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铁开题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35:36
文档

地铁开题报告

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年级:2008级学科、专业名称:设计艺术学论文题目: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与设计策略初探研究生姓名:赵燕指导教师姓名:马本和填表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凡我校研究生在做论文前,都必须详细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正式填写一式两份,学院(部)和研究生处各存一份。2.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名称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本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包括资料、实验
推荐度:
导读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年级:2008级学科、专业名称:设计艺术学论文题目: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与设计策略初探研究生姓名:赵燕指导教师姓名:马本和填表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凡我校研究生在做论文前,都必须详细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正式填写一式两份,学院(部)和研究生处各存一份。2.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名称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本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包括资料、实验
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开 题 报 告

       年          级:2008级

       学科、专业名称:设计艺术学   

论  文  题  目: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与设计策略初探

研 究 生 姓 名:赵  燕

指导教师 姓 名:马本和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1.凡我校研究生在做论文前,都必须详细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正式填写一式两份,学院(部)和研究生处各存一份。

2.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本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包括资料、实验、加工测试条件等)。

(4)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论文的工作日程计划。

3.    字体要求:中文宋体,小四;英文:Times New Roman.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选题的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就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而言,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1%。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尤其对于大中城市而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同时也将伴随着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地面交通阻塞等问题。地铁的建造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倍受各大城市青睐,它不仅污染小、节约城市用地,而客运量大、速度快,是大中城市解决城市交通矛盾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的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开通,我国地铁建设起步于1965年,地铁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而言,同其它诸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其发展历史还是较为短暂的,它的建筑空间特征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建与设备系统的发展上,对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大力倡导人性化设计的今天,地铁站内空间环境作为当前人们赖以生存交通的新生活动场所,越来越倍受重视和关注。长期以来,在设计中往往按建筑类型去了解室内环境的一般功能要求,很少深入探索使用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与需求。为使人和环境构成一个共生的、完美的生态体系,而行为则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也就决定了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的设计,以研究地铁使用者的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完善空间功能,创造高效、安全、宜人交通空间的必要性。

当前,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更多地关注装饰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颜色的配置等室内设计的手法运用。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也是人们交通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社会性越来越突出,地铁内部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消除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注重安全,注重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求。

鉴于以上因素,对于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的研究是必要的和具有现实普遍意义的。

(二)课题的选题意义

1、地铁安全可靠、速度快、省时、准时等优点,使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居民出行对地铁的依赖性增强,这使得地铁车站的室内空间环境成为被关注的主题。研究如何消除和减弱地铁站内空间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提高人们对于地铁的积极态度,有利于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2、通过对行为空间理论的研究和对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现状的考察以及对影响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的因素分析,归纳总结出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及完善铁车站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为地铁使用者创造宜人交通空间。

3、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借此丰富行为空间理论内容,使地铁站内空间设计真正从地铁乘客的使用行为出发,形成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有利于为大众营造和谐城市生活环境。

(三)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1、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⑴建立需求层次模式:可以使用层次,便于使用层次,乐于使用层次,调查地铁使用者在站内空间的行为实态,寻找使用者需求,对地铁使用者需求有较深的了解。

⑵研究地铁站内使用空间环境,积极发挥空间对地铁使用者某些行为的促进作用,提高对地铁室内行为空间的更深认识。

⑶以地铁站内环境为特定场所的行为空间研究,丰富行为空间论的内容,有利于行为空间论的推广普及和应用。

⑷探索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并以期建构有效的公共交通空间设计体系。

2、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⑴地铁的建造在我国起步较晚,从目前国内现有的资料来看,有关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的设计理论资料相对匮乏,国内地铁的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建筑结构的可行性,与人们接触更密切的室内空间环境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设计者往往单方面注重这一新生建筑类型的一般功能要求,所以对探索地铁使用者的空间行为特点有待深入研究。

⑵地铁室内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现象是多元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仅仅关注这些行为和现象只会迷惑于其表面,重要的是要深究这些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使用者的需求,以行为空间论为理论支撑,深入研究使用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与要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地铁室内空间设计,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造地铁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有效举措,不断完善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环境面临着迫切需求。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行为—空间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就是当时所谓的环境──行为研究,主要是针对于对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批判而建立起来的。这一理论首先在西欧和北美得到发展,这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如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哲学及自然科学、尤其是与环境──行为研究密切相关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已成为建筑研究中倍受关注的领域。

