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制 提 纲
xxxx研究院
二○一七年四月
编制说明
一、为了统一规范市级年度成果报告内容,提高成果质量,特编制本提纲。
二、样点灌区、渠首计量点及典型田块的名称应前后保持一致。样点灌区名称原则上与水利普查灌区名录保持一致,并在报告中各表格内保持统一,不应进行缩写简写、添加地名或增加“水库”字。
三、提纲中各表格应填写完整,不应留有空白或减少表格数量,表格中各内容表述应规范一致,格式统一。
四、加强数据复核。如设计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作物面积、水量、系数等前后应一致,且保留相同有效位数。
五、报告成果应当完整。包括报告正文、附表、附图、审查意见、专家名单及其他必要材料。
六、提纲中注释说明是供报告编写时参考的,最终报告请删去这些注释说明。
七、各市应于每年11月30日将年度成果报告(盖章纸质版本一式两份,电子版一份)报送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处。
八、编制报告中遇到疑惑或问题请及时联系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017年度**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
**市水利局(盖章)
**技术单位(盖章)
二○一 年 月
摘 要
简要介绍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各章节主要内容。
1 工作组织与工作过程
2 全市农田灌溉基本情况
3 样点灌区的选择和代表性分析
4 样点灌区系数测算分析
5 不同规模灌区及全市系数测算分析
说明:摘要中不宜出现相关表格或图片。
1 工作组织与工作过程
1.1 组织领导
叙述本市及所辖县(市、区)系数测算分析中组织领导情况;叙述本市根据水利部及省水利厅文件精神,对技术支撑单位与各地的工作部署情况,以及技术支撑单位与样点灌区之间的工作协调等情况。
表1-1 市级测算工作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主管单位 | 主管领导及职务 | 主管科室 | 技术负责人及职务 |
县(市、区) | 主管单位 | 主管领导及职务 | 主管科室 | 技术负责人及职务 |
市、县 | 技术支撑单位 | 技术负责人及职称 | 参加人员 |
市、县 | 技术支撑单位 | 技术负责人及职称 | 参加人员 |
叙述本市年度工作经费落实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简述县级工作经费落实情况,并对典型县经费进行说明。
表1-5 市级测算工作经费落实情况
合计
(万元) | 市级支撑单位 工作经费(万元) | 其他费用 (万元) | 其他费用 工作内容 | 经费来源 | 备注 |
表1-6 各县测算工作经费落实情况
县(市、区) | 小计 (万元) | 县级支撑单位工作经费 (万元) | 设施建设 费用(万元) | 观测 费用 (万元) | 其他 费用 (万元) | 其他费用工作内容 | 经费 来源 |
合计 |
1.3 工作过程
详细叙述本年度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与主要工作内容。
(1)叙述全市工作部署过程;
(2)叙述市级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开展情况,指导内容及总人数。简述县级支撑单位技术指导情况,次数及总人数;
(3)叙述市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情况。简述县级主管单位检查次数及内容;
(4)市级报告复核及审查开展情况。
表1-7 2017年市级范围培训、交流会议情况
日期 | 工作内容 | 工作地点 | 参加单位 | 参加人数 | 备注 |
表1-8 2017年市级现场技术指导情况统计
序号 | 日期 | 次数 | 样点灌区 | 参加单位 | 指导内容 |
1 | |||||
合计 |
表1-9 2017年市级主管单位监督检查情况
序号 | 日期 | 次数 | 县(市、区) | 参加单位 | 检查内容 | 问题及整改情况 |
1 | ||||||
合计 |
表1-10 2017年市级成果报告审查情况
日期 | 组织单位 | 参加单位 | 参加人员 | 是否有书面审查意见 |
从组织领导、技术支撑、经费落实、技术培训与指导等方面对本市测算分析工作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措施进行阐述。
2 全市农田灌溉基本情况
2.1 全市农田灌溉总体情况
叙述2017年全市农田灌溉面积及灌区数量与面积情况,阐述全市农田灌溉面积统计过程及合理性分析。分别按大型、中型、小型灌区及提水、自流对全市灌区数量、面积及分布等情况进行说明。
数据分析时,可结合图表形式展示,下同。
表2-1 2017年全市大中小灌区数量面积统计
灌区类型 | 数量(个)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大型灌区 | ||
中型灌区 | ||
小型灌区 | ||
总计 |
表2-2 全市提水和自流灌区数量面积统计
灌区类型 | 数量(个)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提水灌区 | ||
自流灌区 | ||
总计 |
2.2.1 大型灌区
叙述大型灌区基本情况。逐一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发生变化的灌区、变化原因及具体数据。
