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频电场疗法。
二、物理学特性
超短波波长为10-1米,频率为30-300兆赫。国产治疗机波长有6米、7.2米、7.34米、7.7米等几种,频率为50兆赫左右。
由于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不直接接触皮肤。
超短波之电流曲线一般为连续式,电流振荡是连续的;另一种为脉冲式超短波电流,是在连续超短波电流基础上加以低频脉冲调制和放大,形成一种间断的一般为矩形的超短波电流。其脉冲频率通常为100-1000赫,持续时间为1-100微秒,间断时间为1-10秒,脉冲最大功率为1-20千瓦,即相当于普通连续式超短波电流的数十倍。连续式超短波所产生的热能要比脉冲式的大得多。许多学者认为脉冲式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基于脉冲群的振荡效应。治疗时一般无热感。
连续式(a)和脉冲式(b)超短波
此外,近年来还有大功率(输出功率1000瓦以上)超短波治癌机出现,用以治疗恶性肿瘤。
三、生物物理学特征
超短波作用人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的基本因素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一)热效应 由于人体是一个具有导电体和电介质的复合组织,在超短波作用下,体内同时形成了传导电流和位移电流。由于其频率更高,电介质的阻力越来越小,就形成了超短波治疗时,位移电流成分占优势,以介质损耗产热为主。但当频率极高时,偶极子就来不及转动或转动幅度极小,使介质损耗下降以至产热减少。这就说明产热随频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关系,只适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振荡频率。这种位移电流为克服介质阻力而产热,而介质损耗的大小与组织的介电常数密切相关,由于人体内各种组织的介电常数差别较小,故在超短波作用下产生的热分布比较均匀。这种产热情况比较复杂,可按公式分析
q-单位体积组织中产热量
J-电流密度g-导电率,等于q/ρ
f-频率ε-介电常数
t-通电时间
但在超短波电容电场治疗中,由于脂肪层中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因此,其温度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据测定,波长7.34米超短波作用时,脂肪升温与肌肉升温之比达8:1,仍存在脂肪过热的缺点,实际治疗时可利用调整皮肤与极板间距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如图5.4.2)。
图5.4.2电容电场治疗时皮肤极板不同间隙时作用深浅及均匀程度
A-电极近皮肤,B-电极远离皮肤,C-电极近凹凸面不均匀,
D-电极远凹凸面作用均匀
(二)非热效应 高频电作用机体时形成的非热效应机理和各种反应已于本章第一节中阐述,在超高频电容电场中之生物体,受电位差电压作用,超高频电振荡波引起细胞内物质共振,引起液体表面张力的改变,对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增高,对另一些物质的表面张力降低。高速交变的高频电磁波作用时,当电场强度最大瞬间,使细胞向电场方向伸展,而场强最小瞬间又恢复原状。适当频率的电场可使细胞充分伸缩,对细胞和组织产生特殊刺激,引起特殊生物学作用。
超短波特别在用低强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均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条件的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如: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量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此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反应,统称为非热效应。发现这种非热效应在低场强(40mw/cm2以下)作用时表现特别明显,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对超短波电场十分敏感,因为神经组织接近于电介质,尤其对大脑细胞,植物神经及内脏之末梢神经反应更敏感,中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头部时除有温热感外常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现象。人体长期的大功率电场作用下,有嗜睡、困倦、易兴奋等现象,这些症状在停止接触或采取预防措施后迅速消失,在临床工作中因剂量小一般不出现不良反应。超短波作用延脑时,直肠和口腔温度升高。研究测定大脑组织和脊髓深部温度比表浅的高。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家兔头部后,E.E.G波幅度增高频率减低。使用强剂量(热量)作用时,有是时呼吸加快,唾液增多,E.E.G波幅减低,同时纺锤状波数目增多,这表明超短波能直接作用于脑组织。
有人研究证明用微热量超短波作用健康人植物神经无明显反应,但对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则对大多数患者有调整其功能趋于正常化的作用。一般常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小剂量作用于高血压病人的交感神经节时,能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临床研究用适当剂量超短波作用于腰骶神经节及病灶区以治疗下肢神经血管疾病,有降低交感神经紧张度,减轻血管痉挛,建立侧枝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和功能的作用。
超短波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有镇痛效果。小剂量能加速不全断离的神经纤维再生,大剂量则抑制之。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超短波用治疗剂量作用于健康人心区、颈部或下肢远端未发现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变。但动物实验发现,过大剂量长时间作用后则使心律由减慢直至停止。动物实验证明超短波有兴奋迷走神经作用,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有人用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对部分血循环代偿不全Ⅰ°级患者有改善心脏功能和症状作用。对代偿功能严重紊乱者无治疗作用。剂量过强时可出现不良反应,故胸部超短波治疗应注意心脏情况,一般尽量使电场不直接通过心脏,如治疗必须通过心脏时,宜用小剂量短时间,操作时须渐增渐减,并注意脉搏、心律和血压的变化,如遇不良反应及时停止。
超短波对血管的作用,除通过神经反射及体液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外,并对血管受纳器和血管平滑肌有直接作用。超短波作用于蛙的足蹼上,开始血管收缩,其后扩张,同时发现很多“储备”毛细血管及较大的动静脉均有轻度扩张,较大剂量时可保持2周之久。更强作用则引起毛细血管中的血流减慢而停止,这些血管比先前扩大3-10倍,此乃交感神经麻痹,副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所致,它比用同样温度的生理盐水加热时扩张更明显。人体用无热量和微热量超短波作用时,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在一定范围增加强度可使深部内脏血管扩张增强,并可保持数小时甚至数日之久,比其他疗法扩张血管作用更深更久。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器官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对一些血管病和炎症有好的疗效。超短波作用颈动脉窦或颈部交感神经节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作用头部或脊髓区能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某些药物的免疫物质进入脑和脊髓组织,可提高对脑炎和脊髓炎等的治疗效果。
(三)对血液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用Ⅰ-Ⅱ级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家兔后,使血细胞总数增加,Ⅲ级剂量作用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显著降低,这三种剂量都能使网红细胞数增加。中小剂量电场使骨髓充血,增强其造血机能,促使骨髓细胞及骨髓母细胞,但大剂量长时间超短波全身照射使周围血细胞明显降低。最近国内动物实验报导:小剂量超短波15分钟作用有显著的抑制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可能对小血管手术有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对细菌、毒素及血清免疫成分的影响:实验证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在超短波(4.8米)作用下,比在同样温度水浴中死得更快,电场的杀菌作用还与波长有关系。
家兔实验发现超短波作用后,血清总蛋白量稍高,白蛋白降低,α、β、γ球蛋白均增高,尤其γ-球蛋白增高明显。体内抗体和协同抗体杀灭病毒或溶解细菌的补体均增加,凝集素、调理素亦增加。
实验还证明:小剂量超短波作用后,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能力增加,48小时后更显著,把多形核白细胞放入生理盐水中用超短波作用后,其吞噬功能增加,放在超短波作用过的血清中,其吞噬功能也增加,但大剂量长时间全身作用下(45-60分钟以上),以上诸种免疫抗毒成分反而降低。
(四)对结缔组织的作用 临床与实验证明超短波作用下,能加速结缔组织再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但长期作用后可使上皮细胞增殖变厚,角质层增生,发生显著的脱屑,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增殖加快,故超短波有加速伤口愈合和结痂作用,但如大剂量长时间作用则可使伤口及周围结缔组织过度脱水老化、坚硬影响伤口愈合。
