re高低音谱号两种不同的写法,这两种写法只是长相不同,弹奏的音是同一个。从现在开始要让孩子明白在钢琴学习中音符、指法等诸多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学会活学活用、灵活掌握。
(2)背谱弹奏:从小汤2开始可以逐渐训练孩子的背谱能力,孩子对基本弹奏技巧、手型、识谱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根据熟练程度,选择旋律性、视听效果较好的曲目进行背谱练习。短小的曲目难度不大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如果孩子不能一次性背奏整首曲目,可以先背两小节、四小节逐次增加,这样不会因为太难让孩子今后对背谱产生恐惧心理;还可以让孩子为亲朋同学演奏,增加孩子的表演经验。但要注意一定要在曲子完全弹熟的情况下再进行背谱弹奏,以免背奏出错误曲目还需要改正,增加无谓的弹奏。
(3)《小印第安人》:这首曲目是典型的四分、八分音符交替弹奏练习,左右手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练习,每一个小节四分音符要数够拍、八分音符不要着急要弹均匀,左右手交替时要连贯,如果节奏有明显的不稳定建议使用节拍器。
第四课
【小汤2】
曲目:《钟声响了》、《太阳升起》。
基础知识:临时“升﹟”、“降b”记号。
“升”、“降”记号分为两种:临时升降记号、固定升降记号,在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临时“升”、“降”记号。
(1)临时“升”号:《钟声响了》中像“井”字、紧紧贴在音符前面的记号叫做“临时升号”,它只升高原来音的一半(1/2);位置是在除了mi(升高半音是fa)、si(升高半音是do)两个音,每个白键右上方的黑键。所谓“临时”也就是说所升高的半音只在本小节之内有效,跨小节之后如果没有“升号”,就还原成原来的音。
(2)临时“降”号:《太阳升起》中比字母b略扁一些、紧贴在音符之前的记号就是“临时降号”。它也只比原来的音降低半音(1/2);位置是除了fa(降低半音是mi)、do(降低半音是si),每个白键左上方的黑键。也只在本小节内有效,跨小节还原成原来的音。
第五课
【小汤2】
曲目:《芭蕾演员》、《三只瞎老鼠》。
基础知识:固定升(﹟)、降(b)记号,调号,手指移位训练。
(1)固定升、降记号:写在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之后,节拍之前的升、降记号就是“固定升、降记号”。
在弹奏时固定升、降记号对整首曲目都有效,也就是每一小节都要弹出升、降记号。
升、降记号是不分位置高低的,只要是固定升降的音,无论位置在什么地方、无论是高音、中音、低音都要按照升降号来弹。
A、固定升(﹟)号的顺序是:fa、do、sol、re、la、mi、si。
“﹟”的调号是:最后一个升号升哪个音,这个音上方的大二度音就是它的调号。例如“﹟fa”,fa的上方大二度音是sol,sol的音名是g,所以就是G大调。
B、“b”的顺序正好相反:si、mi、la、re、sol、do、fa。
“b”调号是:倒数第一个降的音就是它的调号。例如“降si、降mi”,si是倒数第一个音的调号就应该是“降si”,si的音名是b,所以就是降B大调。
(2)《芭蕾舞演员》:这首曲目只有一个“降si”,以fa为主音,fa的音名是f,所以它是“F大调”。
弹奏这首曲目时要注意所有的si都要弹成“降si”,最后一行第一小节的“降mi”是临时降记号,所以只在本小节内有效。
(3)《三只瞎老鼠》:这首曲目有一个固定“升fa”,所以每一个fa都要弹成“升fa”。fa上方的大二度音是sol,sol的音名是g,所以就是“G大调”。
(4)手指移位训练:从这首曲目开始要让孩子明白,手指和琴键所对应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这首曲子的第三行第一小节的re、不用2指而是改用1指来弹,其他的手指按顺序顺延。