从分布、水源工程、灌区管理、作物种植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大型灌区特点。
表2-3 大型灌区基本情况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设计灌溉面积(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农田实际灌溉面积(万亩)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 | 水源类型 |
1 | |||||||
合计 | / | / |
表2-4 不同水源类型大型灌区统计
水源类型 | 数量(个) | 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农田实际灌溉面积(万亩)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叙述全市中型灌区基本情况。逐一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发生变化的灌区、变化原因及具体数据。
从分布、水源工程、灌区管理、作物种植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型灌区特点。
表2-5 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 名称 | 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农田实际灌溉面积、(万亩)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万亩) | 灌区规模 | 水源类型 |
1 | ||||||||
合计 | / | / | / | / |
表2-6 不同档次灌区中型灌区统计
档次 | 设计灌溉面积(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农田实际灌溉面积、(万亩) | 节水灌溉 工程面积 (万亩) |
1-5中型 | ||||
5-15中型 | ||||
15-30中型 | ||||
合计 |
表2-7 不同水源类型中型灌区统计
水源
类型 | 数量 (个) | 设计灌溉 面积(万亩) | 有效灌溉 面积(万亩) | 农田实际 灌溉面积、 (万亩)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叙述全市小型灌区基本情况。
从分布、水源工程、灌区管理、作物种植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小型灌区特点。
表2-8 小型灌区基本情况
水源
类型 | 灌区数量(处)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其中,≥100亩 灌区数量(处) | 其中,≥100亩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简要叙述本地区农业发展状况。统计分析包括当年主要作物种类、种植面积、种植比例、单产和总产等农业生产状况。
表2-9 2017年全市作物种植面积
序号 | 作物名称 | 播种面积(万亩) | 比例(%) |
1 | 粮食作物 | ||
1.1 | 早稻 | ||
… | |||
2 | 经济作物 | ||
2.1 | 蔬菜 | ||
… | |||
合计 |
2.3 全市灌溉用水情况
叙述区域灌溉水源情况。
收集并分析近几年全市灌溉用水变化情况,简述灌溉用水变化的原因及趋势。
2.4 全市工程建设情况
叙述本市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详细叙述面上农田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高五小项目、灌区标准化创建、节水型灌区创建等等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效益。
统计分析全市2017年度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新增改善情况。
3 样点灌区的选择和代表性分析
3.1 样点灌区选择
3.1.1 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根据《培训教材》和全市农田灌溉基本情况,阐述本市样点灌区选择原则、方法和过程。
3.1.2 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阐述本市各规模与类型灌区样点灌区选择数量要求。
3.1.3 样点灌区选择结果
确定本市2017年样点灌区名录,填入3-1。对比分析2017年与上一年度样点灌区变化情况,灌区名录变化或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发生较大变化的,将变化情况填入表3-2。
表3-1 2017年样点灌区名录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 名称 | 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灌区 类型 | 灌区 规模 | 备注 |
1 | |||||||
2 | |||||||
... | |||||||
合计 | / | / |
表3-2 2017年样点灌区新增调整情况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调整原因 |
1 | ||||
2 | ||||
... | ||||
合计 | / | / |
① 样点灌区1的基本情况
② 样点灌区2的基本情况
......
