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佳玮 郭树强
来源:《消费导刊》2011年第07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近20多年来,信息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引导、市场驱动、开放发展的道路,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满足人民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信息化事业发展迅速,信息化建设整体态势日益呈现出更加注重应用、实效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特点。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推出的物联网业务和目前正逐步发展的三网融合技术等信息技术正渐渐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与专门技术相比,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能够产生更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使得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发生变革,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新的产业形态,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产业具备增长速度高、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以及产业关联度强等主导产业所应有的基本特征,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扩大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空间,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尤为重要的是,超大容量存储、信息搜索等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使人们获取、传输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空前提高;电子学习和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终身学习,从而加速了人力资源积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势头始终不减,正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移动通信宽带化和固定通信移动化日趋融合,各种接入技术层出不穷,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日渐广阔。以超大容量、超高速和超长距离为特征的光通信技术加速应用,通信传输网络的IP(Internet Protocol)化进程不断加快。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融合趋势明显,将汇聚成功能强大的多渠道、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网络将覆盖各类终端。
未来一个时期内,随着信息技术产业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将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拓展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正向下一代网络转型,信息服务和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世界各国加大扶持力度,法规逐步完善。这些因素有利于改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从而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从我国实际出发,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应当把信息技术产业放在经济体系的优先位置。突出的有效引导,明确战略方向,制定市场规则,完善机制,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着眼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发挥国家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制订规划,整合力量,精心部署,培育创新群体,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建设的新模式。努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研制一批体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信息装备。对已经部署的重大工程和科技专项,应当抓紧组织实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其次,大力推进电信、计算机、广电“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互联互通、遏制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客观要求。应搞好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业务、网络和终端等融合。加快制定业务许可、互联互通、网际清算等,允许电信网和广电网业务双向准入。
最后,健全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重点,加快制定电信、集成电路与软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针对信息安全、网络犯罪、互联网治理等问题,尽快组织研究制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在线行为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