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稿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Al 27 S 32 Ba 137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浩瀚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可为人类利用的氯化物含量相当高。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氯化物是
A.NaCl | B.MgCl2 | C.KCl | D.CaCl2 |
A.SO2 | B.CO | C.MgO | D.Ca(OH)2 |
A. | B. | C. | D. |
A.溶液 | B.胶体 | C.乳浊液 | D.悬浊液 |
A.用加热法分离泥沙中的碘单质 | B.用蒸馏法制取蒸馏水 |
C.干冰气化 | D.铁锅生锈 |
A.NaOH+HClNaCl+H2O | B.2Al+Fe2O32Fe+Al2O3 |
C.SO3+H2OH2SO4 | D.NH4HCO3NH3↑+H2O+CO2↑ |
A.O2 | B.SO2 | C.Cl2 | D.CO2 |
A.烧杯 | B.玻璃棒 | C.容量瓶 | D.蒸馏烧瓶 |
A.乙酸的分子式:C2H4O | B.苯的结构简式: |
C.甲烷的电子式: | D.乙醛分子的结构式: |
A.氕()和氘() | B.碘晶体和碘蒸气 |
C.O2和O3 | D.SO2和SO3 |
A.用钥匙取用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 B.向燃着的酒精灯中直接添加酒精 |
C.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元素的存在 | D.实验室将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
A.溶液逐渐变蓝 |
B.锌片逐渐溶解 |
C.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
D.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
A.向KI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后,溶液颜色变深 |
B.向KCl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变红 |
C.溴水与NaCl溶液混合时,会发生置换反应 |
D.NaCl溶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故需要密封保存 |
A.甲烷与Cl2发生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
B.乙烯与Br2加成:CH2=CH2+Br2CH2Br=CH2Br |
C.催化裂化:C16H34C8H16+C8H18 |
D.淀粉水解:(C6H10O5)n+nH2OnC6H12O6 |
A.AlCl3 | B.Na2CO3 | C.NaCl | D.K2SO4 |
A.电解熔融NaCl可以得到金属钠 |
B.金属钠在高温下能将TiCl4中的钛置换出来 |
C.金属镁着火,可用CO2灭火 |
D.金属镁燃烧后会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来制造信号弹和焰火 |
2H2(g)+O2(g)=2H2O(g) △H1=-483.6 kJ·molˉ1
2H2(g)+O2(g)=2H2O(l) △H2=-571.6 kJ·molˉ1
A.H2(g)与O2(g)反应生成H2O(g)是吸热反应 |
B.1 mol H2O(g)转变成1 mol H2O(l)放出44.0 kJ热量 |
C.1 mol H2O(l)转变成1 mol H2O(g)放出44.0 kJ热量 |
D.1 mol H2O(g)转变成1 mol H2O(l)放出88.0 kJ热量 |
A.Na+、K+、SO、OHˉ | B.Na+、K+、Clˉ、HCO |
C.Na+、Cu2+、CO、Brˉ | D.Na+、Mg2+、NO、Clˉ |
A.向稀盐酸中滴加AgNO3溶液:Ag++HCl=AgCl↓+H+ | |
B.向醋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OHˉ+H+=H2O | |
C.向固体BaCO3中滴加稀:BaCO3+2H+=Ba2++H2O+CO2↑ | |
D.等物质的量浓度AlC13溶液与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Al3++4OHˉ=AlO+2H2O |
A.在紫外线、饱和(NH4)2SO4溶液、CuSO4溶液、等作用下,蛋白质均会发生变性 |
B.在一定条件下,氨基酸之间能发生反应,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多肽) |
C.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震荡,若有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
D.检验淀粉在稀硫酸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物的方法是:取适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观察是否出现红色沉淀 |
21.下列关于铁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铁可以被磁铁吸引 | B.铁元素有可变化合价 |
C.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 D.常温下铁片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 |
A.气体总质量保持不变 | B.X、Y、Z的浓度都相等 |
C.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 D.X、Y、Z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
A.向NaOH溶液中滴加水 | B.向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
C.向NaCl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D.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A.FeCl3溶液(FeCl2):通入适量Cl2 |
B.CO(CO2):通过NaOH溶液洗气后干燥 |
C.MnO2(KCl):加水溶解后过滤、洗涤、烘干 |
D.SO2(HCl):通过饱和Na2CO3溶液洗气后干燥 |
