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9:30:45
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130142108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文系编写人:郑丽丽审定人:郑丽丽编写时间:2011年3月一、指导思想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
推荐度:
导读《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130142108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文系编写人:郑丽丽审定人:郑丽丽编写时间:2011年3月一、指导思想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130142108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

编写单位: 

中文系

编 写 人:郑丽丽
审 定 人:郑丽丽
编写时间: 

2011年3月

一、指导思想

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

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

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两个层面,侧重运用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二、本考试大纲依据

本大纲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版)及本课程“三基要求”编写。

三、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是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课程结束时(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本课程期末结业成绩计算采用合成法,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成绩占20%。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要求

1、本课程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认知、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检测学生对必读作品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概括能力。

2、要求学生认知并识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主要理论问题。例如:文动和文艺思潮的基本情况(文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基本过程,重要文献,主要内容和意义;文艺思潮主要倾向、理论主张及创作表现等)。文学团体和流派的基本情况(成立与活动时期,主要成员,文艺思想,艺术倾向,主要刊物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等)。文艺思想论争的基本情况(论争的时期,主要人物,论争的主要内容等)。作家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作家的生平与思想的特殊性,创作概况,主要作品,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主要艺术特征,等等)。

3、要求学生能理解并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要名词、概念。例如:人生派,“乡土小说”,创造社,“零余者”形象,徐志摩意象,七月诗派,社会分析小说,冰心体,东北作家群等等。

4、要求学生按规定阅读文学作品,熟悉必读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概括性评价。

5、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分析评价考试大纲所列的重要问题,包括文动的重要问题(如:文学的过程、意义)。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问题(如:“五四”新文学的时代品格)。创作理论的重要问题(如:如何理解中国新诗派关于“综合”与“新诗戏剧化”的诗学观念)。重要作品的创作特征(如《野草》的象征意象与其独语的自我审视性质)。重要作品的内涵(如分析《伤逝》的一般解读内涵和从作者主体精神介入角度所发现的新意义)。重要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重要作品的艺术形式特点(如简评《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特征)。

6、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如分析、评价1930年代两大诗歌派别对峙并存的状况)。综合分析评价重要作家的创作(如评析曹禺由《雷雨》到《日出》的戏剧美学目标的转移)。

7、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结合自我阅读体验和理解,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有关重要问题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你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请阐明理由。并从现代主义视野对主人公命运进行还原性阐释)。

五、命题要求

1、本大纲所列考核内容均属考试的范围,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地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容易占15%,较易占35%,较难占30%,难占20%。

3、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作品简评、问答题、论述题,所占分值比例分别为15%、15%、20%、30%、20%。

4、试题的确定采用从试卷库抽取的方法。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二)教学参考书

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七、考试内容、范围与要求

1、以下分章编写考试内容、范围。

2、各章所列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分为四个层次:A.认知与识记;B.理解与概括;C.理解与分析;D.综合与创造。以A、B、C、D分别标示。

3、试卷中对不同层次的考试目标的分值比例: 认知与识记占15%,理解与概括占35%,理解与分析占30%,综合与创造占20%。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介绍(代前言)

一、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时间概念                            A

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A

三、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A

四、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课题                          A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的文学史背景                              A

2、文学的思想背景                                A  

3、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A、C                        

4、文学先驱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                A、B  

5、文学的实绩和性质意义                          A、C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对新文学先驱者的影响                  A  

2、外国文学思潮和作品的翻译与介绍                    A 

3、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A、B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胡适的“白话文学论”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A  

2、周作人“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和“美文”提倡                            A、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C                                            

                          

第二章  鲁迅(一)

一、主要作品概述                                        A                      

二、鲁迅的文学史地位                                    A、B                                            

三、《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A、B、C、D                                                                      

1、“表现的深切”  2、“格式的特别”

四、《阿Q正传》                                         A、B、C、D   

1、阿Q形象  2、说不尽的阿Q

五、《野草》与《朝花夕拾》

1、《朝花夕拾》的“闲话风”                          A 

2、《野草》的“独语”风格                            A、C                                            

第三章   小  说 (一)

一、“问题小说”与人生写实派小说

1、“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A、B                                             

2、冰心小说与《超人》                                A、B、C 

3、叶绍钧小说特色与《潘先生在难中》                  A、B、C、                         

4、乡土小说                                          A、B、C、D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

