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广义上的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发展的长河中,其历程就像是不断交替编织的线构成的具有复杂图案的迷人的挂毯,其中最主要的三条线代表美术的本质、关于学习者的观点和社会价值观,其他的线则代表艺术家、作家、教师个人的作品及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方法的进步,甚至立法的进步等。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
美术课程目标是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是中小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之后所要达到的美术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并直接影响和制约日常的美术教学行为。
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中,用“美术课程目标”的概念代替了“美术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美术教学目标相比,美术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表述。
图6-1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目标表述的是一种对未来公民美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制订上,总体上降低了知识性的要求,而更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现行美术课程目标对课程实施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
我们在制订中小学美术课程时首先要考虑三个基本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学习者的特点,第二个因素是教学的内容,第三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观,因为教育正是在这些社会价值观中进行的。(图6-1)美术课程目标有以下三种价值取向:
第一,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美术课程目标主要反映美术学科的固有价值,强调美术课程传递文化遗产的功能。
第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美术课程目标主要反映美术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强调美术课程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
第三,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美术课程目标主要反映美术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强调美术课程对社会的作用。
美术课程目标有以下三种形式取向:
其一,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设计美术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美术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美术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长处在于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由于事先明确规定美术课程目标,易于抑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其二,形成目标。形成目标亦称“展开目标”“生成目标”。它是在美术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美术课程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形成目标注重的就是过程。其长处在于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根据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握的话,教学过程放任,目标易于流失。
其三,表现目标。表现目标是由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来的。表现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美术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应的同质化,特别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目标一般只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活动的领域,而结果则是开放的,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