(五)对炎症过程的影响 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作用。在治疗急性炎症时,证明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超短波对浅层组织急性炎症的治疗以小剂量为宜,治疗深部内脏感染时则剂量要相应增大些,这是由于超短波透过人体的电场分布和耗损有关。其消炎机理:
1.首先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改善神经营养和神经功能状态,使炎症组织的兴奋性降低,阻断或减低了病理性冲动的恶性循环。
2.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淋巴循环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
3.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炎症组织中的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促使炎症组织中的pH值向碱性方向逆转,从而消除了组织的酸中毒,有利于组织的抗炎作用。
5.炎症组织中钾离子减少,钙离子增加,加上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强,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有利炎症消除,并促进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吸收,即所谓脱水作用。
6.加速结缔组织和肉芽组织的再生和生长。
(六)对肾脏的影响 超短波电场作用肾脏后有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脏血管痉挛和促进利尿的作用。有人采用超短波作用健康人的肾脏时,能增强利尿作用,不但增加排尿量,且尿的成分亦有改变。实验研究发现,弱剂量(微热量)作用肾区后,利尿作用增强,强剂量(显热量)作用时开始抑制,而后利尿作用增强,且比微热量作用时之排尿量更多,并证明电场直接作用肾实质时利尿最强。国内外临床实验发现:微热量超短波肾区作用,对急性肾炎有良好效果,发现有增强肾血循环,增强利尿,尿蛋白减少,血非蛋白氮含量降低,并有明显降压作用,有促进恢复,缩短痊愈日期和预防变成慢性肾炎等作用。
超短波肾区作用治疗少尿或无尿症有明显效果。我科总结32例因各种原因(磺胺、青、链霉素、汞剂等过敏或中毒、出血性休克、出血热、输血反应、妊娠中毒、败血症,严重烧伤、中毒性休克等)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中,经采用超短波肾区疗法后痊愈27例。电疗平均2.3天后尿量增加,4.7天后尿量恢复正常,效果显著。另据我校二院理疗科报导,采用超短波肾区治疗出血热患者中发现有促进出血热病人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国外有专家指出,认为超短波治疗无尿症比一般临床常用疗法如利尿剂,腹膜及肠道透析和肾包膜剥离术等效果显著。
(七)对内分泌腺的作用 1932年Schliephake氏首先以超短波照射免的头部发现血糖有改变。在照射人的垂体时亦可见血糖升高40%,1954年Van Went氏较全面地研究了超短波对脑下垂体的影响,他用超短波波长5.87米,电极直径8厘米,微热量,每次7分钟,一极置鼻根部,另一极置头后对置法,或两颞(垂体平面)对置法。作用后发现垂体前叶、后叶激素分泌均大为增加。对垂体激素系统功能起调整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促进肾上腺分泌考地松类物质增加。若肾上腺皮质功能良好者,则可见血液中嗜酸细胞降低50%以上。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疾病。对健康人的血压影响不大,高血压患者血压可见上升,但治疗结束后即见下降。国内有人报导,家兔实验,超短波照射脑下垂体,并不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而直接作用肾上腺区时,有增强皮质功能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超短波剂量增大可使皮质功能增强持续48小时以上。
超短波对性腺作用较敏感,小量有促进其功能作用,大量超抑制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大剂量时可引起退行性改变,有报告大剂量作用怀孕动物可引起流产。
Sadiman和Mayer用超短波作用胰腺后血糖明显下降。RaaB等指出用小剂量超短波多次治疗有再生能力的胰岛组织细胞时才可能出现血糖下降。保加利亚学者报导用的超短波治疗小儿糖尿病患者获得较好效果。
Dusset用超短波作用甲状腺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取得良好效果,RaaB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对其中部分病人能改善其症状。
(八)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动物实验发现超短波电场有促进胃肠分泌和增强胃肠道吸收功能的作用,并可解除胃肠道痉挛。有人认为该作用是由于超短波作用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刺激胃肠粘膜细胞功能所致。
超短波作用于肝脏时,除加强免疫功能外,血液中补体效价、纤维蛋白元含量、血小板数、组织胺含量、红细胞数、胆红素、氢离子浓度、全血和血浆粘性、血沉、残留氮等均升高。而血钾、血清粘性、血液的导电性都降低。以小剂量超短波作用于四氯化碳引起肝炎的狗的肝区10-15次后,肝功完全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则无变化。另有实验证明超短波有加强肝脏解毒功能的作用。实验研究超短波作用肝胆区能刺激胆汁排向十二指肠,并能增强胰腺的分泌。超短波作用1-1又1/2小时后胆汁排出增加,胆汁量增加,并可持续3-4天,比中波作用强,但大剂量时,胆汁分泌先增加而后抑制。有人报导超短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有良好作用。超短波作用脾脏后除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外,还发现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国产的超短波治疗机,按输出功率可分为两种规格:一种是立地式大功率(200-400瓦)治疗机,另一种是手提式小功率(25-80瓦)治疗机,输出电流为数安培。前者适用于大部位,深层组织和内脏疾病的治疗,后者适用于小部位,浅层组织,特别是五官科疾病的治疗。
(二)电极 超短波治疗电极以电容电极为主。这些电极由金属网或金属板构成,治疗时为避免金属直接接触造成烫伤,金属外面必须用绝缘物覆盖。因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30-300兆赫),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无需直接接触皮肤。电极和皮肤间隙以空气或用干毛巾棉垫隔开。电容电极按照其形状可分为:
1.板状电极 内部是金属网或金属片,外包橡胶、毛毡、绒布等物质,呈长方形,正方形长条形。一般分大、中、小三套。
2.圆形电极 内为金属板,外包橡胶、绒布。一般亦有大、中、小三种,其直径分别为12厘米,9或8厘米,以及5或4厘米。
此外,超短波治疗机还附有直肠和阴道等体腔治疗用的金属电极,这种体腔电极一般都有玻璃外罩。治疗时经消毒后可直接插入腔道中。
(三)治疗剂量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感觉,参考氖灯管亮度和仪表读数,而区分为如下的几种剂量
1级(无热量):患者无温热感,氖灯管刚启辉,光暗弱。
2级(微热量):仅稍有微温感,氖灯管全亮,光暗淡。
3级(温热量):有舒适温热感,氖灯管明亮。
4级(热量):有明显热感,但能耐受,氖灯管明亮。
临床上,一般急性炎症或急性病,用1级量(每次8-10分钟)或2级量(每次10-12分钟)。慢性炎症或慢性病用3级量或4级量(每次15-20分钟),4级量一般少用。
其次,对神经节段反射的治疗,一些敏感的器官如眼、脑、心脏、睾丸和卵巢等,以及全身情况衰弱,或有明显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贫血的患者等均应采用小剂量治疗。儿童多用8-12分钟。
疗程应根据病情发展而定,如一般急性炎症6-8次即有明显好转或治愈。慢性炎症则需12-24次方可好转或减轻。
(四)操作方法要点
1.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可将所着衣服的厚度计算在间隙内。
2.选用适当电极,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间隙)厚度。
3.超短波电场治疗主要应用电容电极法,其电场的分布与电极放置方法、极板和皮肤间距大小密切相关,常用有双极法和体腔法。
(1)双极法分为对置法与并置法,前者用于治疗深部或内脏病灶,后者用于表浅或病变广泛而较浅表的部位,以使电场的密集电力线通过靶物为原则。
左侧乳腺炎治疗方法
背部痈的治疗方法
阑尾炎的治疗方法
前列腺治疗方法之一
(2)体腔法 是双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制的体腔电极(直肠、阴道等)置于相应的腔道内,另一板状或带状电极可置于腹部、腰骶、或围绕骨盆周围。
4.电极与皮肤距离(气距)因治疗部位以及所用机器的输出功率而有所不同。一般病变部位浅表,间隙宜小,病变深在,间隙宜大。应用大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加大;应用小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缩小,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考虑病变的范围和所用电极的大小。一般小电极、小功率机治疗小部位时,间隙0.5-1厘米。大电极、大功率机治疗大部位,深部病变时,间隙3-4厘米。对表面高低不平的部位气距相对宜大,以免作用不均。
5.小儿头部慎用对置法,成人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大。用并置法时,两电极间距离不宜小于电极的直径,或至少不得小于电极的半径。
六、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一)超短波广泛应用于一切炎症过程 如软组织、关节、骨骼、五官、胸腹腔脏器、神经系统、生殖器等的炎症,对急性亚急性炎症效果更好。特别对化脓性炎症疗效显著,早期应用可使炎症加速消退不致化脓,当已有组织坏死时应用则可使炎症局限化,加速脓肿成熟、破溃;在破溃或切开引流畅通情况下应用,可促使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超短波对急性软组织感染治疗,不但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同时可减少手术的机会。如果用超短波结合抗菌素治疗急性化浓性炎症时,其疗效明显比单纯应用一种为高,有的报导二者合并治疗较单用抗菌素治疗,可将药量减半。