文字描述及表格相关数据请于样点灌区基本信息表中保持一致。
3.3 样点灌区选择分析
3.3.1 合理性分析
分析选择的样点灌区在灌区工程设施、水源条件、管理水平、地形地貌、样点灌区分布等因素方面的合理性。
对样点灌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在CAD电子地图上进行标注(大型、中型灌区按照管理机构所在地的位置标注、小型灌区按照灌区中心位置标注)。
表3-3 样点灌区基础条件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工程设施条件 | 管理单位 | 地形地貌 |
1 | |||||
2 | |||||
... |
表3-4 分县市区样点灌区数量情况
序号 | 县市区 | 大型灌区(个) | 中型灌区(个) | 小型灌区(个) | 合计(个) |
1 | |||||
2 | |||||
… | |||||
合计 |
根据所选样点灌区情况,分析不同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数量、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市全部同规模与类型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并分别列表说明。
(1)大型灌区
对大型样点灌区代表性进行详细分析。
表3-5 大型样点灌区代表性分析
灌区类型 | 灌区 | 全市灌区 | 数量 比例 (%) | 面积 比例 (%) | ||
数量 (个)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数量 (个)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对中型样点灌区代表性进行详细分析。
表3-6 中型样点灌区代表性分析
分档与
类型 | 灌区 | 全市灌区 | 数量 比例(%) | 面积 比例 (%) | ||
数量 (个)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数量 (个)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
1-5提水 | ||||||
1-5自流 | ||||||
5-15提水 | ||||||
5-15自流 | ||||||
15-30提水 | ||||||
15-30自流 | ||||||
合计 |
(3)小型灌区
对小型样点灌区代表性进行详细分析。
表3-7 小型样点灌区代表性分析
水源
类型 | 样点灌区 | 全市100亩~10000亩 小型灌区 | 数量 比例 (%) | 面积比例(%) | ||
数量 (个)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数量 (个)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3.4 灌溉用水代表年分析
比较全市当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情况,确定典型水文年(丰水年、平水年或枯水年),简述当年降水时空分布,尤其是降雨月度分布(对应表3-9),是否存在集中干旱或集中降雨等特别影响灌溉的情况,进而分析水文年型及降雨分布对全市及不同地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程度。
表3-8 2017年典型气象站降雨量
序号 | 县市区 | 样点灌区 | 气象站 | 4-10月降雨量(mm) | 全年降雨量 | 水文年 |
1 | ||||||
2 | ||||||
3 | ||||||
4 | ||||||
5 | ||||||
... |
表3-9 2017年全市逐月降雨量分析
月份 | 2017年降雨量 (mm) | 多年平均降雨量(mm) | 上年降雨量(mm) | 当年-多年平均(mm) | 当年–上年降雨量(mm) |
1 | |||||
2 | |||||
... | |||||
10 | |||||
11 | |||||
12 | |||||
合计 |
4 样点灌区系数测算分析及成果检验
4.1 样点灌区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1)首尾测算分析法
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即直接用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净灌溉用水量)与灌区从水源取用的灌溉总水量(毛灌溉用水量)的比值来计算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万m3;——样点灌区毛灌溉用水量,万m3。
(2)灌区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灌区净灌溉用水量由灌区内各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与对应作物实际灌溉面积相乘累加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万m3;——样点灌区第j个片区第i种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m3/亩;——样点灌区第j个片区第i种作物实际灌溉面积,万亩;n——样点灌区片区数量,个;m——不同片区下对应的作物种类,种。
(3)灌区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灌区毛灌溉用水量是指灌区全年从水源(一个或多个)取用的用于农田灌溉的总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样点灌区毛灌溉用水量,万m3;——样点灌区第i个水源年取水量(灌溉水量),万m3,n——样点灌区灌溉水源数量,个。