上面所讲的“调号”因为涉及到乐理知识,孩子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只要有个初步的概念就可以,随着升降记号的增多,开始学习音阶的时候再具体的讲解,但是在弹奏时升降记号一定不能错。
第六课
【小汤2】
曲目:《跳舞的袋鼠》、《跟着小队长》。
基础知识:认识右手第一组高音区的do、si、la,左右手旋律呼应弹奏,指法的重要性。
(1)《跳舞的袋鼠》:从这首曲子开始我们要认识钢琴第一组高音区的音,在《拜厄》第一课已经讲过相关的知识,复习一下就可以了。要注意第一个音的指法,后面的音按顺序依次类推。
(2)主旋律呼应弹奏:我们以前弹的曲子旋律多在右手上,左手只是单纯的伴奏,《跟着小队长》是典型的旋律两手相互交错、呼应弹奏,也就是左右手都会弹奏出旋律。
这首曲子的旋律以小节来划分、交错出现在左右手,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你一言我一语、有问有答,在弹奏时要注意将每一只手的旋律找出来、弹奏时力度稍强,伴奏的力度略弱一些,以凸显出旋律。
(3)指法的重要性:从第五课开始我们已经了解到,十个手指头所对应的琴键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时指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生会认为键盘那么多,自己只有十个手指头,弹曲子时想用哪个就用哪个,完全无规律可循,反正也不会影响到弹奏效果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在钢琴弹奏中指法的运用是有一定规矩和规律的,每一次弹奏都随意变换指法、没有固定的规律,首先就会给背谱造成很大的困难。其次不正确的指法会直接影响到弹奏的速度和技巧练习(琶音、轮指等),因为每一种弹奏技巧都有它固定的指法、以求达到某种练习效果,这种指法就可以直接运用到曲子的弹奏中。
所以正确、合理的运用指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指法呢?通常来讲,需要特殊变换指法时书谱都会给予特别提示,只要按照书上标明的指法弹奏就可以了。没有特殊标明的连续音一定要遵循1、2、3、4、5指的顺序依次弹奏,不能弹完1指跳过2指直接用3、4、5指弹奏;不连续的音在摆好手型后,哪个键盘上放着哪个指头就用这个手指弹奏就可以了。所以为了给日后弹奏复杂、难度较高的曲目做好准备,一定要认真、正确的运用指法。
第七课
【小汤2】
曲目:《轻轻地划》、《健身操》。
基础知识:复习固定降si、双手同向弹奏、音乐表现。
(1)《轻轻地划》:这首曲目弹奏时左右手都不要忘记把si弹成降si,左手是纯伴奏的、要轻轻的弹,右手是主旋律、弹奏时稍重一些。整首曲目速度不要太快、要从容稳定,要想象自己坐在船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心情喜悦愉快的感觉,音色要悠扬。
(2):《健身操》:这首曲子主要训练双手同向弹奏,在拜厄的最初几课已经学习过,虽然弹法一样但是要让孩子明白,练习曲和乐曲的弹奏在音乐表现上是不同的,练习曲主要注重的是弹奏技巧、音乐表现(强、弱、情绪表达)相对较少,乐曲在很好的完成技巧弹奏之外,还要将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弹奏出来。
这首乐曲就不能弹奏的太生硬,要将左右手的声音集中在一起,感觉像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做操时动作统一、节奏分明、情绪饱满,要带有一些活泼、轻松的感觉。
第八课
【小汤2】
曲目:《小夜曲》《风笛手来了》、《从前》。
基础知识:左手第一组低音do、re、mi、fa、sol,还原记号。
(1)《小夜曲》:这首曲目主要是对左手低音的认识。我们现在已经认识3组音区的音,要让孩子反复练习并准确掌握,清楚区分每一个音所在的位置、音名、所用的指法,不要造成混淆。
(2)《风笛手来了》:主要复习音程的弹奏方法,1、5指是比较难控制的手指,弹奏时容易出现先后弹奏的声音,2、3、4指也容易同时按住键盘、导致多个音出声,在下键时可以将2、3、4指稍稍抬起,1、5指在抬手时放在同样的高度再落键,较容易弹奏。