常用于疖、痈、脓肿、瘭痈、蜂窝组织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淋巴腺炎、淋巴管炎、化脓性副鼻窦炎、中耳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肺炎、枝气管炎、胸膜炎、肺脓疡、骨髓炎、阑尾炎、阑尾脓肿、盆腔炎、附睾炎等,苏联学者提出头面部疖、痈,如不采用超短波治疗是治疗上的错误,由此可见超短波在治疗急性化脓性炎症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对小儿慢性肺炎,超短波也是综合疗法中重要措施之一,有良好的效果但疗程较长。我们发现对炎症引起的小儿肺不张,综合应用超短波能加速肺部炎症消退和肺不张消失。此外对一些非化脓性炎症超短波也有较好疗效,如脊髓灰白质炎和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早期、间质性肺炎、卡他性中耳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滑囊炎、肌炎、神经炎、神经根炎、大脑炎等结合药物或一般疗法均能提高疗效。
(二)疼痛性疾病 如神经痛、灼性神经痛、肌痛、幻肢痛等。
(三)血管运动神经和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 如症状性高血压(Ⅰ-Ⅱ期)、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枝气管哮喘、胃肠功能低下、痔疮、结肠、膀胱、直肠痉挛、胃贲门痉挛、食管痉挛大多有良好的疗效。此外对急性亚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衰竭引起的少尿症或无尿症疗效显著。
(四)各期冻伤 超短波治疗冻伤有明显效果。Ⅰ、Ⅱ期冻伤,甚至Ⅲ期冻伤并伴有坏死者均适合用超短波治疗。但必须用弱剂量(微热量或无热量6-12分钟),可以加速消炎,消除水肿,并能预防坏疽的发生和发展,Янощевская及Дунаевский等在苏联卫国战争医疗经验中证明:综合应用超短波疗法是治疗冻伤的有效方法,发现在局部用超短波治疗2-3次后(无热量),即可使水肿减轻、疼痛消失、全身情况改善、再生过程加速,并能减少冻伤引起的感染坏死等的并发症。有人提出治疗冻伤的方案:
1.第Ⅰ度冻伤:采用局部超短波治疗(无热量或微热量)。
2.第Ⅱ度冻伤:超短波局部治疗加上相应脊髓节段(颈或腰)及交感神经节治疗。
3.第Ⅲ度冻伤:局部病灶部位超短波治疗。
(五)各种创伤伤口及溃疡 超短波能加速各种创伤反应的消退,如疼痛、肿胀、血肿、关节积血、积液以及骨折,脱臼复位后肿胀等。
超短波能加速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和炎症的消退、促使伤口愈合,特别对急性亚急性感染伤口以及有大量软组织缺损的伤口效果显著。但由于超短波多次作用后有脱水和促使肉芽组织及新生上皮组织老化坚硬的作用,所以连续应用超短波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15次为宜,而且对感染伤口的理疗亦根据对不同发病阶段不同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物理因子和不同剂量的治疗原则。
(六)其他
1.超短波脑下垂体法,可治疗枝气管哮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月经紊乱、痛经、阳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某些皮肤病等。
2.超短波作用颈交感神经节或颈胸腰交感神经节,可治疗局部或全身性神经性皮炎,圆形脱发及某些与神经因素有关的湿疹有较好效果。
3.超短波胰腺部位电疗(小剂量、多次治疗)可治疗糖尿病,特别对小儿糖尿病有较好的效果。
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者、低血压、心力衰竭、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一般剂量为禁忌)、装起搏器及心瓣膜置换者。
[附]处方举例
(1)大超短波 中号极 温热量 气距3-4cm 两肾区与腹前对置,15-20分钟 每日1-2次 共12次。
适应证: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衰竭
(2)大超短波 中号极 微热量 气距3-4cm右下胸前后对置 12-15分钟 每日1-2次 12次
适应证:急性肺炎(右下肺)、肺脓疡
(3)小超短波 中号极 微热量 气距1cm 右耳前后对置 10-12分钟 每日1次 6次
适应证:急性外耳道炎(右)
(4)小超短波 中号极 微热量 气距1cm 两上颌窦并置 10-12分钟 每日1次 6次
适应证:急性上颌窦炎(双)
[附]脉冲式超短波疗法
是采用脉冲式超短波或短波电流进行治疗,其通电的持续时间很短,而断电的时间很长。其目的是有足够的散热时间,从而排除治疗中的热作用而专门利用其非热效应。利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即称为脉冲式超短波或脉冲式超短波疗法。这种疗法还在试验试用阶段。
一、脉冲式超短波与短波电流的物理学特性
Ⅰ英美 Ⅱ苏联
波长 11.026M 6M
频率 27.12MHz 50MHz
通电时间 65μs 10μs
断电时间 1600μs 1000μs
脉冲峰功率 975W 10,000W
二、脉冲式超短波与短波电流的资料报导
72年英国报道了采用脉冲式短波(11.026)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效果,通过较严格的对照和双盲试验法,证明经过三天治疗后,接受脉冲式超短波治疗者的症状消失率达75%,而应用安慰治疗者的症状消失率只有36%,并又作了与一般短波电缆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证明脉冲短波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方面,效果比一般短波疗效好。
最近十余年的研究证明,脉冲超短波与连续超短波相比,其温热作用很小,脉冲超短波对人体的作用因素,主要为超高频电磁场的短促而强烈的电磁振荡,从而改变组织的离子、粒子理化和生物学状态,并对细胞酶系统有活化作用。脉冲超短波引起的机体反应首先取决于神经系统,它能调整其兴奋-抑制过程的平衡。有镇静、镇痛、降压、降温等抑制过程占优势的作用。连续超短波也影响高级神经功能,但它的作用是使兴奋过程占优势。
脉冲式超短波治疗高血压病人,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区,能降低血压,改善睡眠,头痛及心前区痛减轻。对脉冲式超短波的生理和治疗作用,研究资料不多,主要作用因素是其振荡效应,有抑制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目前脉冲式短波和脉冲式超短波常用于以下疾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幻肢痛,变形性关节病,关节损伤,疗,淋巴腺炎,滑囊炎,慢性肝炎和胆道炎症,盆腔炎等,禁忌证同一般超短波电疗。
第五节 微波疗法
一、概述
应用波长为1米~1毫米(300~30,000兆赫)的特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微波疗法。
根据波长不同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数10厘米~100厘米),厘米波(1~10厘米)以及毫米波(1~10毫米)三个波段。理疗中应用的微波一般指波长为10-30厘米的电磁波,目前治疗上最常用的微波其波长为12.5厘米,频率为2450兆赫(MHz)。除连续式微波外,新近又出现脉冲式微波治疗机,脉冲频率为1Hz。
二、生物物理学特征
微波振荡频率极高,波长介于长波红外线与短波之间。但微波的产生、传输、测量等原理既不同于光波,又不同于超短波。微波的某些物理特性类似光波,如呈波束状传播,具有弥散性能,遇不同介质可引起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吸收以及利用反射器进行聚集的作用,其规律与相应的光学规律接近。微波作用时称辐射(或照射)。因微波的弥散性大,故用特制的传输系统,包括波导管(同轴电缆)和辐射器。微波由辐射器中的无线辐射至空间作用于人体。辐射器有半圆形、矩形、圆柱形、耳道辐射器和鞍形辐射器。
微波作用人体的情形
半园形辐射器
C-同轴电缆;R-辐射器(天线+反射罩)
S-皮肤;F-脂肪;M-肌肉
矩形辐射器
园柱形辐射器
耳道辐射器(A)及其辐射场(B)
鞍形辐射器
当微波辐身到人体时,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另一部分能量则为皮肤及各层组织所反射。厘米波辐射机体时的反射率为40~50%。富于水分的组织能较多地吸收微波能量,而脂肪、骨骼等则反射相当部分的微波。所以当微波作用到有多数界面的部位或器官(如眼、盆腔等)应注意由此引起的过热现象。
微波对人体组织的穿透能力与其振荡频率有关,振荡频率愈高,穿透能力愈弱。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穿透组织的深度一般可达3-5厘米。
微波治疗的主要作用因素也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脉冲式微波治疗时,其所产生的热为脉冲间期时的血流所消散,故其热作用小,适合于对热禁忌的疾病,如急性病。且能作用于更深的组织。但由于其物理特性所致,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与超短波引起的也不一样。
(一)热效应
微波辐射人体后,电解质离子随微波频率迅速振动以及电介质的束缚电荷作相对移动,偶极子产生转动,为克服所在媒质的粘滞性而消耗能量并产热。实验证明使水分子转动180°所需的时间大体与微波之半周期相适应,水分子的固有振荡频率与波长3厘米之微波频率相近,可吸收微波能量的98%,10厘米微波可被水吸收50%,介电常数较大的组织吸收微波较多,水的介电常数大,故富于水分的组织(如血液、肝、肾、肌肉等)吸收微波能量最多而产生大量热能,引起组织温度升高,而脂肪和骨组织吸收能量最少。
微波对生物体加热的深度取决于波长、组织的导电率、反射能力、介电性、分层厚度、总的容积和几何形状等。厘米波最显著的能量吸收发生在表浅组织内,其穿透组织深度仅为数厘米,同时大部分能量在组织的交接面上被反射,在此处可能形成驻波而导致邻近组织的过热。微波透入机体组织的特点,使得在某一种动物身上所研究的结果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应用到另一种动物身上,更不能照样地应用于人体。例如,用波长12.6厘米的微波同样作用于老鼠、兔和人,可刺激不同的器官引起反应。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电磁能吸收的精确测定,故目前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中,微波对机体作用强度的最可靠的指标,仍然是测量受作用组织或器官的温度变化。
