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酚 醛性质 | 授课时间 | 第一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酚、醛酮的性质。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酚、醛酮的鉴别方法。 4.本节教学难点:通过断键位置掌握有机物性质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有机流程 | 授课时间 | 第二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5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本节教学难点: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有机综合 | 授课时间 | 第三周 |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3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有机综合练习。 复习烷烯炔、卤代烃、醇、羧酸相关性质。 对有机类物质性质进行综合。 同分异构体书写掌握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有机综合 | 授课时间 | 第四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中学有机化合物分类及常见官能团名称和主要性质。各个有机基本反应的原理。石油的综合利用。 本节教学难点:中学有机化合物分类及常见官能团名称和主要性质。各个有机基本反应的原理。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专题训练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有机合成路线 | 授课时间 | 第五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有机物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 能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及要求,设计合理的合成方案,合成指定的产物,并能正确地表达出来。 本节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及要求,设计合理的合成方案,合成指定的产物,并能正确地表达出来。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专题训练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月考复习,考后讲评 | 授课时间 | 第六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 考前辅导内容制成统一PPT和学案,有针对性的重点复习。考后根据成绩分析,详细分析一模考试试卷,针对考试反馈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问题修正下一阶段的复习计划等。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4、教具:月考试卷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反应热 | 授课时间 | 第七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使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培养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移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化学计算中的另类思维能力。 本节教学难点:应用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移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电化学 | 授课时间 | 第八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1、电解池的反应原理和方程式书写。2、特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电解原理的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1、培养各部分实验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的能力。2、规范各化学用语的用法及书写。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水溶液和弱电解质 | 授课时间 | 第九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1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2掌握电离平衡移动的外界条件有哪些,以及移动的方向和对电离度的影响。3.弱酸浓度、Ka、pH的三者换算。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水解 | 授课时间 | 第十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3课时 2、了解盐类水解的应用。能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个守恒,电离平衡常数和水解平衡常数的关系。水解规律总结。 本节教学难点:水解规律总结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电化学复习 | 授课时间 | 第十一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1.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基本原理解题2.燃料电池的变形3、二次电源的电极方程式书写4、特殊方程式的书写5、锂离子电池的答题方式 本节教学难点:化工流程题的试题特点和备考策略及强化。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非常学案》+综合复习提纲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有机专题复习 | 授课时间 | 第十二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3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1、有机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式2、有机物基本性质的基本回顾3、有机流程图的解题方法4、共线共面问题研究各种类型图谱解题方式 4、教具:《非常学案》+综合复习提纲 5、作业布置:《非常学案》配套练习 6、考查:小测验 |
中心发言人 | 王海燕 | 记录员 | 段侥 |
备课人员 | 王海燕 付艳 段侥 赵桂芹 刘冬泽 刘晓明 刘杰 刘晓明 林 华正高 | ||
授课内容 | 月考考前辅导综合 | 授课时间 | 第十三周 |
1、授课节数 2、教材章节重、难点 3、教学方法 4、教具 5、实验准备 6、作业布置 7、考查 | |||
1、授课节数:4课时 2、本节教学重点:进行考前一次训练考试,再次强化考试技巧,再次强调各题型的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指导学生通过自习整合各个知识模块,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节教学难点:各题型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 3、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 4、教具:《考前训练题》 5、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