(3)还原记号:把临时或固定升、降的音还原弹成不带升降记号的,就是还原记号。在这里要注意,固定升降记号中的还原记号只在本小节内有效,跨小节之后还弹成带升降记号的。
第九课
【小汤2】
曲目:《祝愿星》、《爬山》。
基础知识:左手音区换位练习、左手跨越。
(1)左手换位:《祝愿星》第二行左手从原来的中音区换到第一组低音区,换位弹奏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提前做好准备、一次性找准所换的位置和音,不要等到马上要弹得时候再换就来不及了。这首乐曲左手在换位前的一小节不需要弹奏,所以在换位前的一小节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右手弹奏时就要把左手事先放在换位后需要弹奏的位置上,这样就不会手忙脚乱的又要找左手、还要弹右手。
在换位时还要注意,不要把手贴着键盘直接横扫到新的位置,要将手拿起来做好断奏再放到新换的音,让别人既能从听觉上感受到位置的变化,也能从视觉上看到位置的改变。
(2)左手跨越:所谓“跨越”就是一只手在原来的位置上弹奏,另一只手从这只手上越过去找到新的位置弹奏,然后再跨越回原来的位置上继续弹奏。
左手跨越和换位弹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也要提前做好准备,《爬山》中第三小节左手需要跨越,在第二小节右手弹到第一个音时左手就要起手、右手弹到第三个音时左手就要放在跨越的位置上。
在跨越弹奏时也要注意不要将手直接横扫到新的位置,应该从起手到落下画一个半圆形的弧线,起手的位置和断奏抬手的位置一样高就可以了,从跨越的位置回到原来的位置也要做同样的动作。刚开始建议单独练习“画半圆”,熟练之后再双手弹奏。
第十课
【小汤2】
曲目:《五月花柱舞》、《捉迷藏》。
基础知识:广泛音区的弹奏方法,提升弹奏速度,带入情境式音乐表现。
(1)广泛音区的弹奏方法:《五月花柱舞》主要是学习右手第一组高音区的音,我们在拜厄中已经学习过,这里复习一下就可以了。
从这课开始需要弹奏的音区范围更广,孩子在弹奏时很容易因为音区的变化来回移动身体,遇到离身体远一点的音就会直接挪过去弹,这样做是不正确的;一定要记住无论弹奏什么位置的音,我们所坐的位置是不能变的,只有手可以来回移动,坐的位置要固定不能来回挪动。
(2)提升弹奏速度:《捉迷藏》这首曲目整个音区都向上移动了一组,因为有“拜厄”作为基础所以很好掌握。之前的曲目为打好扎实的基础应该以慢练为主,从这首曲目开始孩子的指法弹奏已经较为成熟、对技巧的掌握也较为熟练,这时就可以根据熟练程度适当的提升弹奏速度,在提速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和原先的速度相差太多。
弹奏的速度标准应该是:连弹3遍都不会出现明显的错误、能够简单的进行音乐表现、听觉上不慌乱就可以了。
(3)带入情境式音乐表现:在乐曲表现方面,对于孩子来讲生动、活泼、激扬等情绪表现的字眼太过生僻,他们很难真正了解要这些字面的意思,更不用说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就要用最通俗易懂的带入式方法,让孩子根据平时自己的经历、体会来表现音乐。弹奏时可以让孩子想想自己和小朋友玩耍时的情景,感受那种俏皮、活泼的音乐气氛,孩子就可以把平时的做游戏的心理感受、结合老师的讲解运用到音乐表现中,让整个曲子更具有生命力。正确表现之后再把准确的音乐表现术语告诉他们,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十一课
【小汤2】
曲目:《黄昏的歌》、《溜冰女孩》、《会跳舞的熊》。
基础知识:区分左右手弹奏,固定升降记号弹法,自由延长记号。
(1)如何区分左右手:之前弹奏的曲目都有两行五线谱,有高、低音两个谱号,我在小汤1第三课中也讲过,最初区分左右手弹奏可以根据谱号和符干(高音谱号、符干向上用右手、低音谱号、符干向下用左手),这样弹奏时很容易区分左右手。
《黄昏的歌》把两只手的音符都写在高音谱号的五线谱中,很多家长和琴童就会疑惑,究竟该用哪只手弹奏、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怎么看符干的方向?