1、“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基本特色                       A、B、C               

2、郁达夫小说特色与《沉沦》                          A、B、C、D

3、庐隐小说特色                                      A、B                                          

4、冯文炳田园小说与《竹林的故事》                    A 

5、许地山宗教色彩小说                                A 

三、通俗小说

1、“通俗小说”的定义                                B 

2、鸳鸯蝴蝶派小说                                   A 

3、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                               A 

第四章   郭 沫 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时代内涵                   A、C、D

2、《凤凰涅槃》                                      A、B        

3、《天狗》                                          A、B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1、以泛神论为基础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创建           A、C、D

2、自由诗的形式                                     B、C 

三、其他诗集

1、《星空》的特点                                    A 

2、爱情诗集《瓶》                                   A  

3、《前茅》与《恢复》的诗风的转变                    A

四、历史题材剧作

1、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特点                             B、C 

2、《屈原》                                            A、C 

第五章  新  诗(一)

一、“五四”新诗运动

1、“作诗如作文”的主张                              A、C

2、“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          A

二、早期白话诗

1、胡适《尝试集》                                   A 

2、早期白话诗的形态及艺术形式特征                   A、B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新诗内部结构的调整                               B、C                        

2、《女神》的文学史意义                              B

3、湖畔诗人                                         A

4、冰心体小诗                                       A、B

5、冯至的早期诗歌                                   A、B

四、新诗的规范化

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新诗格律化主张        A、B、C

2、闻一多诗歌特色与《死水》                         A、C                         

3、徐志摩诗歌风格与《雪花的快乐》                   A、B、C                       

五、早期象征诗派

1、早期象征诗派与“纯诗”概念                       A、B  

2、李金发诗歌特征与《弃妇》                         A、B、C                       

六、第一个十年新诗流变及流变中的承传、突破、调整、反叛关系   D                                           

第六章   散  文(一)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五四”时期散文发达的状况及原因                  C 

2、杂文率先兴起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A、      B                                             

3、《新青年》“随感录”的时代特色                     A、B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A、C 

2、周作人“言志”小品的文化心理和独特风格及其《喝茶》 A、B、C、D

3、“言志派” 散文                                   B 

三、冰心与朱自清散文

1、冰心散文的思想、文体、语言特色及其《笑》         A、B、C、                         

2、朱自清散文特点及其《荷塘月色》、《背影》           A、B、C

四、“语丝派”散文

1、语丝社                                           A、B、 

2、“语丝派”散文主要特色                            B 

            

第七章    戏  剧(一)

一、中国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1、春柳社                                           A 

2、“文明新戏”                                      A 

二、文学时期的话剧创作

1、批判传统旧戏                                     A 

2、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A 

3、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和翻译、改编外国戏剧             A 

4、国剧运动                                         A 

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1、民众戏剧社与上海戏剧协社                         A

2、“爱美剧”的提倡                                  A 

3、“小剧场运动”                                    A 

四、田汉、丁西林等人的话剧创作

1、“社会问题剧”                                    A 

2、田汉早期剧作的两类主题及浪漫主义特征             A、C 

3、丁西林喜剧特色                                   A、C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概述  

1、“文学”倡导                                  A 

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A、B                                              

3、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总体特征                      A

二、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文学论争                                    A 

2、“左联”的成立及其历史贡献                       A、B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朱光潜的文艺观                                   A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A 

3、左翼文坛与“性灵文学”的论争                    A 

4、左翼文坛与“京派”的论争                        A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文学创作价值观的转变                             A

2、三种不同的文学景观对峙、互渗                     A、D                        

3、文学创作的共同趋向                               B、C 

第九章    茅  盾

一、茅盾创作概况                                        A 

二、茅盾小说总体特征 

1、建立“现实主义小说模式”                     A、B

2、社会分析小说                                     B 

3、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                             A

三、茅盾小说成就                                        C、D                        

1、史诗性特征。 2、塑造人物的特征。3、 两大人物形象系列。  4、结构与心理描写。

四、《子夜》分析  

1、主题解读                                         C 

2、吴荪甫形象分析。围绕吴荪甫的悲剧是否具有悲壮性展开讨论。C、D                                                                                     

3、艺术成就                                         C

                     第十章   老  舍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创作概述                                         A 

