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1年第15期
摘要: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对应着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和第五单元,强调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旨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它的教学现状不太理想,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从知识储备匮乏、单篇教学模式、缺乏真实情境等六个方面指出它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提供一点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实用性;閱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1)15-082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现状及问题
2003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实用类文本”,2007年山东、海南等省将其写入高考考试大纲,2017版课程标准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用类文本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完善中学生思维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其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对于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大影响。但其教学现状不太乐观,朱于国指出 [1]:“过去实用性文本的教学和教材设计往往以文学的方式关照。”褚树荣指出 [2],语文教学不注重“表达与交流”已是普遍事实。徐桦君 [3]:“由于多种因素,大多教师轻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有的文本随便讲讲(如社科类、新闻类等),有的文本让学生课外自学(如报告、演讲等),有的文本干脆放弃(如科普类等),基本不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公开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也是困扰笔者的难题,从教学实践出发将问题归纳为六点:知识储备匮乏;单篇教学模式;缺乏真实情境;忽视思维方式;轻视文本写作;淡化人文素养。
二、统编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就任务群本身而言,“实用性”暂且可以看成修饰词,包含着“阅读”与“交流”两部分内容,交流又可以包含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流,实用性是它的最大特点。其次,相较于“实用类文本”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可见情境性也是其特点之一。最后,有别于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它强调任务群课堂组织方式,姑且称之为“任务驱动性”。
统编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和人教版、苏教版实用类文本相比具备以下优势:统筹整合,以单元形式呈现(人教、苏教版都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不具整合性,统编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体裁多样,兼具多种文体(苏教版、人教版复杂类说明文选取较少);中外结合,突出核心素养(统编教材选取的篇目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这些篇目鲜明地突出了核心素养);选文新颖,奏响时代旋律(统编教材中关于袁隆平、屠呦呦、钟扬等人的篇目紧跟时代潮流,不落窠臼);主题鲜明,胸怀家国天下(从劳动光荣到抱负与使命)。
三、统编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尝试和探索
笔者积极思考并努力探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路径和方法,去年有幸使用了部编版的新教材,在组内老师的积极帮助下,对该任务群也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针对该任务群
该任务群包括新闻传媒类、社会交往类和知识性读物类,文体包括新闻、通讯、科普论文及复杂说明文等,较之“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它语言枯燥乏味,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弱等特点,为此要充分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的文章以新闻传媒类为主,有关于袁隆平等人的新闻通讯和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可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栏目获取视频资源;必修下第三单元以知识性读物为主,有屠呦呦、加来道雄自叙科研心路历程的科普文章,有梁思成、林庚的科普论文,可通过央视“探索发现”等节目搜寻相关视频资源;必修下第五单元以社会交往类文本为主,可搜寻相关的访谈类节目寻找视频资源。
(二)针对教师本身
此外,结合教学实践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由知识储备匮乏到厘清文章体裁,研究文体的特点
相比其他任务群,一线教师该文体知识储备相对匮乏,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精准把握重难点,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大杂烩”的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要厘清文章体裁,研究文体的特点。统编上册第二单元有人物通讯、新闻评论和古代劳动诗歌;下册第三单元是科普论文和复杂说明文;下册第五单元是演讲词、悼词、劝谏的“书”和家信,这些文体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和行文结构等不大相同,有共性也有个性,要搞懂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努力扩充知识储备。
2.由单篇教学模式到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任务群教学
语文教学以往采用单篇教学模式,介绍文章背景、讲解字音字形、划分段落层次等,在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中,这种模式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描写方法等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本实用性、知识性、科普性较强,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可能会割裂它内在的系统性、整体性,使知识变得零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培育文体素养,因此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整体出发,立足于大单元,深入挖掘文章之间及内部的个性和共性,实施任务群教学模式。关于任务群教学这里要强调两个关键词:学习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任务群的设置(做到四点:关注核心素养;关注单元导语;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学生实际)。
以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可设计三个任务群:
任务一:《喜看稻菽千层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活动一:自读课文,完成表格。(课前发放“人物通讯”相关资料)
活動二:根据第一个活动总结好人物通讯的方法;再现场景,模拟颁奖典礼。
活动三:选取你身边最喜欢的劳动者,写一篇人物通讯。
任务二:《芣苢》《插秧歌》(课前发放相关背景资料)
活动一:“劳动之美”我来说
涵芬文学社将组织一次收集、评选年度劳动诗歌的活动,经过筛选,《芣苢》《插秧歌》成为涵芬文学社年度“劳动之歌”,你如何宣传?
活动二:“劳动之美”我来品
分小组鉴赏《芣苢》《插秧歌》,参考以下标准。
活动三:“劳动之美”我传播
任选其一:制作宣传海报;记录一件难忘的劳动体验。
任务三:《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活动一:概括工匠精神,体会现实意义。
活动二:把握文章观点、论证方法,总结新闻评论的特点。
活动三:任选本单元出现的人物,尝试写作一篇新闻评论。
3.由缺乏真实情境到创设真实情境,贴近生活与实际
2017版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和表达交流的水平。”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立足实际,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如:学必修上第二单元时,可推选身边的“劳模”,为其报道和宣传;必修下第三单元可以和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家乡风物调查联合起来,用本单元所学相关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和家乡风物调查报告;必修下第五单元可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模拟在未来职场中如何通过演讲更好地展现自我、推销自我等等。
4.由忽略思维方式到提升思维方式,学会思考与迁移
课堂教学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和迁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和生活紧密相连,在高考中占很大比重,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高考题目的解题思路上,努力做到解决一类问题。如:学完必修上第二单元和必修下第五单元后,可讲解一下201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面向本校(复兴中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必修上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劳动光荣”,必修下第五单元有演讲稿,将这两个单元联系起来,通过和学生们讨论写作思路、撰写初稿、比对高考满分作文、模拟场景演讲等方式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必修下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可挑选历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真题,和学生一起解题,总结答题思路,提取普遍适用的答题技巧。
5.由轻视文本写作到探寻读写结合,培育文体的素养
长期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该文本的写作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笔者认为很多时候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培养文体素养。执教中必修上第二单元要指导学生写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必修下第三单元鼓励学生写事理性的科普文和说明文;必修下第五单元辅导学生写演讲稿。
6.由淡化人文素养到强化人文素养,服务国家与社会
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修上第二单元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使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德;必修下第三单元要引导学生体会理性美,激发探索意识;必修下第五单元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做优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六个方面谈了一下对统编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新课标精神,充分研习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任务群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于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课程价值与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20(09):4-9.
[2]褚树荣.经世致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解读[J].语文学习,2018(09):26-29.
[3]徐桦君,洪方煜.加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07):16-20.
(作者单位:浙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浙江 嘉兴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