A、符干的方向:符干书面写法的一般规律就是“三线以上的音、符干向上,三线以下的音、符干向下”;这样写只是考虑到美观等多种因素,并不能作为分清左右手弹奏的唯一标准。就像后面我们要弹的《跳到我朋友的身边》第一行第二小节都是用右手弹,但是符干的方向却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根据符干来判断用哪只手弹奏。
B、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判断呢?标准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高、低音谱号都存在,就以谱号作为标准(高音谱号用右手、低音谱号用左手,符干的方向只作为参考)。
第二、只有一个谱号就以符干的方向为准(符干向上用右手弹奏、符干向下用左手)。要注意我现在所讲的只是一般规律,不包括双手跨越、音区换位等特殊弹奏,在今后的曲目中会就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节课先把最基础的分手弹奏掌握好就可以了。
(2)固定升降记号弹法:《溜冰女孩》中有固定升fa,在前面学过的一些曲目中固定升降记号只是少数的几个音,这首曲目中左手几乎每一小节都会出现,很多小朋友在弹奏时往往遇到要升fa的时候才会把手指放到黑键上、弹完之后马上就拿下来放回白键的fa,反复多次就会看到孩子的手指在键盘上面上上下下来回移动,很不美观;又因为要来回找音难免会出错,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完整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弹奏前就要先看好升降记号,记住需要升降的音,在一开始弹奏时就把手指放到黑键上,在弹奏过程中如果没有还原记号就不要拿下来,需要弹奏时直接弹出来就可以了,直到全曲结束,这样做既省略了来回找音的麻烦,从视觉效果上也不会让手指显得过于忙乱。
(3)自由延长记号:《会跳舞的熊》中长得像眼睛一样的符号()是自由延长记号,它表示可以根据自己和曲目的感情、风格需要,对正常的节拍进行适当的延长,对情感表现做一个伸展。虽然是自由延长也不能想弹多长就弹多长,而每个人情感表达的习惯也不同,我个人认为最简单好记的延长拍值是“延长原来拍子时值的1倍,就是延长后的拍子时值”(比如说本来唱1拍,延长一倍之后就唱2拍;2拍延长之后唱4拍以此类推)。以这首曲目来说本来的拍值是3拍,3拍的两倍就是6拍,所以自由延长之后的拍子就是6拍。在弹奏延长记号时,数够拍子之后不要猛地把手抬起来,这样就会切断情绪的延伸,要缓缓将手抬起把情绪表现做充分,再继续弹后面的段落。
第十二课
【小汤2】
曲目:《“自新”交响曲》、《跳到我朋友的身边》。
基础知识:和弦、低八度,和弦配合弹奏。
(1)和弦:在《老麦克唐纳》中已经讲过,一个音叫做单音、两个音同时弹奏叫做音程、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弹奏就叫做和弦。和弦弹奏的基本要求同音程是一样的,三个音同时落键时力度、速度要一致,不要出现先后出声、轻重不一的问题,要同时听到三个音出声的音响效果。在弹奏时不要为了出声音,将手指的力度分散开直接砸到键盘上,要感觉是将三个音同时向掌心方向抓起,将力度集中在一点上,这样弹奏出的声音才是集中的、有凝聚力的。
(2)低八度:“低八度”(8vb﹍:)就是从谱子上标明的音算起,向下数到第八个音就是低八度。(低八度的音唱名不变、只是位置低了一个八度)。《“自新”交响曲》中最后一小节左手本来的音是第一组低音区的do,从这个音开始向下数八个音唱名还是do,只是位置变成第二组低音区的do。弹奏时不要等到要弹低八度的do时才去找它的位置,要在倒数第二小节的和弦数到第4拍时,眼睛就要提前看好低八度do的位置;这样才能在数完前一小节的四拍后,左手一次性准确的落在低八度do的位置上,才不会影响拍子和曲目弹奏。
(3)和弦配合弹奏:《跳到我朋友的身边》弹奏时要注意控制好左手和弦的力度,因为左手是3个音同时出声,弹奏的太强就会盖住右手的单音,在弹奏时要将右手主旋律突出,在心中唱右手的谱子。