2、小说独特价值。 市民形象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C、D

二、祥子形象及小说主题

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社会历史角度的解读与文化角度的解读。 C、D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儿”与幽默 

1、“京味儿”表现                                    C  

2、幽默风格。作为美学概念的幽默的含义。老舍幽默的演变、本质和艺术表现 C

                  

第十一章    巴  金

一、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创作道路                                         A 

2、前期两类小说与风格                               A、C 

二、《家》分析  

1、批判性主题                                       C 

2、人物形象分析。高觉新形象,社会内涵和人性深度。形象的复杂矛盾性。美学价值评价。                                         C、D    

高觉慧形象。                                        C 

三、后期小说创作  

1、后期小说风格的转变。前后风格的不同               C、D

2、《憩园》                                          A 

3、《寒夜》分析                                      A、C 

                   

第十二章     沈 从 文

一、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生活、创作道路                                   A 

2、文学观念                                         A、B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A、B、C、D

1、湘西小说及文化内涵。 2、《边城》分析。学术界对《边城》的不同评价。 3、都市小说。

三、抒情小说体式                                        C、D

1、强调主体感觉、情绪,对情节小说艺术元素的改变。 2、意境的创造。

               

第十三章   小  说 (二)

一、左翼小说  

1、左翼小说特征、产生及其演变                       A

2、简要评介左翼作家小说:蒋光慈的小说;柔石的《二月》与《为奴隶的母亲》A、                      B;丁玲的小说A、B ,重点分析莎菲女士的形象C 。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吴组缃的小说A、B ;“东北作家群”A、B ;萧红的小说,重点分析萧红小说的丰富意蕴和文体风格A、B、C 。

二、“京派小说” 

1、介绍“京派小说”形成的文化背景                   B                                            

2、评价“京派小说”创作特征。                       B、C

3、废名简介                                         A 

三、“海派小说”

1、“海派小说”的形成及特点。                        A、B 

2、新感觉派小说。                                   A、B

3、简评《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春阳》 A、B 

四、通俗小说    

30年代通俗小说发展态势、主要作家作品。              A 

第十四章    新   诗 (二)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中国诗歌会                                       A、B 

2、中国诗歌会创作特点                               B、C 

3、臧克家的诗歌                                     A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A、B、C

1、诗歌观念。  2、诗情与诗绪。 3、诗艺追求。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诗歌现代意识的自觉与强化。    A、 B 

2、戴望舒的诗:诗歌美学思想。诗情——“雨巷”中的飘零、寻找与失落。《雨巷》、《寻梦者》等诗的诗情。诗歌艺术与形式追求。其诗艺、诗风的衍变。

A、B、C 

四、“汉园”三诗人和卞之琳的诗 

1、“汉园”三诗人                                    A、B 

2、卞之琳的诗。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和“诗的非个人化”特点

A、B 

                   第十五章   鲁  迅(二)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A、C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又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具有重要的社会史价值。极具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的文学体式。

二、鲁迅杂文的精神本质                                  B 

鲁迅文学创作旨归在“立人”。现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鲁迅杂文体现的现代人格精神。

三、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C、 D 

1、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 2、反常规的怀疑与质疑思维,思想的深刻与犀利。 3、社会相类型形象的创造。 4、“诗性”特征。 5、无拘而极富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语言。  

四、《故事新编》艺术形式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A、C 

                 第十六章    散  文(二)

一、“论语派”的形成与30年代前期“幽默风”小品的流行    A、B

二、林语堂小品文主张和散文创作特色                      A、C 

三、鲁迅对“论语派”的批评                              A

四、“京派”散文作家何其芳的《画梦录》                   A、C

五、 报告文学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品                         A

                

第十七章   曹  禺

一、 曹禺主要剧作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A、B

二、《雷雨》意蕴阐释                                     C、D 

1、从其反映现实社会层面分析其现实批判性。2、从其超越现实的层面分析其对人的生命状态、生存困境的探索与关注。

三、《雷雨》人物分析。

周朴园的形象                                        C 

重点是从人的生命与生存的角度分析蘩漪的形象          C、D 

四、《日出》分析                                         C 

1、主题。 2、陈白露的形象。

五、《雷雨》和《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C、D 

1、戏剧冲突由封闭、集中向开放、发散转移。2、追求技巧构建传奇、变态故事向散点式自然展现常态生活变化。

六、《北京人》简评                                       A、B 

                  第十八章   戏  剧(二)