在短波超短波电容电极和微波辐射器作用下,
皮肤(S),皮下脂肪(F)和肌肉(M)中的温度升高比较
(二)非热效应
动物和临床实验证明,微波的热作用是明显的,但实验中,出现一些不能用热效应解释的生物学现象,例如鸽子在微波束(雷达)中出现慌乱而古怪的飞行。鸽子这种异常活动,不可能与热有关,因为根据辐射器的功率和辐射源与鸽子的距离分析,其能量密度绝不会引起热效应。又如以脉冲持续时间为1/10微秒的微波作用于兔眼时,20分钟后可出现严重损害,但测到的平均功率远不足以引起热效应;还有当以不会引起产热的剂量作用于机体时,发现可以血流加速,接受低场强微波照射后,在不引起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却能引起某些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或形态学方面的变化,如嗜睡、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反应,苏联学派称此为热外作用。认为当接受作用的介质发生温度变化之前,已发生了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有机物和无机物荷电颗粒随电磁场方向的变化而转移,膜上荷电粒子浓度和通透性改变,蛋白结构造形过程的变化,细胞上的胺基基团及细胞的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这与电磁场频率与受作用的动物种类,作用部位和机体原始状态有关。这种特殊作用在较低强度微波作用时受作用时(小于10mw/cm2)表现明显,高强度作用时引起的明显热效应掩盖了细胞和组织内的小能量作用下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反应,故非热效应就不易显示出来。因此,可以总结为:微波的非热效应在由于细胞内成分的布朗氏运动而产生热效应之前最为突出,尤其是当应用低强度微波时最为明显。在微波的作用机制中,当受作用的细胞内结构的固有频率与电磁场频率相一致或成倍数时所产生的效应最大。有人指出在微波作用上,细胞内水分发生构形过程,而这些水分的固有频率大约为500MHz,而蛋白质分子内的结合水本身又决定了分子形态的变化。因此整个机体系统对低强度微波振荡不仅具有特殊的极高的敏感性,而且接受其影响的能力也增强。有人提出微波的非热效应需从信息学说的观点来认识电磁场的生物学活性问题。在基本相同条件下的外源热作用不引起类似的非热效应。但国际上对此尚有争议,需待继续研究。我科与生物教研室等协作,进行低场强微波照射小白鼠实验,在1Mw/cm2组中,照射后,测动物皮温变化为-0.4℃(均值),肛温变化为-1.59℃(均值),但可见到心肌部分线粒体有溶合、变形、嵴数减少变短和部分空化,并偶见心肌肌丝轻微松散等改变,这就很难用热效应解释。1973年国际微波华沙会议曾建议1Mw/cm2以下为非热效应,1~10W/cm2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的复合作用,10mW/cm2以上为热效应作用,这与我科等所进行的实验中,各微波场强组小白鼠体温变化和心肌超微结构改变有相符之处。亦初步认为从微波卫生防护和微波临床应用出发,应考虑到微波的热作用和非热作用的生物效应因素。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生理作用
1.对心脏血管系统的作用
(1)大多数实验研究证明治疗剂量的微波对心脏有拟迷走神经作用(心跳变慢、心电图R波T波幅度下降,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延长和血压下降等)。小剂量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和改善心肌梗塞时的血循环。但过大剂量照射对心脏有损害作用。
(2)组织温度升高、增强血液循环,血流量可增加50%左右。用80mw/cm2的微波辐射兔耳时可见到迅速的充血现象;作用于人手指甲皱时,可见到微血管扩张和血运加速;辐射狗的后肢,肌肉内的静脉血增加104%。用微热热量微波10~15分钟作用领区,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心肌供血改善。
2.对血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剂量微波有抗凝作用,小剂量对血小板和凝血时间无明显变化。大剂量可使红细胞脆性增高,降低血中磷的含量,血中胆碱脂酶的活性下降。有人用3.5mw/cm2的波长10cm的脉冲微波长期辐射豚鼠和家兔,发现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数无明显变化,骨髓内成红细胞有异常的染色质结构,核溶解和碎裂,有丝异常。总之,由于实验方法和条件不同关于微波辐射对血液成分影响的报告颇不一致。微波辐射对机体免疫机能影响报导亦不相同。动物实验证明,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可使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活力下降,抗体生成严重受抑制。但有些作者在用微波治疗肺炎患者过程中发现,血清中备解素,补体滴度升高,组织胺酶增加,提示微波可改善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我科与检验科协作应用频率为2450MHz微波,治疗剂量范围(21.7mw/cm2-73.2mmw/cm2),每日一次,每次照射15分钟,病区局部连续照射25~30次,根据治疗前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总补体、白细胞数检测,无明显差异,而所治患者均获得良好疗效,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3.对神经系统影响
短期中、小剂量加强大脑兴奋过程,长期大剂量增强抑制,均可引起脑电图和条件反射改变。直接照射动物头部,小剂量引起暂时充血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变化,大剂量则有损害作用。长期辐射可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用非致热功率的微波长时间辐射实验动物,可引起鞘磷脂和神经胶质代谢紊乱,在大脑白质和小脑中出现异染性球形小体,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长期接受超过允许剂量微波辐射的人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表现为头痛、头晕、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减弱、睡眠障碍等。客观检查见腱反射减弱,手震颤,皮温不对称,以及心动徐缓,血压波动等。但一些美国学者曾对雷达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未发现以上异常现象,认为微波辐射不引起神经系统障碍。对植物神经可引起拟迷走神经的作用,能降低周围神经兴奋性和减弱支配肌张力的γ纤维的兴奋和传导功能,有缓解肌肉痉挛和止痛作用。
4.对生殖系统影响
睾丸由于血液循环较差,对微波特别敏感,当微波辐射使睾丸温度高于35℃时精子的产生即受到抑制或停止,过量辐射可使曲细精管萎缩,局灶性坏死。故用微波辐射睾丸附近部位时应将睾丸屏蔽防护。据有人报导,睾丸组织允许功率密度5mw/cm2。此外,有报导,大剂量照射动物卵巢时也可受到损害,失去生育功能,照射妊娠动物可致动物早产或流产。现已有报道用微波照射睾丸进行男性避孕。
5.对眼的影响
由于眼球是富于水分和多层介面的组织,血循环差,容易积热,大剂量或长期辐射微波后玻璃体和晶体出现浑浊,有人认为,可能由于微波作用后眼球组织温度升高使眼部焦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降低有关。用180mw/cm2的微波作用于动物的眼球时,可导致晶体的浑浊和白内障,同时发现眼睛的焦磷酸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下降;晶体内细胞的抗坏血酸、DNA的合成及细胞核的有丝都发生改变;微波作用后,晶体中的电解质和水分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一般认为形成晶体损害的临界微波功率密度为100mw/cm2;当晶体内温度达44℃时,便形成白内障。有人用兔子作实验证明,如果动物处于低温状态下,即使达到致白内障的强度和时间也不引起白内障。但小剂量照射未见到损害作用,国外报导利用小剂量治疗某些眼病有良好作用。应用微波治疗眼病时特别要注意用小剂量。
6.对呼吸系统影响
小剂量微波作用于肺部时发现呼吸变慢,肺轻度充血,肺泡间隙有少量白细胞浸润,微波对肺炎有治疗作用。据国外报导,中、小剂量微波对小儿急性肺炎、迁延性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有良好效果。
7.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治疗剂量下,发现微波能够加强实验动物胃肠的吸收功能,对分泌和排空功能亦有调节作用,使胃蠕动减慢,胃的全酸和游离酸均见减少,当分泌和排空功能亢进时,微波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但由于胃肠等空腔器官的调节机能较差,对热敏感,因此,不能用较大剂量微波治疗,否则可引起损伤。对肝脏作用,小剂量可引起充血反应,大剂量辐射亦有损害作用。
8.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国外报导动物实验采用微波一次或多次短时间(30分钟)3mw/cm2照射动物能使动物甲状腺功能增高。有人用1~10mw/cm2微波长期照射动物,引起甲状腺和内分泌活动增高,甲状腺浓集放射性碘的能力明显增强。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微波刺激了下丘脑垂体功能使垂体的促甲状激素增加之故。另有人研究报导,微波能够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以治疗剂量的微波辐射关节病和皮肤病患者的肾上腺投影区,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血中抗炎激素增加,促炎激素减少,尿中儿茶酚胺排出减少,电解质代谢转为正常,提示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机能状态得到改善。
9.对细胞染色体和核有丝的影响