第十三课
【小汤】
曲目:《伦敦桥要塌了》、《巨人的脚步》。
基础知识:三和弦的原位,三和弦的指法,音区转换弹奏。
(1)三和弦的原位: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三个音按三度关系叠置,即构成三和弦,这是大小调和声中最常见的和弦形式。
所谓“三度关系”:就是从最下面的音(根音)包括这个音,往上数3个音到第二个音(三音),再从第二个音向上数三个音到最上面的音(五音),这样依次向上排列的3个音之间就是“三度关系”。
以《伦敦桥要塌了》左手第一小节三和弦为例,最下面的音是sol、向上数三个音就是si、再从si向上数三个音就是re,这个和弦就是三和弦的原位音。要注意和弦的唱法和音程一样,要从下向上唱出来。在《自“新交响曲”》中我们还弹奏了一种不以三度关系排列、排列方式不规律的和弦,这种和弦就是和弦的转位,这种和弦会在小汤3中进行具体的讲解。
(2)三和弦的指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和弦,以及根据不同的排列方式又把和弦分为原位、转位两种不同排列形式,那么这么多音指法该怎样运用呢?其实和弦的指法运用和音程的指法运用规律是一样的,即最下面的音(根音)对应最下面的指法,中间的音(三音)对应中间的指法,最上面的音(五音)对应最上面的指法。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在运用指法时上节课和这节课的三首乐曲中,虽然和弦的音符不一样,但是指法却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原位和弦都用5、3、1指,转位和弦都用5、2、1指。这种指法的弹奏方式,就是和弦弹奏指法的一般规律、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相对固定的。这也就是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弹得曲子越来越难、音也愈来越多,可是指法的运用却毫无规律,孩子每弹一遍曲子都会换一种指法,给背谱带来许多困难。其实在钢琴初期学习弹奏过程中,我们只要认真读谱、仔细总结,钢琴曲目的很多指法弹奏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这三首乐曲总结的规律,在今后再次遇到这样的和弦,无论音符怎么改变、只要和弦的性质和这几首乐曲中的一样,我们在弹奏中都可以沿用这种指法。
(3)音区的转换:《巨人的脚步》中除了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左手跨越,还包括了音区的频繁转换。在弹奏音区转换时要注意,当弹到要转换的音区、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时,眼睛就要提前找到下一小节、需要转换的音区的第一个音的位置,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前一小节已经弹完,再临时找接下来要转换的音的位置时,曲目的弹奏就会中断、节奏也会被打乱,直接影响到曲目弹奏的完整性。
第十四课
【小汤2】
曲目:《稻草堆中的火鸡》、《印第安鼓》。
基础知识:完全小节(强起拍)、不完全小节(弱起拍),重音记号。
(1)完全小节(强起拍):由第一拍也就是正拍开始的乐曲是(强起拍)。这种拍子每一小节的拍数完整,叫做完全小节。
例如:《巨人的脚步》是4/4拍,第一小节就是完整的四个音符、也就是4拍,这样的小节就是完全小节,弹奏方法我们在第二节课中简单的讲过,因为开始的第一个音是正拍,弹奏时力度要略强一些。
不完全小节(弱起拍):非强拍开始的乐曲是(弱起拍)。这种拍子开始的小节和最后的小节的拍数,必须合并才算完整,这样的小节就叫做不完全小节。