4.2 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测算
4.2.1 作物种植统计
阐述灌区作物统计方法、过程;
与上一年度进行比较,对作物变化较大的灌区进行说明。
表4-1 样点灌区作物情况统计表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 名称 | 主要 作物 | 播种面积 (万亩) | 作物实际灌溉面积(万亩) | 典型作物及田块数量 |
1 | ||||||
2 | ||||||
... | ||||||
合计 |
典型作物及田块数量:如填写规则为水稻(2),蔬菜(3)。
4.2.2 典型田块及量水设施
阐述典型田块选取方法及确定过程;
统计分析本市实际选取典型田块数量。典型田块目录详见附表3。
表4-2 样点灌区典型田块及量水设施数量情况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 名称 | 典型田块 数量(个) | 量水设施 数量(个) | 其中,排水量水 设施数量(个) | 备注 |
1 | ||||||
2 | ||||||
... | ||||||
合计 | / | / |
表4-3 样点灌区典型田块不同量水设施统计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标准断面量水(个) | 渠系建筑物量水(个) | 堰槽量水 (个) | 仪表 量水 (个) | 电量 换算(个) | 其他 量水(个) | 其中,在线计量(个) | 备注 |
1 | ||||||||||
2 | ||||||||||
... | ||||||||||
合计 | / | / |
4.2.3 量水设施率定
简述量水设施率定方法,并对当年典型田块量水设施率定开展过程进行叙述。
表4-4 量水设施率定分析
量水设
施总数
(个) | 当年新增量水 设施数量(个) | 当年应率定量 水设施(个) | 当年实际率 定数量(个) | 率定工作 完成率(个) |
4.2.4 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
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可通过直接量测法、观测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确定。三种方法应覆盖各灌区的所有作物用水量。
(1)直接量测法测算
对当年典型田块开展直接量测法工作进行总结。针对工作实际,分析直接量测法的工作经验。
(2)观测分析法
对当年典型田块开展观测分析法测算进行总结。详细分析观测数据质量、折减系数取值、灌溉定额确定过程等内容。
可从不同量水技术类型、不同灌区类型(提水和自流)、不同灌溉方式、不同灌区管理水平等详细介绍如何开展观测分析法。
(3)调查统计法
叙述调查统计法含义、数据获取方法和过程,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表4-5 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 m3/亩
序号 | 县1 | 县2 | 县3 | 县4 | ... | |
作物1 | ||||||
作物2 | ||||||
作物3 | ||||||
... | ||||||
4.2.5 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测算各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与上一年度相比,分析本年度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变化情况及原因。变化原因建议可从降雨量、灌溉方式、灌溉制度、作物结构调整、作物种植面积等角度分析。
表4-6 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 名称 | 2017年净 灌溉用水量(万m3) | 2016年净 灌溉用水量(万m3) | 2017-2016年 (万m3) | (2017-2016)/2016年(%) |
合计 | / | / |
4.3.1 灌溉水源情况
统计分析灌区水源特点。
表4-7 样点灌区灌溉水源数量情况
序号 | 灌区 名称 | 泵站 | 山塘(塘坝) | 水库 | 引水堰、闸 | 其他水源数量及规模 | |||||
数量(座) | 装机 容量(kW) | 泵站提水能力(m3/s) | 数量(座) | 容积 (万m3) | 数量(座) | 库容(万m3) | 数量(处) | 流量(m3/s) | |||
4.3.2 渠首计量点及量水设施
阐述渠首计量点设置方法及确定过程。统计分析本市实际设置渠首计量点数量。渠首计量点目录详见附表4。
表4-8 样点灌区渠首计量点分析
序号 | 灌区名称 | 渠首计量点数量(个) | 量水设施数量 (个) | 其中,排水量水 设施数量(个) | 设置 理由 | 备注 |
表4-9 样点灌区渠首计量点不同量水设施统计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标准断面量水(个) | 渠系建筑物量水(个) | 堰槽量水 (个) | 仪表 量水 (个) | 电量 换算(个) | 其他 量水(个) | 其中,在线计量(个) | 备注 |
1 | ||||||||||
2 | ||||||||||
... | ||||||||||
合计 | / | / |
4.3.3 灌区毛灌溉用水量
逐一叙述各样点灌区毛灌溉用水量确定方法和过程。对比上一年度,分析样点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及亩均毛灌溉用水量变化情况,对差异较大的数据进行逐一说明。毛灌溉用水量变化原因可以从计量方式、实灌面积变化、种植作物调整,降雨情况分析、用水管理等角度分析。相同类型分析内容的可合并说明。简要叙述本市毛灌溉用水量测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①样点灌区1
②样点灌区2
③......