用波长为10厘米,功率密度为3~7mw/cm2的微波,直接作用于人的淋巴细胞和猴的肾细胞培养物时,便可见到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和核有丝的异常现象;如将波长为10厘米,功率密度为10mw/cm2的微波,作用于动物的眼球角膜时,便可发现角膜的上皮细胞发生有丝的改变,这些现象对研究微波细胞学和遗传学将有密切关系。
10.对炎症过程的影响
微波对亚急性、慢性及急性炎症有抗炎作用,这是因为:
(1)微波降低与炎症过程的始动机制有关的致炎介质,如用微热量和温热量作用后炎症组织和血液中增高的组织胺、加压素、缓激素肽等含量降低。但高热量微波可增加体内致炎介质的含量并使炎症过程恶化。
(2)降低微循环、微血管增高的通透性。发炎反应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微血管反应有关,微血管细胞损伤及其通透性增高是受致炎介质影响的结果。微波(分米波和厘米波)作用后,这些活性物质在组织和器官内的含量减少,导致增高的组织通透性降低,使炎症过程的发生逆转。
(3)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组织内吸收加快。
(4)微波在抗炎中除对异化过程的抑制性影响外,对同化过程有激活作用。有人发现,微波在不使细胞结构升温的剂量下,对细胞的氧化-还原过程有刺激和使之正常化的作用。
因此,有人认为对决定发炎程度的那些过程的抑制作用,对适应系统的激活和修复过程的刺激作用,是应用微热量微波抗炎作用的基础。
(二)治疗作用
1.微波辐射使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局部血流加速,血管壁渗透性增高,增强代谢,改善营养,促使组织再生和渗出液吸收等作用。
2.有镇痛、解痉、消炎作用,对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组织及周围神经和某些内脏器官炎症损伤和非化脓性炎症效果显著,并主治亚急性炎症,弱剂量对某些急性炎症(如浸润性乳腺炎等)亦有效。
3.眼睛及睾丸对微波特别敏感,治疗时应防护,对血循环差和富于水分的组织应避免过量引起病情恶化。
总之,微波有镇痛、抗炎、脱敏和改善组织代谢和营养等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一)治疗机
国产微波治疗机频率多为2450兆赫±30兆赫,波长约为12.5厘米,最大输出功率为200瓦。必须用特殊的多腔磁控管才能产生微波辐射,微波电磁能量,经同轴电缆传输辐射器的天线发射出来。
(二)辐射器种类
微波是通过辐射方式作用于人体的,一般将微波治疗用的电极称为辐射器,辐射器的各类、形状、常用的有四种:
1.半球形辐射器:直径17厘米,适用于一般部位的治疗。
2.圆柱形辐射器:圆形截面管状,有大小不同规格,常用的直径为8厘米,适于较小部位的治疗
3.长形或矩形辐射器:虽外形稍有不同,但其开口处都呈长方形。这种辐射器适于脊柱、肢体部位的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马鞍形辐射器适于治疗面积较大,凹凸不平部位,如胸、腰、腹、膝等。还有适用于小部位的聚集辐射器,以及外耳道和其他体腔治疗用的辐射器。
(三)各种辐射器的应用方法
1.有距离辐射:如采用圆形、圆柱形及长形辐射器,照射时辐射器与人体表面有一定距离,由于机器的设计装置,照射时若距离太近,将引起失谐,影响输出功率,因此,这些辐射器必需做有距离辐射,一般规定为7~10cm左右。马鞍形辐射器基本上亦属这种类型,但辐射器结构中已固定好与体表足够的距离,因此亦可直接与治疗部位接触。
2.接触辐射:由于特殊的设计,耳、聚集和体辐射器均可作接触辐射。用耳辐射器时,每次用前应套上橡皮套,扑以少许滑石粉,让病人自己持小电缆之插入外耳道,每次治毕后,取下橡皮套,用1/1000新洁尔灭浸泡30分钟消毒。
用聚焦辐射器时选取直径与病灶面积相近的辐射器,盖好盖罩,让病人持把柄将辐射器的辐射面紧贴在病区上,使用功率亦不能超过10瓦。
用体腔(直肠等)辐射时,应先将专用的外套套上,在外套上涂以润滑油(凡士林、液体石腊等)再缓缓放入体腔内。为了便于消毒,用时可将外套上再套一个乳胶橡皮套,套外涂润滑油,放入体腔内进行治疗,治毕后弃去橡皮套,以减少外套消毒手续。用体腔辐射器时,由于接触面积较少,反射消耗也少,使用功率也不宜超过10瓦。
3.隔沙辐射法:这是在用有距离辐射时,在辐射器与皮肤之间用沙子代替空隙的方法。由于介电常数的特征,微波经沙时,更易于集中成束,散射显著减少,因而到达人体的功率比不用沙子时大一倍,故治疗剂量比通常少一半。可采用冲洗干净和干燥后的河沙、海沙等,沙粒宜较细,大小应较均匀。
治疗手足等不平整部位时,可将手足包埋于沙中,沙层厚7~12cm,再将圆辐射器放于沙面上对着手或足辐射;治疗平整部位时,可用4~7cm的细沙袋放在辐射器与体表间接触照射。
4.微波体腔内辐射器加温疗法,采用单极同轴微波天线(辐射头),直径0.7cm左右,低位腰麻取膀胱截石位尿道扩张至F26,插入F22膀胱镜冲洗膀胱后经镜鞘入微波辐射极于精阜近端,按前列腺大小,输出功率50~100W,照射60-90秒,按后尿道长度照射1-3次,术后插留置导尿7-10天。亦可借内窥镜用直径1.5mm单极同轴微波天线,尖端连接一个5mm长的细针电极,插入体腔病变部或肿瘤内,以治疗疾病,适应证:①慢性前列腺增生(50-100W)。②子宫出血。③脑瘤(加温+切除)。④微波刀切除肝癌。⑤腔内及口腔血管瘤。⑥中心性肺癌。⑦食道静脉曲张。⑧食道肿瘤。⑨胃息肉。⑩直肠内肿瘤。(11)内痔。(12)鼻甲肥大,声带息肉等。
(四)治疗剂量、治疗时间及疗程
治疗剂量: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剂量的大大小小。一般规律是急性期剂量宜小,慢性期剂量可较大些,剂量的大小,需参考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机器输出功率而定。
1.与超短波相仿,根据病人主观感觉大小将剂量为为Ⅵ级:
Ⅰ级:无热量,恰在病人感觉阈以下,调节输出时调到病人恰有温感,然后回调至恰无温感为止。
Ⅱ级:微热量,恰有温感。
Ⅲ级:温热量,有舒适的温热感。
Ⅳ级:热量,有明显的热感,但尚可忍受。
Ⅰ、Ⅱ级属于小剂量,Ⅲ、Ⅵ级属于大剂量。
2.根据机器功率计上之读数划分:对于马鞍形、长形、直径17cm 的圆形辐射器,在距离10cm左右情况下:
小剂量 约在20~50瓦
中剂量 约在50~90瓦
大剂量 约在90~120瓦
在应用耳、聚集、体腔等小型辐射器不能采用上述剂量。采用耳、聚集、体腔辐射器时,最大功率不应超过10瓦。对于8cm直径的圆柱形辐射器,最大功率不应超过25瓦。
治疗时间和疗程:一般每次照射5~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病3~6次为一疗程,慢性病10~20次为一疗程。
(五)注意事项
1.治疗区域及附近不应有金属物品。当体内有金属固定钉、片等存留又必须治疗时,需用很小剂量。
2.治疗时一般不需脱去内衣,但湿的衣服,不吸汗的衬衣、裤(尼龙或其它化纤制品)必须脱换,易燃的衣服(尼龙等)亦宜脱除,局部油膏药物或湿敷料亦应去除。
3.对温觉迟纯或丧失者,以及照射局部有严重血循环障碍者,治疗应审慎用小剂量。
4.眼、睾丸附近治疗时应用防护罩遮盖或戴防护眼镜。
5.老年和儿童均宜慎用,预防灼伤,对成长中的骨和骨骺、颅脑、心区前后禁用大剂量照射。
6.仪器启动前,电缆各接头必须紧密连接,否则没有输出、接头处发生高热、甚至损坏磁控管。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肌肉、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和损伤 如肌炎、腱鞘炎、肌腱炎、肌腱周围炎、滑囊炎、关节周围炎以及关节和肌肉损伤,脊住关节炎等,微波的效果特别明显。
2.一些慢性和亚急性炎症 鼻炎,付鼻窦炎,中耳炎,喉炎,神经炎,神经根炎,四肢血栓性脉管炎,胆囊炎,肝炎,膀胱炎,肾炎,肾盂炎,前列腺炎,附件炎。
3.一些急性软组织化脓性炎症 如疖、痈、乳腺炎,但疗效不如超短波优越。
4.内脏病 胸膜炎,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胶痛等,停经或月经不调,肾、十二指肠溃疡。
禁忌证 活动性肺结核(胸部治疗),出血及出血倾向,局部严重水肿,严重的心脏病(心区照射),恶性肿瘤(小功率治疗),孕妇子宫区禁止辐射,眼及睾丸附近照射时应将其屏蔽
[附]处方举例
1.微波 大圆辐射 温热量 40~60瓦
距离 10cm 右肩前 10~15分钟 1/日 10次
适应症:肱二头肌腱鞘炎
2.微波 针状辐射器 温热量 8~10瓦
接触法 左右鼻腔对准下鼻甲 各3分钟 1~2次/周 3次
适应症:慢性肥大性鼻炎,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
3.微波 长形辐射器 温热量 70~100瓦
距离 10cm 两膝关节 15分钟 1/日 10次
适应证:两膝关节积液、积血,滑囊炎。<回目录>
附:分米波疗法
(Decimeter Wave therapy)
一、概述
利用波长为10-100cm的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分术波疗法。常见的有三种:
1.f为915MHz,λ为33cm
2.f为750MHz,λ为40cm
3.f为433.92MHz,λ为69cm
常用的为69cm(苏联为65cm)的电磁波,分米波疗法是最新的高频电疗技术之一。自1959年以来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这种疗法是有效的高频电疗方法之一,是高频电疗法的一大进展。
二、分米波和其他一些高频疗法比较
1.与电容电极法相比:电容电极引起的脂肪/肌产热比为8~10:1;而用分米波圆辐射器时为1:4;用凹槽形辐射器时,中心为1:1.1,边缘为1:2。可知电容电极有明显的脂肪过热的缺点,而分米波则能显著地减轻脂肪过热。
2.与电缆和涡流电极相比:电缆和涡流电极都有减轻脂肪产热的优点,但和分米波辐射器相比,电缆的产热量少,作用较浅;涡流电极虽较电缆进步,但脂肪产热比也只达到1:1左右,且作用深度亦较小,在肌肉中其半价层值2cm左右,而分米波圆辐射器半价层为2.5~3cm,凹槽形辐射器可达到5cm左右。
3.与微波相比:微波脂肪产热也只降到1.3:1,且其温度最高处仍出现在脂肪层上,而分米波圆形辐射器作用时,温度最高点在肌层中,其他湿度较高区亦多在肌层内,而脂层温度只相当于最高温度的20~40%,其脂肌产热比为1:4。在透入深度方面,在肌层中微波只有1~1.2cm,而分米波却为2.5~3cm,因此后者显然比前者大。微波透入深度3~5cm(4~6cm),分米波可达7~9cm。
几种高频电疗法产热的对比,分米波和其他方法相比有产热大和作用深的优点,主要由于分米波的波长比微波大5.5倍左右(69/12.54),因此从脂肌界面上反射回脂肪内的反射波很少与入射波形成驻波的缘故。
分米波的缺点,是由于波长较微波长,因而难以制成较小的体腔和聚集辐射器,故使用上受到一定。
三、主要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分米波疗法应用的时间不长,实验和临床资料尚不多。多数人认为其治疗作用与微波相仿,但在热分布上比微波优越。
1.温热效应:分米波有深部温热效应,故能增强深部组织和器官的血液循环。