例如:《稻草堆中的火鸡》是4/4拍,但是第一小节只有1拍、这一小节少去的3拍在最后一小节,也就是最后一小节的3拍、加上第一小节的一拍一共是4拍,这两个小节的拍子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小节,所以第一小节就是不完全小节。不完全小节在弹奏时因为是从副拍开始的,所以通常力度要稍弱一些;不完全小节的正拍应该是在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所以这个音的力度要弹奏的稍强一些。
(3)重音记号:《印第安鼓》中(>)长的像大于号的音乐标记符号就是“重音记号”,所谓“重音”就是要在力度上加强弹奏。这个记号标记在符头的正上方,标有这个记号的音符就要弹成强拍,后面的音依次减弱。
第十五课
【小汤2】
曲目:《优美而低回》、《前奏曲》。
基础知识:重复旋律的表现方法,如何进行四手联弹。
(1)重复旋律的表现方法:《优美而低回》是我们现阶段所学过的乐曲中,相对十分完整、具有充分表现空间的乐曲。第一行、第二行是两句很完整的旋律,第二行旋律虽然和第一行略有不同,但是仍是对第一行旋律的简单重复,弹奏时每一行旋律都要一气呵成,就像说一长句完整的话;要注意不要像以前弹奏简短乐曲一样,把一整行旋律切分成几个小节,让听者感到仍然是在弹奏练习曲,要从现在开始训练孩子进行真正的乐曲弹奏。
两行相同旋律弹奏时要有相呼应的感觉、要弹奏出层次感。具体变现方法是第一行用正常力度弹奏;第二行相同旋律再次出现时,在力度上可以再加强一些,这样做即可以起到再次“点题”的效果,又可以将音乐表现丰富起来。
第三行、第四行又是两句简短旋律的重复,依然可以运用上面的弹奏方法。这样的表现方法对于初学的孩子是很容易掌握的,整首曲目听起来就不会过于平淡、枯燥,使乐曲整个生动鲜活了起来。
(2)四手联弹:是由两个人共同在同一台钢琴上、合作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学习到这个程度的孩子,我们在弹奏上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在认识音符、节拍、各种音乐标记的基础上了,我们要把侧重点更多的放在,如何更准确、更细腻的将音乐感觉表现出来;并且不仅仅是自己要弹奏的很好,还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分享自己所要表现的音乐内容。
“四手联弹”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向更广阔的音乐空间发展的练习方式。我们都知道音乐首先是一门‘听觉艺术’,虽然很多人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感知能力,因为要欣赏和了解音乐,首先需要的是学会用耳朵去听,只要有正常的听觉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人。具体到钢琴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听自己弹奏的音乐,听我们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节奏是否平稳等等,这是我们最初学习钢琴应该具备的听觉能力。
在《前奏曲》中我们就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共同完成一首精彩作品的演奏。A、熟记自己的曲目:在和别人配合演奏之前,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弹奏已经十分熟练,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弹奏时,要想把旋律很好的配合在一起,既要在心里唱自己弹奏的旋律、还要用耳朵去听对方弹奏的旋律,可谓“一心二用”,比起自己一个人弹奏肯定会受到干扰;如果自己的曲子弹得不够好,很容易因为弹奏出现的错误无法配合到一起,影响到两个人的演奏。
