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体会
2014年 10月份,很荣幸有机会到西南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培训。这期间聆听了宋乃庆教授(原西南大学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与思考》的讲座。通过本次宋乃庆教授的讲解,结合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感觉本次新课标不管是从理念、内容角度来看,还是从具体实施角度看,都有非常大的变化,同时引领我们的教学观随之改变。
一、新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一)新课标修改的关注点
理念、核心概念、四基、四能、内容标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数学文化
二、新课标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念:改变与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过程性与情感性目标
课标原文: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活动:教师教学和自主学习、探究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新课标的结构体系
(一)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2.课程内容:内容的选择方面注重数学的结果、数学的形成过程、蕴含的思想方法。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思考探索;
内容的组织处理好三个关系:
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内容的呈现方面要求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呈现结构
2.课程目标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
3.课程目标总体阐述从“双基”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到“四基”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 基本思想 、 基本活动经验),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思想内容包括:
(4)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操作性经验:通过眼、耳、口、手等对现实素材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为操作性经验,如堆积积木、折纸等获得的经验;
反思性经验:通过对思维材料的内隐思考而获得的经验为思考型经验,如推理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等。
3.课程内容包括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标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4.新课标对十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新课标的地位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内的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法定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的基础。
☐研读《课程标准》,应该避免“重内容部分,轻理念部分”的情况。
☐“课标”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出版的教材。
五、反复研读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一)“两句话”的启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启示: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不是歧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让学生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放慢脚步,聆听花开的声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新课标转变了课堂教学
1、新课标在继续保留和强调了“双基”基础上,还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更符合数学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由 “双基”教学变化到新版的“四基”教学,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使之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美,发现数学的奥妙。
3、“两能”到“四能”的变化,则明确了如何教的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更应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发展思维。
4、新标准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新课标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倡导新的教学方式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自主探究入手,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三>、从动手体验入手,享受学习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而数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来源于实践。儿童是天生的体验和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多是通过自身的探索、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的。
<四>、从评价激励入手,强化成功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中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课件的制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数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数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连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经验与客观事实出发,明确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