表4-10 2017年度样点灌区毛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2017年毛 灌溉用水量 (万m3) | 2016年净灌溉用水量(万m3) | 2017-2016年 (万m3) | (2017-2016)/2016年(%) | 备注 |
合计 | / | / |
按照“首尾分析法”计算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表4-11 样点灌区系数计算结果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净灌溉用水量 (万m3) | 毛灌溉用水量 (万m3) | 系数 |
1 | |||||
... | |||||
合计 | / | / | / |
对全部样点灌区历年测算分析结果进行年际间纵向比较分析,并对相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测算分析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对同规模与类型灌区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结果差异较大的灌区测算分析成果逐一进行合理性分析。
应至少从样点灌区的投资、灌区规模与类型、降水量、管理水平等五方面逐条分析样点灌区系数影响变化情况,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分析角度。分析时应结合具体数据、具体措施进行举例分析。
表4-12 与上一年度相比系数变化影响因子变化及依据
序号 | 灌区 名称 | 当年投资 (万元) | 建设 内容 | 工程 状况 | 灌区自然条件 | 管理 方面 | 灌水 技术 | 其他 方面 |
表4-13 2017年和2016年系数比较
序号 | 灌区名称 | 2017年 系数 | 2016年 系数 | 系数 增加值 | 系数增长比例(%) | 变化原因 |
5.1 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用水量
首先应该说明全市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毛灌溉用水量的数据获取方法与过程,阐述全市灌区2017年毛灌溉用水量获取方法和过程。
表5-1 全市各类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及毛灌溉用水量
灌区规模 | 灌区类型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实灌面积(万亩) | 年毛灌溉用水量(万m3) | 亩均毛用水量(m3/亩) |
大型灌区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
中型灌区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
小型灌区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
全市 | 总计 |
表5-2 全市各类型灌区亩均毛灌溉用水量分析
灌区
规模 | 实际 灌溉面积 (万亩) | 毛灌溉用水量(万m3) | 亩均毛灌溉用水量(m3/亩) | |||
2017年 | 2016年 | 2017- 2016 | (2017-2016)/2016 | |||
大型灌区 | ||||||
中型灌区 | ||||||
小型灌区 | ||||||
全省合计 |
测算本年度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并对相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年际间纵向比较分析,叙述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表5-3 不同规模灌区系数测算结果
灌区规模 | 2017年系数 | 2016年系数 | 系数增加值 | 系数变化 比例(%) |
大型灌区 | ||||
中型灌区 | ||||
小型灌区 |
灌区规模 | 2017年系数 | 2016年系数 | 2015年系数 | 2014年系数 | 2013年系数 |
大型灌区 | |||||
中型灌区 | |||||
小型灌区 |
利用“水量加权法”计算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表5-5 市级系数计算结果
灌区规模 | 2017年系数 | 毛灌溉用水量(万m3) | 全市 |
大型灌区 | |||
中型灌区 | |||
小型灌区 |
除了分析2017年测算分析成果是否合理可靠外,还应说明本年度全市结果与之前各年度测算分析结果间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至少从全市节水工程投资、灌区规模与类型、降水量、管理水平等四方面逐条分析全市系数影响变化情况,各市可根据实际增加分析角度。应结合具体数据、具体措施进行举例分析,有关数据与前文及附表中全市灌区的基本情况、工程投入等要一致。
表5-6 2013-2017年全市系数测算结果变化
项目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系数 |
6.1 结论
简要阐述主要工作内容及过程,叙述全市系数测算结果。
6.2 建议
向水利部及省水利厅提出的相关建议。
附 件
相关文件
样点灌区调整说明文件。
附表
附表1 灌区统计信息表
灌区
规模 | 灌区 类型 | 个数 | 有效灌溉 面积(万亩) | 实灌面积(万亩)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 | 节水工程总投资(万元) | 年毛灌溉用水量(万m3) | ||||