A.Li和Mg | B.Li和Na | C.Be和Mg | D.Be和Na |
A.0.9 g H2O中含有电子数为NA |
B.1 mol C2H6中含有6NA个共价键 |
C.14.0 g由C2H4和C3H6组成的混合气体原子总数为3NA |
D.标准状况下,11.2 LCCl4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
A.装置①中,用手捂住试管,烧杯中出现气泡,手放开后,导管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
B.装置②中,向长颈漏斗中加一定量水,并形成水柱,随后水柱下降至瓶中液面相平 |
C.装置③中,双手捂住烧瓶,导管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双手放开后,水柱慢慢回落 |
D.装置④中,将a管向上提至一段高度,a、b两管之间水面形成稳定的高度差 |
2CuFeS2+O2Cu2S+2FeS+SO2。关于此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uFeS2中只有硫元素被氧化 |
B.每生成1 mol SO2,反应中转移6 mol电子 |
C.该反应中有两种物质作氧化剂 |
D.CuFeS2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为2∶1 |
A.CH4和C2H2 | B.CH4和C2H4 | C.C2H6和C3H8 | D.C2H4和C2H2 |
A.a1= | B.a2=1 |
C.b1= | D.b2=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31.(4分)
(1)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①氧化铜:;②碘化银:。
(2) 写出Na2O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2.(4分)气态烃A是一种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目前石油裂解已成为生成A的主要方法。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 g·Lˉ1。D的分子式为C4H8O2,D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得到B和C,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B大14。四种有机物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D的结构简式:。
(2) 写出过程①的化学方程式:。
33.(4分)向炭粉、Cu和Fe2O3组成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A,将沉淀物洗涤、干燥,得到固体B。
(1) 溶液A中一定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
(2) 关于固体B的成分,下列选项中可能的有。
A.炭粉 | D.Cu和Fe2O3 | C.炭粉和Fe2O3 |
B.炭粉和Cu | E.炭粉、Cu和Fe2O3 |
t/min | 0 | 20 | 40 | 60 | 80 |
c(H2O2)/mol·Lˉ1 | 0.80 | 0.40 | 0.20 | 0.10 | 0.05 |
(2) 该分解反应0~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ν(H2O2)为mol·Lˉ1·minˉ1。
(3) 如果反应所用的H2O2溶液为100 mL,则0~80 min生O2g。
A.0.08 | B.0.16 | C.1.2 | D.2.4 |
35.(8分)
(1) 为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取少量Na2CO3粉末加在大试管的底部,另取少量NaHCO3粉末加在小试管底部。预热后在大试管底部加热。回答下列问题: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填A或B)中会出现浑浊现象。
②实验现象证明,加热条件下Na2CO3比NaHCO3更(填“稳定”或“不稳定”).
(2) 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Cl2,发生装置如图A。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
②制得的气体除去HCl杂质后,为得到干燥的Cl2,应通过装置(填“B”、“C”或“D”)。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4分)
36.(4分)室温下,将100 mL某盐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分。一份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得2.33g沉淀;另一份加入50 mL 1.0 mol/L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pH=13(溶液的体积为100 mL)。试计算:
(1) 每份溶液中所含H2SO4的物质的量mol。
(2) 原混合溶液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ˉ1。
参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C | B | B | D | C | B | D | C | A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B | A | A | B | A | C | B | D | C | B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C | C | B | D | D | C | B | D | D | A |
题号 | 参 | |
31 | ⑴ ① CuO | ② AgI |
⑵ Na2O+H2O=2NaOH | ||
32 | ⑴ CH3COOCH2CH3 | |
⑵ CH2=CH2+H2OCH3CH2OH | ||
33 | ⑴ Fe2+、Cu2+ | |
⑵ ABCE | ||
34 | ⑴ 是 | |
⑵ 0.02 | ||
⑶ 1.2 |
题号 | 参 | |
31 | ⑴ ① B | ② 稳定 |
⑵ ① 分液漏斗 | ② C |
36.(1) 0.01 (2分) (2) 0.4 (2分)
年份 | 月份 | 等第 | 分数段 |
2015 | 1 | A | ~ |
B | ~ | ||
C | ~ | ||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