2.分米波对机体的作用比微波等更柔和,有明显的脱敏作用和明显的免疫抑制效应。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分米波由机器内的自激空腔谐振发生器发出后,经同轴电缆传输到不同的辐射器上,辐射器有三种:圆形、长形、凹槽形。圆形、长形与微波辐射器相仿,而凹槽形辐射器,则为分米波治疗机所特有,其结构属于一种波导,在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磁场向量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而垂直地作用于人体表面,其中电场成分在设计时采取的多种措施而大为减弱,从而显著地减弱了脂肪过热现象。治疗时人体也处于近场之中,在磁场的作用下,在人体中激起环绕磁场的涡流,后者主要加热了肌肉等电阻小的组织。分米波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基本上与微波相同。(图5.5.8)
图5.5.8 分米波从辐射器天线所辐射出来的电磁能量
┄┄电力线 ——磁力线×为磁力线的切点近天线区为近场;
远天线区为远场
操作方法
(1)应用圆、长辐射器时,其距离一般为5~10cm;但用凹槽形辐射器时可直接接触,因辐射器内已有固定距离。
(2)剂量:分米波剂量根据机器输出功率、辐射器直径大小及患者温热感觉为标准。使用长圆形辐射器头直径160×350毫米,或圆柱形辐射器直径130毫米,微热量:30瓦以下,病人微温感觉或无感觉。温热量:30瓦至60瓦,舒适温热感。热量:60瓦以上,强热感,间或有痛感。采用直径40毫米辐射器时,微温量:6瓦,微温感;温热量:6-8瓦。而且直径100毫米圆柱辐射器或矩形辐射器,腔内辐射器时则为微热量。采用直径为40毫米的圆柱形辐射器时9-12瓦是热量,而对其他几种辐射器则为温热量。治疗时一般采用微热量和温热量,每次每个部位治疗时间4-5分钟至10-15分钟,每次总治疗时间不应超过30-35分钟,10-18次为一疗程,每日或隔日一次。用矩形辐射器时照距为3-4厘米,圆形辐射器可以直接接触法照。体腔辐照时辐射器用酒精消毒,外套须煮沸消毒30分钟再用。一般微热量时皮肤不应有变化,温热量时皮肤有轻度充血。当采用大剂量时,局部不应有疼痛、烧灼和剧烈胀感。如出现则须调至“0”位,待异常感消失后,减低剂量再进行治疗。如仍有不适应查明原因处理或停止治疗。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明显有过敏成分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2.各种部位的慢性炎症:肝炎,胆管炎,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肾炎。
3.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损伤。
4.骨骼肌肉系统的损伤。
5.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禁忌证与微波同。
[附]处方举例
1.分米波 长形辐射器(35×10cm) 微热量
肩胛间区 距离3~4cm 30~40瓦 10~15分钟 1/日 10-15次
适应证: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急性期剂量小,20~30瓦,转入恢复期时用中等量(70-1000瓦)。
2.分米波 长形辐射器(35×10cm)温热量
盆腔病变区 距离4~5cm 30~35瓦 10~12分钟 1/日 10~15次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或附件炎。
3.分米波 凹槽形 温热量
腰骶部 接触法 70~100瓦 5~10分钟 1/日 12次
适应证:腰骶神经根炎,腰肌劳损。<回目录>
现代高频电疗法的产热特征比较
现代高频电疗法包括短波、超短波、微波、分米波等各种疗法。按应用方法又可分为电容场、线圈场、辐射场,为了更好发挥治疗作用,现将各种方法的产热特点(图5.5.9)和作用深度加以比较。
现代高频电疗法及超声治疗的产热特性比较
纵轴-相对产热,局部升温与最高温度之比值,横轴-深度(cm):左:CF-短波,超短波电容电场;
M-短波涡流电极; MKW-微波圆辐射器;DMW-分米波圆辐射器;PYR-凹槽电极;US-超声波;下方:F-脂肪层;
M-肌层;B-骨皮质;B‘-骨质
从图可看出
1.产热最大和作用深度达整个治疗部位的为分米波凹槽辐射器,次为超短波、短波电容电极,但后者产热不均匀,脂肪过热明显。
2.分米波凹槽形和圆形辐射器,微波圆形辐射器,短波涡流电极,超声波都有良好的避免脂肪过热的优点。但其中以分米波圆辐射器为最佳,分米波凹槽形辐射器次之,涡流电极和微波又次之。超声波由于在骨膜的界面或发生强烈反射,因此在骨肌交界处最热。
充分理解图5.5.9及图5.5.10对掌握各种高频治疗和超声治疗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使用上分米波、微波比短波、超短波方便,剂量也较准确,微波由于有多种小型电极,故又比分米波方便,但超短波电容场却可通过电极间隙和位置而达到不同深度范围和剂量的效果,使用比较灵活。因此,我们应充分掌握其特点,在应用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各种疗法的长处。
表5.5.1 共鸣火花、中波、短波、分米波、微波六种疗法特点比较
名称
共鸣火花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分米波
微波
波长范围
10-1公里 1公里-100米 100-10米 10-1米
1米-30公分 <30公分
常用波长
和频率
2000-300米
150-100千赫 184米
1.625兆赫 22.124米
11.062米
13.56兆赫
27兆赫
7.3374米
40.68兆赫 69公分
433.92兆赫 12.5公分
2450兆赫
治疗方法
玻璃电极
铅板电极
(紧贴皮肤) 电缆、电容 电容电极
为主
槽形电器
辐射器
辐射器
电流作用
方法
火花放电
传导电流
磁场感应涡流,位移电流 位移电流
为主
定向辐射
定向辐射
作用深度
浅 表
浅表,主要在皮肤下,不均匀 较深可达肌肉、骨 较深可达肌肉、骨 脂肪层发热少,达深层肌肉、骨 作用深度3~5cm,厘米波可达浅层肌肉
产热情况
微 热
热不均匀,主要在皮肤下及电阻小部位 脂肪层产热多于肌肉 脂肪层产热多于肌肉 槽形产热均匀 脂肪层产热与肌肉相似
热外作用
不 显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
明显
明显
主要
适应证
知觉异常
慢性疾病为主 慢性、亚急性疾病为主 急性、亚急性疾病为主 慢性疾病为主、急性病可用 亚急性,慢性病及某些急性病
表5.5.2 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比较
名称
低频
中频
高频
1.作用特点 每个脉冲均可引起神经肌肉一次兴奋 综合多个脉冲才能引起神经肌肉一次兴奋 温热作用及热外作用
2.主要应用 离子导入,止痛,改善循环,肌肉锻炼 镇痛,软化疤痕,改善循环,肌肉锻炼 消炎,解痉,改善循环
3.作用深度 较 浅
浅部或深部
浅部或深部
4.热效应 (一)
(一)
明显
5.人体电阻 大
中
小
6.电解作用 明 显
(一)
(一)
7.电极离开皮肤 不 能,(中波例外)
附:射频疗法
一、概述
应用无线电波作用于人体产生高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射频疗法。高频、超高频及特高频(微波)电磁波都属于射频范围,但目前国内外多应用短波与微波段,主要利用产生的高温以治疗癌瘤。由于射频机器输出功率大大超过普通理疗机器,故射频疗法实为一种大功率的短波与微波治疗癌瘤的方法。
二、治癌机理
由于癌瘤组织在体内生长过程的特点,其中血管生长畸形,血液供应比正常组织明显减少。癌瘤内的血液,根据同位素稀释测定仅为其周围正常组织血流量的2-15%,用肝腐蚀标本法亦证明人体转移性肝癌血液供应减少,这种血循环的差别就是射频治癌的理论基础,当射频电能为组织吸收转变为热能而使组织温度升高时,正常组织可通过有效的血循环散热,而癌瘤组织因血循环差,不能及时将热带走,故癌瘤内的温度升高,可比正常组织温度高5-10.4℃,且维持较长时间。故可利用适量射频电能作用癌瘤局部,使瘤周围健康组织达到42-43.5℃(正常组织热损伤阈为45℃)时,可使瘤组织温度升至47-55℃,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目的,而周围正常组织不致受到损伤。
近年来,关于高温对癌瘤杀灭作用的机理研究较多,兹归纳如下:
应用光镜、电镜和组织化学的观察表明:高温处理Ehrilch实体癌的病理形态有一定规律性,可分实质和间质两方面改变:
(1)癌细胞的变化:早期主要是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变化,微绒毛缩短或消失,髓鞘样结构增多;溶酶体增多、活化,ALP(硷性磷酸酶)及ACP(酸性磷酸酶)反应增强;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消失和空泡化;聚核糖体解聚成单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脱粒,RNA反应减弱;出现微丝和微管。此期核的变化较轻微,仅有核膜孔增大,核膜间隙不规则扩张和核染色质边集,DNA反应减弱等。晚期细胞器减少,失去正常排列,自噬体和残体增多,核固缩,同质化,核染色质变性,逸出细胞核膜外,形成DNA团块;固缩之癌细胞,因核蛋白分解,游离核酸增强,DNA反应增强。进一步发现核碎,核溶,胞浆凝固,癌细胞死亡,此时,DNA和RNA消失,而ALP和ACP逸出到坏死的细胞之间,逐渐消失。
(2)间质的变化:早期血管淤血扩张,内皮细胞肿胀,血流淤滞。随着癌细胞的变性坏坏死,肿瘤的血管和纤维也发生坏死。晚期肿瘤的边缘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膜,期间常为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上述形态学的变化,表明高温处理后癌细胞的变化是一种凝固性坏死,最先的变化发生在细胞膜和细胞器;继之发生核的变化,核的严重变化导致癌细胞朝不可逆方向发生。一般认为早期的变化是可逆的,一旦核发生严重的损害,如核碎、核缩及DNA变性,均能导致癌细胞的死亡。间质早期的变化,血管扩张淤血、缺氧,影响癌细胞的呼吸和代谢。晚期肿癌为纤维组织包围,其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显示免疫细胞增强,起到癌细胞扩散的作用。
高温灭癌的机理:
1.淤血、缺氧,癌细胞微绒毛消失,癌细胞内髓鞘样结构增多。Cavalier作了生化研究,在42℃时Novikoff肝癌和Ehrilch氏腹水癌的氧摄取量较38℃时少,而正常细胞加温后无显著变化,实验发现癌组织血管紊乱,加温后血管扩张淤血,不但影响散热,同时也造成供氧不足;加之癌细胞微绒毛消失,细胞表面积减少,通过细胞膜扩散的氧相对减少。线粒体为细胞内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膜的髓鞘样变性和线粒体的空泡化,均导致癌细胞内呼吸的抑制,影响电子链传递及氧化磷酸化过程,造成癌细胞供能不足,影响细胞内代谢进行。