渠道防渗 | 低压管道 | 喷灌 | 微灌 | 合计 | |||||||
大型 灌区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
1-5 中型 | 提水 | ||||||||||
自流 | |||||||||||
小计 | |||||||||||
5-15 中型 | 提水 | ||||||||||
自流 | |||||||||||
小计 | |||||||||||
15-30中型 | 提水 | ||||||||||
自流 | |||||||||||
小计 | |||||||||||
中型 灌区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
小型 灌区 | 提水 | ||||||||||
自流 | |||||||||||
合计 |
全市 | 总计 |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 名称 | 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灌区类型 | 灌区 规模 | 备注 |
1 | |||||||
2 | |||||||
3 | |||||||
合计 | / | / | / |
1.设计灌溉面积及有效灌溉面积保留四位小数。设计灌溉面积为按规定的保证率设计的灌区面积,大中型灌区应参照有关规划设计资料,无规划设计资料的灌区可参照水普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进行调整,除非重新编制灌区规划或提供其他书面证明材料。
2.灌区类型分为提水和自流。
3.灌区规模分为大型灌区、1-5中型、5-15中型、15-30中型及小型灌区。中型灌区按照“有效灌溉面积”分成1-5中型、5-15中型、15-30中型。
附表3 典型田块基本信息调查表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片区 | 田块位置 | 典型田块 | 作物 | 田块面积(亩) | 灌溉方式 | 渠道宽度/管道直径(m) | 量水技术类型 | 仪器仪表 | 是否在线计量 | 建设年月 | 率定 时间 | 观测 人员 |
1 | |||||||||||||||
1. 片区:为新增内容,大型灌区可填入“上游、中游、下游”、中型灌区可填入“上游、下游”、、小型灌区填“/”。
2. 田块位置:所在乡镇所在村。
3. 灌溉方式:有渠道的畦灌、沟灌、淹灌(水稻作物)和漫灌(旱作物),管道的畦灌、沟灌、淹灌(水稻作物)和漫灌(旱作物),喷灌,微灌等。
4. 量水技术类型主要有:流速仪量水、标准断面量水、堰槽量水(简易量水槛、巴歇尔量水槽、直壁式量水槽、三角堰等),仪表量水,利用渠系建筑物量水(涵闸量水、倒虹吸管量水、跌水量水、渡槽量水)等。5 除以上量水技术类型外,采用直接量测法可填入测针、水尺及土壤墒情监测仪器等。
6. 流速仪量水和仪表量水、测针不需要率定。
7. 仪器量水填入使用的仪器仪表类型:机械水表、超声水表、电表、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
8. 若典型田块有多个量水设施,请分行统计。
附表3-1 典型田块补充表格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典型 田块 | 畦田 规格 | 地形 | 土地平整程度 | 土壤类型 | 地下水埋深(m) |
1 | ||||||||
附表4 渠首计量点基本信息调查表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渠首计量点 | 地理位置 | 水源或渠道名称 | 水源或渠道管理单位 | 控制灌溉面积(亩) | 设计 流量(m3/s) | 渠道宽度/管道直径(m) | 量水技术类型 | 仪器仪表 | 是否在线计量 | 设置年月 | 率定 时间 | 观测 人员 |
1 | |||||||||||||||
1. 量水技术类型同典型田块。
2. 若渠首计量点有多个量水设施,请分行统计。
附表5-1-1 **灌区基本信息调查表
灌区名称: | |||||||
灌区所在行政区:市 县(市、区) 乡(镇) 村 | 灌区位置:经度 纬度 | ||||||
灌区规模:□大 □中 □小 | 灌区水源取水方式:□提水 □自流引水 | ||||||
灌区地形:□山区 □丘陵 □平原 | 灌区土壤类型:粘质土% 壤土% 砂质土% | ||||||
设计灌溉面积(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
当年实际灌溉面积(万亩) | 井渠结合面积(万亩) | ||||||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 当年降水量(mm) | ||||||
地下水埋深范围(m) | |||||||
机井数量(眼) | 配套动力(kW) | ||||||
泵站数量(座) | 泵站装机容量(kW) | ||||||
泵站提水能力(m3/s) | |||||||
塘坝数量(座) | 塘坝总蓄水能力(万m3) | ||||||
水窖、池数量(座) | 水窖、池总蓄水能力 (万m3) | ||||||
当年完成节水灌溉工程投资(万元) | 灌区综合净灌溉定额 (m3/亩) | ||||||
样点灌区粮食亩均产量 (kg/亩) | 灌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亩/人) | ||||||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 | |||||||
合计 | 防渗渠道地面灌溉 | 管道输水地面灌溉 | 喷灌 | 微灌 | |||
附表5-1-2 **灌区渠首和渠系信息调查表
渠首设计取水能力(m3/s): | |||||||||
渠 系 信 息 | 渠道长度与防渗情况 | ||||||||
