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袍
满族最漂亮的服饰为旗袍,旗袍满语称作“衣介”,是满族先世在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有特色的服装。品种有单、夹、皮、棉,四季可穿。男旗袍为圆领、捻襟、箭袖,四面或二面开衩,最大优点是适应满族骑射活动的需要;女子的旗袍都很讲究,最大的特点为宽大、平直、下长到脚,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裙上滚有花边,以显示别致美观。
第二,马褂
马褂,满语叫“鄂多赫”,是骑马时经常穿的一种外褂,它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射。马褂又是穿在旗袍外的外褂,形制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分。在满族入关之前,只限八旗士兵穿。清康熙以后,八旗子弟为装点门面,表示威武神勇,争相穿用。乾隆后期,传到民间,百姓争相仿效,成为一种便服。内穿长袍,外着马褂,以显文雅大方,这种穿法一直延续到期间。
第三,坎肩
坎肩,又叫“马甲”,它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而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据记载,“半臂”始于隋朝,样式简单,无领无袖,单、夹、棉、纱各式均有。最初只有王公、要员服用,清后期民间人人皆可穿服。
第四,皮大哈
皮大哈是满族皮衣俗称。清初,满族的皮大哈很简单,只是将几张大块毛皮稍加裁剪,缝成袍褂护体,一般不褂面。清中叶以后,皮衣的制作精巧美观,常用大块鹿皮拼出花纹,毛朝外。还有一种缺襟皮袍,袍右前襟缺一块,用纽扣扣上,便于骑马,后来成为皇家亲王的行袍。此外将猪、鹿等大块皮大哈,着上套裤,披上坎肩(马甲),绑上腿带,蹬上毡补救,是满族男子秋冬季节普通的御寒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