1、国外行为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由于建筑师感到现代社会中设计决策的复杂性成为一个难题摆在自己面前,于是开始认识到环境──行为研究可能在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建筑师兼人类学家A.拉普卜特(AmosRapoport)为先驱首先进行研究,继而越来越多的建筑学者投入了这一研究领域,使这一研究由可能转化为肯定。

⑴环境──行为课程的开设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大学相继在本科及研究生中开设了环境──行为课程。最早的环境──行为课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斯蒂(David Stea)、斯塔德(Raymond Studer)、普罗尚斯基(Harold Proshansky)和伊特尔森(William Ittelson)分别在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和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开设的。20世纪60年代末在伯克利(Berkeley)的加州大学首开硕士选修课;稍后在犹他州大学(Univ.of Utah)首设博士学位。

⑵环境心理学名词的正式启用

正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环境心理学虽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迄今仅四十多年历史。但其早期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是勒温(K.Lewin)和布龙斯维克(E.Brunswik).勒温的场理论是第一个考虑物质环境的心理学理论,他称之为心理生态学。布龙斯维克先是集中于环境知觉的研究,后来提出要详细地分析物质环境影响行为的方式,并于1934年开始使用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这一术语。

⑶行为场所理论

勒温的两个学生巴克(R.Barker)和赖特(H.Wright)继续从事心理生态学的工作(后改称生态心理学)。1947年他们在美国的堪萨斯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行为环境(behavior setting)问题。巴克等是在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现之前较系统地说明生态环境及其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第一批学者。

生态心理学家巴克(Barker)致力于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提出将具有明确的时间、空间位置、特定的事物以及行为方式的复合体作为环境的基本单位予以研究。他不象有的人忽略外界环境作用,仅用人格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而是寻找连结这二者之关系的最小单位。但很快就发现了超过个体的行为的更大单位。他们发现群体实际上是年复一年地表现出基本不变的行为方式,尽管群体中所包括的人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⑷戏剧舞台的概念

    拉普卜特(Rapoport)针对巴克的行为场所理论中对物理环境的分析的不足进行了补充,他建议将行为场所的概念与戏剧舞台的概念结合起来,以强调在空间物质方面的特征。认为行为场所是某些特定行为发生之处,具有空间上的边界,这些边界提醒人们,他们正在进入一个特定的地方。一旦进入,该场所就会提供相宜行为的线索,这种行为就取决于所提供的这些线索是否被注意,是否被理解,或者是否打算违背这些线索。总之,是取决于文化上对这些线索的性质和相宜行为的一致。

此外,在学术团体方面,1968年6月在美国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并于次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创刊了《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杂志。今天,环境──行为研究已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英国、德国、斯堪的那维亚、土耳其、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为这一新兴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2年普鲁特──伊戈尔住宅群被炸事件似乎为建筑界正在增长的对环境──行为研究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证:“在研究了这一情况的人们中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设计者对于住在这个工程中的低收入居民的需要、爱好和生活方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建筑界对环境──行为研究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加强。

2、国外行为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

2005年,由交通研究世界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Society)组织的“交通研究前沿:社会与空间交互”专题研讨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会议以社会与空间的交互作为当前交通研究的新焦点,并就其对于出行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关系对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发展的启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07年第86届美国科学院交通研究会学术年会(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 TRB)上,柴彥威所参与发表和讨论的“活动与时间利用分析最新重要研究”分会场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基于活动分析法的行为研究及其交通规划应用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美]克莱尔·库伯·马克思与[美]卡洛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2001.10)指出,一个公共场所应尽量做到能够明确的传达该场所可以被使用,该场所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信息、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合最引人的活动需求、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设计中对于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等。

[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2003.12)指出,建筑为我们组织和建造了空间,其内部空间和围合空间的物体能够以它们使用这种空间语言的方式来激发或禁止我们的行为。我们常常需要空间告诉我们如何行动,相当多的建筑批评都因为忽略了我们称之为空间中人文方面的内容而使空间平衡受伤。

[日]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2006.9)指出,从我们身边向外扩大的各种空间尺度标准开始,是对包括时间、信息维度在内的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空间设计进行的一个尝试。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初才从欧美及日本等国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并引起专业人员的兴趣和关注。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院校,科研部门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研究工作,并以不同形式进入课堂。

1、国内行为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1982年在哈尔滨建工学院第一次以讲座形式为建筑系硕士生开设,现已成为许多建筑院系的正式学位课程。

1993年7月,我国首次在吉林市举办“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1996年8月13~15日,又在大连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这次会议宣布:中国建筑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使民间自发的学科研究组织转变为得到国家承认的学术团体。这是我国在环境──行为研究领域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只能算刚刚起步。