渠道级别 | 条数 | 总长度(km) | 渠道衬砌防渗长度(km) | 衬砌防渗率 (%) | |||||
混凝土 | 浆砌石 | 其他 | |||||||
干渠 | |||||||||
支渠 | |||||||||
斗渠 | |||||||||
农渠 | |||||||||
其中骨干渠系(≥1 m3/s) | |||||||||
毛 灌 溉 用 水 情 况 | 渠首引水量(万m3/年) | 地下水取水量(万m3/年) | |||||||
塘堰坝供水量(万m3/年) | 其他水源引水量(万m3/年) | ||||||||
塘堰坝取水:□有 □无 | 塘堰坝供水量计算方式:□径流系数法 □复蓄次数法 | ||||||||
径流系数法参数 | 年径流系数 | 蓄水系数 | 集水面积(km2) | ||||||
重复蓄满次数 | 重复蓄满次数 | 有效容积(万m3) | |||||||
其他 | 末级计量渠道(渠)灌溉供水总量(万m3) | ||||||||
洗碱状况 | 灌区洗碱:□有 □无 | ||||||||
洗碱面积(万亩) | 洗碱净定额(m3/亩) | ||||||||
附表5-1-3 **灌区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调查表
灌区名称: | |
工程情况变化 | |
当年工程建设及投资 | |
建设成效 | |
工程及用水管理 | |
其他 | |
备注 |
附表5-1-4 **灌区净灌溉用水量计算表
样点
灌区
片区 | 作物 名称 | 典型田块名 | 灌溉 方式 | 直接量测法 | 观测分析法 | 调查分析法 | 典型田块实灌面积 (亩) | 某片某种作物 | 某种 片区 年净 灌溉 用水量 (万m3) | 样点灌区年净灌溉 用水 总量 (万m3) | ||||||
年亩均净灌 溉用水量 (m3/亩) | 田块亩均灌溉用水量实测值 (m3/亩) | 折减系数 | 年亩均灌溉用水量 (m3/亩) | 净灌溉定额 (m3/亩) | 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采用值 (m3/亩) | 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选用值 (m3/亩 | 年亩均 净灌溉 用水量 (m3/亩) | 实灌 面积 (万亩) | 年净 灌溉 用水量 (万m3) | |||||||
片区 | 作物 1 | |||||||||||||||
… | ||||||||||||||||
… | ||||||||||||||||
… | ||||||||||||||||
片区 | 作物 1 | |||||||||||||||
… | ||||||||||||||||
… | ||||||||||||||||
… | ||||||||||||||||
…… | 作物 1 | |||||||||||||||
… | ||||||||||||||||
… | ||||||||||||||||
… |
附表5-1-5 **灌区气象信息调查表
气象站点名称 |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 |||||||||
气象站地 理信息 | 经度 | 纬度 | 高程(m) | |||||||
日气象数据 | ||||||||||
月 | 日 | 日最高 温度(℃) | 日最低 温度(℃) | 日平均 相对 湿度(%) | 日照时数 (h) | 2m处风速(m/s) | 降水量 (mm) | |||
1 | 1 | |||||||||
2 | ||||||||||
… | ||||||||||
31 | ||||||||||
… | … | … | … | … | … | … | … | |||
12 | 1 | |||||||||
2 | ||||||||||
… | ||||||||||
31 |
附表6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结果
序号 | 县市区 | 灌区名称 | 设计灌溉面积(万亩) |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 实际 灌溉 面积 (万亩) | 年毛 灌溉用水量(万m3) | 年净 灌溉用水量(万m3) | 灌溉水 有效利用系数 |
合计 | / | / |
附表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汇总
灌区规模 | 数量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实灌面积 (万亩) | 灌溉用 水量 (万m3)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
总计 | ||||||
大型灌区 | ||||||
中型灌区 | 合计 | |||||
1-5中型 | ||||||
5-15中型 | ||||||
15-30中型 | ||||||
小型灌区 |
序号 | 县(市、区) | 毛灌溉用水量 (万m3) | 净灌溉用水量 (万m3) |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合计 | / | / |
2.表格中“净灌溉用水量”=“毛灌溉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水量数据保留两位小数,系数值保留三位小数。
附图
(1)全市样点灌区位置示意图;
说明:1.市级地图中标出样点灌区位置。可由灌区管理单位所在地或灌区中心位置确定灌区位置。
2.图片格式不限,图片美观,内容清晰。
(2)样点灌区示意图;
说明:
1. 灌区边界、不同片区范围、主要灌溉水源名称及位置、有效灌溉面积范围、灌区骨干渠系布局、渠首与典型田块位置。
2. 图片格式不限,图片美观,内容清晰完整。
初评意见
市级评审意见及专家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