一、“走向广场”戏剧

1、作为戏剧运动和戏剧思潮的特征                     A 

2、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及戏剧主张               A 

3、作为戏剧主潮的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A、B

4、“农民戏剧试验”                                  A

5、田汉和洪深剧作简介                               A、B 

二、“剧场戏剧”

1、“剧场戏剧”的确立                                A

2、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及其戏剧风格                 A、B

3、李健吾剧作的特点                                 A、B 

                   第十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国统区文学、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分割并存的状况 A

2、国统区抗战初期的文学思潮                         A 

3、“文协”的成立                                    A、B 

4、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创作倾向                       A 

5、区文学                                       A、B 

6、《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 

7、“孤岛文学”                                      A、B 

8、沦陷区文学                                       A 

二、文学思潮、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A 

2、延安文艺整风时期文艺思想的讨论                   A 

3、国统区有关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讨论           A 

4、胡风的文学理论                                   B

                     第二十章   赵 树 理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小说创作新特点                                   B 

2、“赵树理现象”。源于赵树理创作自身特点,超越甚至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赵树理自身的特点。它为新文学带来的新的素质和对后来文学发展的制约、束缚乃至损害。                                       C、D 

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新的艺术素质——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赵树理小说与20、30年代些乡土题材的作家比较,写作立场、创作观念、农民形象塑造和主题表现等方面新的突破。                                               A、B、C、D 

2、《小二黑结婚》评析                               B、C 

3、评书体新的小说形式                              A、B、C 

第二十一章    小  说(三)

一、暴露与讽喻小说

1、评介《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其暴露与讽刺的小说思潮特点。

A、B 

2、钱锺书的《围城》分析。

《围城》意蕴分析:社会现实和道德、心理、人情以及生存哲学等角度的多层意蕴。

                                                    C、D

《围城》的风格:反讽格调与语言风格。                A、B

二、体验与追忆小说

1、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其“主观投入”的特点      A

2、简介其它“体验与追忆”小说                       A

三、通俗与先锋兼具小说

1、张爱玲小说的意蕴和风格。其小说的“荒凉”况味和对女性的解剖体现的“现代性”。通俗又先锋的艺术风格。                      A、B、C、D 

2、后期浪漫派小说                                   A、B 

3、其它通俗又先锋的作家作品                         A 

四、现实与民间小说:

1、孙犁的小说。小说审美追求                         A、C 

2、简介“土改小说”                                 A 

五、通俗小说

本时期通俗小说创作状况和主要作家作品                A 

                     

 第二十二章    艾   青

一、艾青诗歌的历史地位。艾青诗歌完成了新诗的“综合”。   A、C、D 

二、独特意象与主题和忧郁的诗绪                          A、B、C、D 

1、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诗歌意象蕴涵的爱国忧民和追求光明、理想的深沉、热烈的思想感情。 2、赏析《我爱这土地》。 3、忧郁的诗绪。与诗人生平、经历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的忧郁心理、情绪。作品里忧郁的诗绪。忧郁诗绪的情感本质。

三、诗歌艺术与形式                                      C 

1、艺术表现特征。 2。自由体诗形式。

第二十三章     新诗(三)

一、“同声歌唱”和“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1、抗战初期诗歌创作倾向——“同声歌唱”             A 

2、“七月诗派”的形成及其创作特征。“七月诗派”对30年代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传承和不同于他们的新的诗歌艺术质素。               A、B、

二、“中国新诗派”

1、诗派的形成                                       A

2、“新诗现代化”的提倡和诗歌观念                    C 

3、诗歌创作特征。反叛性与异质性                     A、C、                       

3、穆旦诗歌评析。要结合具体诗作的赏析进行评价       C

三、区诗歌创作

1、诗歌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化和审美观的民间化           A、B 

2、简析《王贵与李香香》                             A、B 

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130142108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基础课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文系编写人:郑丽丽审定人:郑丽丽编写时间:2011年3月一、指导思想1、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按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的要求,编写本大纲。2、为使本课程考试科学化、规范化,本大纲规定了课程考试的内容、范围,命题和考试的基本要求,它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准备考试的基本依据。3、本大纲兼顾基本知识、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