2008年12月, 第四届中国人文地理学沙龙——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在北京召开,就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行为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等做了重要汇报。

继2007年在浸会大学召开第一次会议,2008年在全国地理年会上召开第二次会议,2009年1月10-11日,“第三次空间与行为研究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会议就空间与行为、行为空间、住房与迁居、认知空间与规划等四个主题分别作了精彩报告,成果丰盛。

2、国内行为空间理论研究及设计应用研究现状

徐从淮《论空间行为的文化差异》(《建筑学报》1996.12),指出我们过去对建筑的研究,较多地停留在外在形象的层面,对其深层文化意义涉及甚少。建筑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场所,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物质阐释。研究人的空间行为可以从较深层面上创造心物结合的建筑空间。

徐从淮《行为空间论》(2005.8),国内首篇研究行为与空间的博士论文,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人的行为与空间的交互作用。指出应把人的行为作为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应从行为出发,把“人的因素”置于空间环境设计的首位,即把人的行为作为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创造适应人的行为的空间环境。

吴陈欣《地铁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的信息传播》(2006.12)中指出,在地铁空间人们要想行动自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标识导向系统。标识导向系统意在提供信息,以此指引人的行动,所以严格地说,信息针对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人,所以应该把人的行为摆在一个中心位置来研究,建立一套有效应对环境的标识导向系统,来引导人们在地铁空间里的行动具有现实可行性。

孔键《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研究》(2007.9),指出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以环境行为学、社会学、地下建筑学为理论依据,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心理、认知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地铁车站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和内涵,设计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论文的主体研究部分,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对地铁车站空间环境相应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定位。为今后的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柴彥威,沈洁《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2007.12),指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和城市日常活动系统是人类空间行为研究中的重要內容,直接反映行为空间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及其与实体空间的相互关系,並为城市社会生活及其空间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视角。

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装饰》2007年03期)指出从人的行为模式、空间的环境行为需求及交通空间特点的角度对地铁换乘空间进行探讨,并关注人在地铁换乘停留时的空间体验,强调地铁的人文关怀,以期对地铁交通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研究参考。

刘煜《边缘空间与行为关系》(《山西建筑》2009年28期)主要探讨了边缘空间与行为的关系,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对空间进行了研究,就如何通过空间设计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行了探讨,以完善建筑空间设计,充分发挥空间的作用。建筑和城市的空间被视作一种容器,一种可容纳、分割、结构、促进、提高甚至褒扬人类空间行为的容器。

三、课题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根据当前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以地铁站内空间环境和行为空间理论的概念为基础,以研究地铁使用者行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进行阐述,对形成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可行性的潜在诱因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这一特定行为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规律性。拟采取研究方法如下:

1、理论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关于行为空间理论和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文献资料和其他间接资料:学术著作、学位论文、期刊、杂志、新闻等信息数据,通过对行为空间理论和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选择、提炼、总结,为后期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做好准备。

2、实态调查法:

对上海、北京的地铁站内环境展开了调查,在现场直接观察乘客的行为与心理,用照相机加以纪录,并以使用者的角度对地铁室内环境进行感受,结合行为空间理论进行分析。

3、系统研究方法:

对地铁乘客进入车站、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离开候车站台等行为环节进行分层次、分类型的系统化分析,研究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得出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为特定行为空间场所的研究提供依据。

4、归纳研究方法:

通过对地铁乘客使用行为环节做分析,找寻各色行为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比较、归纳分析,建立需求层次模型,进行分类研究。为促成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的设计方法做好准备。

5、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国内外地铁站内空间环境状况,通过差异化特征探索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内在规律。

6、统筹研究方法:

在研究地铁站内行为空间时,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地铁使用行为需求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从这些联系中,全面整体的了解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特点 ,不断完善空间功能,为地铁使用者创造高效、安全、宜人交通空间的,促使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方法的形成。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难点:

1、对地铁站内空间环境和行为空间理论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对当前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的具体范围、客体对象是正确研究的根本。

2、对目前我国几个主要城市己经开通地铁得站内行为空间研究的的相关理论、图书、报道、信息等的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是最重要的难题。

3、关于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尚不完善,需要亲临现场获取信息资料,之后要进行细致的整理、比较、分类工作,提出在现有设计的基础上如何完善的方法。

4、要对地铁站内空间环境和行为空间理论要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缩小研究范围,细化研究对象是本课题的研究难度之一。

5、对行为空间理论的正确理解是研究当前国内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广行为空间论的重要前提。

(二)课题的解决方法:

1、收集整理关于地铁车站内空间环境和行为空间理论的文献资料:学位论文、学术著作、期刊、新闻、杂志、图书、图解等,通过对地铁站内空间环境和行为空间理论的收集、整理、阅读、选择、提炼、总结,为后期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做好准备。

2、对地铁站内空间中乘客的使用行为、使用环境、使用时间等进行合理界定并实地调查和研究,结合行为空间论进行分析研究。

3、对乘客进入车站、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等行为流程进行整合分类,揭示行为背后需求动机,如安全需求、导向需求、舒适性需求等,既而建立地铁使用者需求层次模型。

4、以行为空间理论和与地铁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为出发点,对地铁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别是对地铁使用者的的室内行为实态和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整合,总结出地铁使用者对室内行为空间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归纳,揭示人与空间环境之间固有的“能动性的交替关系”。

5、本课题通过对地铁站内空间环境以及地铁使用者行为的考察和对影响地铁站内行为空间影响因素的分析,切实使设计不仅能为地铁使用者创造高效、安全、宜人交通空间,而且为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提出具体的、合理化的建议,从中总结出适合当前国内地铁站内行为空间设计的程序、方法与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课题实践部分的实例设计。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1、2009年9月-2009年12月  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积极与导师沟通的基础上,商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2、 2010年1月-2010年3月   进一步整理材料,以北京地铁使用现状为案例分析,对地铁站内空间环境与地铁使用状况进行具体调查做并作归纳分析,并积极与导师沟通,保证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3、 2010年4月-2010年5月  比较研究,对上海地铁车站使用现状,以及上海地铁2号线延伸段虹桥西站与诸光路站施工工程进行实地调研。

4、 2010年6月-2010年7月  阅读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并积极主动的与导师进行交流,撰写论文。

5、 2010年8月-2010年10月  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准备论文盲评。

6、 2010年11月-2011年12月  校订论文形成论文终稿,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期刊杂志:

[1]徐从淮.论空间行为的文化差异[J]. 建筑学报,1996(12):44-45.

[2]俞加康. 设计中的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及其延伸段[J]. 上海建设科技,1997(2):5-6.

[3]俞加康.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及其延伸段的车站设计[J]. 上海建设科技,1997(5):6-8.

[4]陈易.欧美地铁车站内部环境设计[J]. 时代建筑,2000(4):25-26.

[5]王秋军,徐伯初.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J].铁道知识,2005(1):14-15.

[6]贾洪梅,张青萍.是什么构成了舒适的地铁车站内部环境[J] .江南大学学报,2006(3):122-124.

[7]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J]. 装饰,2007(3).

[8]胡雁.地铁车站环境设计浅论[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9(5):100-101.

[9]柴彥威,沈洁. 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J]. 地理科学,2008,28(5).

[10]刘煜. 边缘空间与行为关系[J]. 山西建筑,2009(28).

专著书籍:

[1]刘凤瑞. 行为科学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

[2]徐磊青,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金治富. 交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子葆.世界经典城铁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5]李砚祖,王明旨. 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刘秉琨.环境人体工程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7]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赵伟军.设计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用户体验·超人性化设计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0]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1] (美)克莱尔·库伯·马克思,(美)卡洛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2](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日)高桥鹰志+EBS组.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 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4]Makoto Sei.Induetion Design一A Method for Evolutionary Design,Birkhauser,2002.

[15]JurgenRauch.The Arehitecture Of Undeground Railway Stations,Karl Kamer Verlag Stuttgart,2000.

[16]耿永常,赵晓红.城市地下空间建筑[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7]赵和生.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8]钱七虎,卓衍荣.地下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9]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0]付浩,方勇,王建干.图解交通标识与安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学位论文:

[1]徐从淮. 行为空间论[D].天津: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贾红梅. 国内当前地铁站内环境设计的方法及发展初探[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孔键. 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人性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吴波. 地铁站厅流线设计与空间营造探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吴丹. 地铁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和风格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周雪艳. 地铁空间辅助性的导向设计初探——上海地铁使用者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技术标准文献:

[1] 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GB/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

导师意见:

                                 导师:               签字

                                          年    月    日

开题论证审查小组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文档

地铁开题报告

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年级:2008级学科、专业名称:设计艺术学论文题目:地铁站内行为空间研究与设计策略初探研究生姓名:赵燕指导教师姓名:马本和填表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1.凡我校研究生在做论文前,都必须详细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正式填写一式两份,学院(部)和研究生处各存一份。2.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名称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本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2)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包括资料、实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