2.pH降低,酸性增多,溶酶体增多,溶酶体酶活化。
超微结构显示加温后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次级溶酶体及残余小体很多见。溶酶体增多是因加温后肿瘤内无氧糖酵解亢进,乳酸大量堆积,pH降低,酸度增加,溶酶体在酸性环境中稳定性破坏,溶酶体酶活性增强,促进瘤细胞自我消化。
3.DNA、RNA及蛋白合成受到抑制
粗面内质网和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加温后发现瘤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脱粒和聚核糖体解聚,变性瘤细胞内RNA和DNA反应减弱,说明高温抑制RNA、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
4.免疫反应增强:实验发现在变性坏死的瘤细胞之间出现巨噬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现象。肿瘤组织有纤维包膜形成和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癌细胞向四周围扩散。有人用图解表示如下:
不可逆的: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控制活体内实体瘤的静止期和增殖细胞
可逆的:非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控制离体的在正常情况下的增殖细胞
综上所述,如上图所示,由于射频选择性地加温,使瘤细胞更加缺血、缺氧、过酸、溶酶体增多;溶酶体酶活性增高,从而加强对瘤细胞的破坏作用。同时,高温抑制瘤细胞的呼吸,增强乏氧糖酵解,促使乳酸进一步增多,pH降低,DNA、RNA合成抑制,DNA变质,使溶酶体活性增加,从而使瘤细胞破坏。
高温处理后,癌细胞破坏,分解产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了免疫反应,也增强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但这是局部的短暂的反应。
重要的是射频电能使癌周围的正常组织的血循环和供氧量增加,有利改善化疗药物的输送,高温能使一些抗癌的化学药物作用增强。同时,抗拒放射线的S期细胞(DNA合成期细胞)(附图二)对高温最敏感,易被杀灭,还能增强乏氧期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因此,射频高温法与放疗、化疗并用能显著提高灭癌效果,同时还可减少放射线和化疗药物用量,减轻副作用,是当前引起国内外学者瞩目的一种治癌手段。
但必须指出,高温治癌时,如加温不足或不均匀时,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如癌瘤组织只升温37-41℃之间的某一温度时,癌瘤非但不受到抑制,反而有促进其生长或转移的可能,但据近几年来临床实践发现,因射频加热治癌后引起癌瘤的转移率比理论推测的要少得多。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
1.仪器:目前常用的射频治疗机有下列几种:
大功率短波治癌机,频率13.56兆赫,波长22.1米,输出功率1000瓦以上。治疗时将两个耐高热的电容电极放置癌瘤局部,可治疗深部或浅部癌瘤。
微波治癌机 频率2450兆赫,波长12.25厘米,如无专门微波治瘤机,一般理疗用的微波治疗机可代用,唯治癌时输出功率较一般理疗者大得多,但穿透组织较浅,只能治疗表浅部位的癌瘤。
分米波治癌机 近年来提倡应用915兆赫(32.78厘米)的分米波,穿透组织的深度可达8厘米,对皮下脂肪的热损伤较2450兆赫的微波少,而加热效果则优于前者。
以上三种治癌机国内已批量生产。
1.操作方法要点与有关事项
(1)确诊癌瘤的性质和部位、大小、并全身情况许可者。
(2)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属等导体,说明治疗时应有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顾虑,取得密切合作。
(3)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并划定受治部位。
(4)选用合适的射频疗法,一般癌瘤较深者,适用短波射频,癌瘤较表浅者,适用微波或短波射频。根据癌瘤大小选用合适的电极或辐射器。
(5)按高频电疗操作常规放置电极或辐射器,调好空气间隙距离。
(6)连接好功率调节计,遥控台仪器,皮冷装置,及测温器具,开机治疗。
(7)治疗剂量与时间:理论上一般可根据癌瘤大小决定所用剂量大小。剂量大小与升高温度的度数和作用时间成正比。如癌瘤体积小于1立方厘米时,杀灭癌瘤的剂量为42℃、一小时;癌瘤大于3立方厘米时,则需43℃、一小时。但治疗的时间与升高的温度成反比,即温度高,治疗时间可缩短。例如对某癌瘤加热44℃需120分钟,加热48℃,仅需20分钟即可达到杀癌效果,有人证明,加热达49℃,作用一分钟即可收到加热42℃、二小时的同样效果。实验证明45℃,一小时则将损伤正常组织。因此,公认45℃为安全阈。实际治疗时,在采用各种冷却皮表正常组织温度的情况下,使用最大安全阈下量,以确保灭癌效果。对大多数患者可耐受,能避免烧伤和损害正常组织的剂量是1-4瓦/平方厘米,30分钟,疗程次数及治疗间隔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局部热疗要求局部温度在15-20分钟内升到41℃,越短效果越好。
(8)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证明,射频治疗与放疗、化疗并用比单独应用任何一种疗法效果好。
(9)射频治疗与放疗并用时的先后顺序与间隔时间,对癌瘤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多数报导趋向先放疗后热疗效果更好,两者并用时间隔不宜过长,间隔短者比间隔长者效果好。
(10)关于癌瘤本身的供血情况对射频治疗成败的关系,目前意见还不一致。有人提出高频加热疗法只适用于血循环差的癌瘤,而不适用于血循环较好的如成骨肉瘤一类的肿瘤,但亦有持异议者,目前尚难确定射频对哪一种癌瘤是适应证或哪一种是禁忌证的问题。
四、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射频治癌的最佳适应证。
2.射频治疗时深部癌瘤组织其附近正常组织的准确测温问题。
3.对深部癌瘤更准确有效地加热,仪器设计方法和制作(新近报导有内插电极和螺旋管加热等的研制应用)。
4.加温的适宜温度和温度的正确控制,每次治疗的适宜时间,频度次数,分次治疗时二者最大杀灭瘤细胞的间隔时间,高温与放疗合用时二者之前后次序,间隔时间等问题。
5.射频与放疗、化疗、手术、免疫等疗法配合综合治癌疗法等的研究。
[附]微波武器:微波武器是以辐射频率1~300千兆赫的电磁波能量对目标进行杀伤和破坏的定向能武器,或称“射频武器”。大型天线把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输出的能量汇聚于窄波束内,使微波能量高度集中,以极高的强度照射目标,杀伤人员和破坏武器系统。近年来,使用一种可装入武器内的小型爆炸发生器,可将爆炸能转变为强烈电脉冲,一次释放能量100兆焦耳。英国有一种由飞机和导弹发射的微波,它爆炸时能烧毁某一区域内的电脑电路和电话线,而爆炸时释放出的大规模无线电脉冲能干扰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使人暂失去知觉。美海军在海湾战争中试用了以普通炸药为能试验型高功率微波弹头,破坏伊军防空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据称收到很好效果。战术性微波武器可能在90年代末装备。
附:空气离子疗法
(Aero-ionotherapy)
一、概述
应用自然的或人工产生的空气离子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称为空气离子疗法。亦称为离子化空气疗法。人们很早就知道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是人体气体长谢所必须的成分。近几十年研究发现,空气中所带的电荷对生物界也有十分重要意义。空气离子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物理因素。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不完全是以分子方式存在,其中一部分是以离子状态存在。由于空气中天然存在的离子数量易受地理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广泛加以利用,所以研究出多种人工的空气电离方法,并制成各种类型的空气离子发生器,广泛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
二、空气离子的产生及其物理性质
在自然界中,由于宇宙射线、阳光紫外线、土壤中的铀和钍等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以及雷雨闪电等的作用,不断地使空气分子电离而放出电子。释放出的电子迅速与空气中的中性原子结合而形成负离子,而失去电子的原子则形成正离子。此外,由于Lenard效应,即在空气中的水滴时,水滴带正电荷,周围空气中的分子带正电荷。空气中异名电荷的离子由于静电吸引中和,又可逆变成中性气体分子。
空气离子按体积大小可分为轻、中、重离子三种。一部分正、负空气离子将周围10~15个中性气体分子吸附在一起形成轻空气离子。轻离子的直径为10-7cm,在电场中运动较快,其运动度为1~2cm·S-1/V·cm-1。中、重离子多是灰尘、烟雾和小水滴等微粒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产生,或是一部分轻空气离子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结合而形成的。重离子的直径约为10-5cm,在电场中运动较慢,仅为0.0005cm·S-1/V·cm-1。中离子的大小及活动性介于轻、重离子之间,通常用“N+”和“N-”分别表示正、负重离子,以“n+”和“n-”分别表示正、负轻离子。空气离子的带电量为4.8×10-10静电单位。
空气离子的含量通常以1毫升空气中离子的个数来标定。由于空气离子荷电的极性不同,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也不同,所以在实际应用上还必须分别测定正、负离子的浓度。以下式表示正、负离子之比:
N+/N-或n+/n-=q(单极系数)