B、熟记对方的曲目:在自己的曲目弹熟之后,还要弹熟并记住对方弹奏曲目的旋律。因为这节课的伴奏旋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让老师先单独给孩子弹奏几遍,让孩子先熟悉一下老师所要伴奏的旋律。因为两个人在同时弹奏时,孩子弹奏的旋律、节奏可能会和老师弹奏的内容出现偏差,有个别小节可能对应的不是很准确。在出现很细小的错误时,没有必要中断弹奏再重新开始,只要顺着老师弹奏的旋律,接着往下进行弹奏就可以了。这时孩子就一定要知道老师弹到哪一个小节、哪一个音,才能找到自己相对应的小节和音符继续弹奏,保证整个演奏顺利进行。
第十六课
【小汤2】
曲目:(问候)(乐队在演奏)。
基础知识:四手联弹的配合(旋律、节奏、唱和听)。
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过什么是四手联弹,以及个人弹奏时的基本要求。,这节课着重介绍一下双人弹奏时怎样和另一位弹奏者配合。在四手联弹中我们所要弹奏的旋律,通常分为两个声部(主旋律声部,也称为第一声部。副旋律声部,也就是伴奏旋律声部,又称为第二声部),这两个声部分别由两位演奏者同时进行演奏,每位演奏者所需要演奏哪个声部由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前奏曲),以及今天要讲解的两首乐曲,因为第二声部所要演奏的内容,部分音符和演奏技巧琴童还没有学习过,所以这三首乐曲琴童都只弹奏第一声部。
(1)旋律正确: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讲过,在和另一位弹奏者配合之前,自己弹奏的部分先要弹熟练。(问候)这首乐曲中孩子有固定降si,和临时升do,sol在弹奏时要注意将升降记号弹奏正确。因为第二声部的旋律,是第一声部旋律的补充和扩充;6是为了让第一声部的旋律听上去更加丰富饱满,也就是说第二声部是第一声部的和声。四手联弹就像两个人在同时演唱一首歌曲,两个人演唱的旋律音调都要准确。如果有一个人弹奏的旋律音符出现错误,就好像两个合唱的人有一个人的演唱是跑调的,那么两个人的演唱肯定无法配合在一起。所以在两人配合弹奏之前,无论是自己、还是配合者,两个人单独负责弹奏的部分,旋律音符一定要正确。
(2)节奏正确、统一:在保证两个人的乐曲旋律完全正确之后,两个人配合弹奏时节奏的准确、统一也很重要。首先我们要保证自己和配合者,各自负责弹奏的旋律部分节奏正确、稳定没有错误,其次还要将两个人弹奏的乐曲节奏统一起来。弹奏时要快都快、要慢都慢,要开始就一起开始,要停止就一起结束。如果只保证两个人共同弹奏时旋律的正确,而忽视两个人配合弹奏时节奏的统一,就会在两个人共同弹奏时,因为某一个人的节奏出现错误,导致两个人弹奏的乐曲听上去节奏混乱不堪、一片嘈杂。
当然我们在单独弹奏一首乐曲时,也不可能像时钟的秒针一样,将弹奏乐曲的节奏控制的从头到尾丝毫不差。两个人一起弹奏时,要把两个人四只手的节奏配合在一起就更加困难;而且两个不一样的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会因为演奏技巧、情绪表达等多方面个人因素,将乐曲弹奏出不一样的速度,这就要求两位弹奏者互相协调、迁就配合。弹奏较熟练的演奏者在弹奏时,稍微放慢一些弹奏速度;弹奏速度较慢的演奏者稍微提升一下演奏速度,两个人找到一个能够互相兼容的节奏,使演奏速度统一在一起。为了更好的控制节奏,我们可以借助节拍器,使两个人的节奏更容易配合。在弹奏时中间部分的节奏更容易出现错误,要多加练习。
(3)接下来最重要的需要孩子长期学习和练习的内容就是"一心二用"(心里唱自己的旋律、耳朵听别人的旋律)。我们上面所讲的两个内容,最终需要两者充分配合才能实现,因为两个演奏者虽然要表现的是同一个乐曲内容,但是实际的演奏部分却各不相同。所以如果只埋头弹奏自己的声部,却不去倾听对方的,即使两个人各自弹奏的旋律、节奏、情感都没有问题,在共同弹奏时仍然很难配合在一起,所以要一边弹自己的、一边倾听、配合对方的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