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陆国智
一、需要准备的数据:
1.1耐张段内所有档距l、相邻塔号挂点高差h(注意不是中心桩高差,是导线挂点高差),一般在明细表里都有。
1.2弧垂最低点高程fi,可以通过计算求得,但是计算相对比较复杂,建议通过断面图查取。
1.3导线自身参数:单位自重W(N/m)、截面积S(mm2)、弹性模量E(MPa),查设计说明或者导线厂家提供的参数。
1.4该耐张段的弧垂系数F1,按照耐张段的代表档距,查取设计院提供的架线弧垂表中对应的弧垂系数。如果没有直接对应的,可用插入法求值。
二、需要间接计算的数据
2.1档内相邻塔挂点高差角的余弦值,即。
2.2每档的竣工弧垂,按照设计院图纸上提供的公式计算。一般有三个公式供选择:
公式一:悬挂点等高且档距不大时,
公式二:h/l>0.1时,
公式三:悬挂点等高且档距较大时,
其实三个公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公式一只是为了简化计算。连续上下山一般选用公式二,公式三比公式一多了一个分项,档距较大时弛度变化比较敏感,需要精确计算时用得上。档距较大,一般指的是450m以上的档距,为经验值,没有具体规定。
2.3导线单位自重比载g=W/S,也就是单位自重除以截面积。
三、需要用到的公式
3.1 ,其中li为第i档的档距,为紧线应力,,同一个耐张段内是不变的,温度变化时才会变化。E为弹性模量,严格应该用代表弹性模量,但直接采用导线的弹性模量即可满足要求。这个公式在李庆林编制的架线手册里为,但它只是一个中间数,后面计算改变过来即可。
3.2,其中y1i是第i档弧垂最低点与第一档弧垂最低点的差,带正负值,用第i档弧垂最低点高程减去第一档弧垂最低点高程即可。为紧线时各观测档的应力,连续上下山时,每档是不一样的。为方便计算设Y0=
3.3 ,其中Li为第i个塔号的线夹调整值,Li-1是第i个塔号之前塔号的线夹调整值。第一个塔号和最后一个塔号是耐张塔,线夹调整值为0。
3.4观测弧垂的计算。竣工弧垂是指线夹调整并安装附件后的弧垂,观测弧垂是指紧线观测时的弧垂。因为导线存在初伸长和蠕变,导线已经考虑降温25℃处理,这两个弧垂都不代表导线的最终弧垂。计算交叉跨越时这两个弧垂用不上。所以达标投产复检时,观测的弧垂与设计的竣工弧垂大很多,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