通常在大气低层(接近地面)每毫升空气中含有离子500~3000个,其中,正离子多于负离子,轻离子单极系数(n+/n-)平均为1.2,重离子(N+/N-)平均为1.1。空气中离子的数量和单极系数可因各种条件而发生变化。例如,Deleanu测定室外较清洁空气中正、负轻离子浓度,n+=651±187,n-=566±139,q=1.15。在关闭的室内,即使每人75~100m3时,轻离子浓度仍显著下降,而且单极系数升高,n+=91±36,n-=70±25,q=1.30。在瀑布、喷泉、激流和海滨等地区,空气离子浓度较高,而且单极系数较小;而在影剧院等人多且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空气离子浓度显著降低,而且单极系数升高。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增加食欲,并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等作用,而正离子的作用与此相反。所以长时间逗留在烟尘弥漫、通风不良的地方,常感困乏,头昏,头痛、甚至恶心等,而在海滨,瀑布和喷泉附近,使人觉得头脑清醒,心情爽快舒畅。在空气离子作用下,脑电图有改变,适当剂量的负离子可使脑电波频率加快,振幅加大,而正离子之使之减慢。负离子可使感觉和运动时值缩短,而正离子则使之延长。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有降低血压的治疗作用,而正离子作用相反,可使血压升高。吸入负离子后,可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并因而使皮肤温度上升。通过心电图X线记波摄影等研究证明,负离子可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
3.对血液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可使血沉减慢,正离子则使其加快,主是由于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荷负电,负离子加强了这一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同样,由于血纤维蛋白原和血浆蛋白的带电状况的改变,可使凝血时间缩短,血液粘稠度增大,负离子有一定刺激造血功能的作用,有人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贫血动物在吸入负离子后,周围血液中的幼稚型红细胞,白细胞数均增加。国内有人用空气负离子治疗单纯性周围性白细胞减少症和放射治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取得一定的疗效。
4.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空气离子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产生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生理功能有明显影响。在电离空气过程中,氧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而产生大量的氧负离子。负离子能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呼吸系数增加(吸收O2增加20%,排CO2增加14.5%)。负离子可使气管粘膜上皮纤毛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负离子还能促进鼻粘膜上皮细胞的再生,恢复粘膜的分泌功能。
5.对物质代谢和组织呼吸的作用
空气离子对机体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及水、电解质代谢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吸入负离子可降低血糖及胆固醇、血钾等含量,增加尿量及尿中氮、肌酐等的排出量。空气负离子能影响酶系统,激活体内多种酶,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负离子可使脑、肝、肾等组织氧化过程增强。吸入空气负离子,可加速基础代谢,对机体的成长发育起促进作用。
空气离子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经测定,能吸入肺部的气溶胶颗粒的最大允许半径为2.5×10-4cm,而空气离子是非常小的质点,不论轻离子或重离子都易于随呼吸抵达肺的深部。呼吸道粘膜广泛分布着许多神经末梢,空气离子进入呼吸道后,通过机械或电荷的刺激,使这些神经兴奋,通过一系列神经反射而产生生理效应。呼吸道及肺内有大量的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受刺激后,兴奋冲动可传到延脑迷走神经核和呼吸中枢,兴奋进一扩散,还可影响延脑血管运动等重要生命中枢,引起相应的各种生理反应。鼻粘膜、咽部分布着大量的三叉神经及舌咽神经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有刺激,也将反射性地引起各系统器官的相应生理反应。
空气离子可以透过肺泡上皮层进入血液,以其本身电荷对血液中的胶体和各种细胞的电代谢加影响。胶体质点的吸附层和扩散层之间存在电位差,这种电位一般在几十毫伏左右。当吸入空气负离子时,肺泡内空气平衡状态下的血液电荷仍是敏感的,血液中带是粒子的组成和分布可受到它的直接影响。在肺泡内的空气离子,通过静电感应的作用,可隔着肺泡上皮细胞影响肺毛细血管内血液的电荷,从而影响血液的电代谢活动。
空气负离子治疗,通过上述复杂的神经-体液机制,引起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反应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
1.设备
有许多人工方法使空气电离,例如高压静电场、高频电场、紫外线、放射线和水的撞击等,并据此制成各种类型的空气离子发生器。其中最常用的是由直流高压(约20,000~50,000V)通过针形电极放电,激发气体分子电离的原理制成的负离子发生器。这类发生器一般都用220V,50Hz的市电,采用全波或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经振荡(升频)通过高压变压器升压,高压整流后产生直流高压,经发射天线,使空气产生高电位尖端放电,从而使邻近的空气发生电离。因天线拉负极,它将正离子吸回,此时留在空气中的就是丰富的负离子。发生器工作时,在隔离发生器50cm处,负离子不小于30万个/cm3。另一种常用的空气离子发生器是水动力型空气离子治疗机。此型机器利用气电效应(Lenar效应)原理制成。所谓气电效应是指液体在气体中喷成雾状时本身变为带电的小滴的一种现象。水流人机器的喷咀高速喷出后,与附近的档板猛烈碰撞而被粉碎为极细的微粒。据研究,水滴是一个带电系统,在暴力的作用下,水滴的表层(带负电)和内层(带正电)开来,带负电的表层和空气中的原子或分子结合即形成离子,较重的水滴内层则下沉,因而在空气中可获得大量的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借助小电风扇,将负离子向前吹送。
2.治疗操作方法
治疗时,病人舒适地坐于发生器前,头部距机器40~50cm,操作人员检查极性开关是否准确,接通电源开关,经30秒至1分钟接通风扇开关,再将离子浓度调节至可需用量(有的发生器为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没有极性开关和离子浓度调节器,所以开启电源开关,机器和小电风扇都开始工作),有的机器装有空气和加热装置,如需加热,可将加热开关打开,此时,空气加温后被吹出。治疗时,病人不可与接地金属物品接触,亦不可直接机器针状输出端,每次治疗15~30分钟。治疗结束时,关闭电源开关,让病人离开,如针状输出端露在机器外面,要用有绝缘把手的接触地放电棒接触针状输出端,将所余电荷放出。
治疗每日一次,一般15次为1疗程。
治疗室应通风良好,空气清新,室温不低于15℃,室内不得吸烟、燃点煤炉和蒸煮物品,以免污染空气。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衰竭、失眠、偏头痛、脑震荡后遗症、胃肠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呼吸道疾病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萎缩性鼻炎、咽喉炎等。
(3)心血管疾病 Ⅰ、Ⅱ期高血压、低血压(空气正离子)、心绞痛、早期动脉硬化。
(4)消化道疾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阿夫他口腔炎、痉挛性便秘。
(5)代谢及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空气正离子),更年期综合征,月经失调,痛经等。
(6)皮肤疾病 荨麻疹,各型搔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7)其他 烧伤,经久不愈的伤面或慢性溃疡,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根据国内外近期的实验表明,空气负离子对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2.禁忌证
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的心血管功能不全等。
六、空气离子在卫生学方面的应用
1.医疗预防
空气离子可和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病毒等结合,使之下沉,故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厂矿,医院,学校和公共场所可用以改善环境卫生,预防疾病,特别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发病率,粉尘多的厂矿可用之预防矽肺。
2.卫生保健
近几年来,空气离子发生器不仅日益广泛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逐渐应用于卫生保健,其主要应用如下:
(1)在超净化室,空调室或空气不流通的工作环境中,能消除或减轻人体的不良感觉,使人感觉舒适,不易疲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脑力劳动工作者和易出差错的工作人员,如打字员,话务员,财务员等,使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能使人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
(3)劳动强度高和体力消耗大的工作,如矿井作业和运动员,吸入大量空气负离子,可以迅速恢复疲劳,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
(4)经常吸入适当的轻负离子,可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在国外,还制成家庭用的小型空气离子发生器,用家庭卫生保健。
(杨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