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猫 | |||||||||||
时间 | 2019.12 | 节次 | 第 1 节 | 主备人 | 徐振江 | |||||||
来源 | 原创 | |||||||||||
课型 | 新授课 | 授课对象 | 七年级学生 | 授课教师 | 各教师 | |||||||
目标确立依据 | 课标分析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阅读的认识的相关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
教材分析 | 《猫》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体是动物人与动物的相处,有的表达了人与动物相处的欢乐,有的表达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增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本文即是表现出作者对弱小动物以及弱势群体的尊重,表现出自我反省意识。 | |||||||||||
学情分析 | 学生对宠物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动物的生命尊重意识以及自我反省意识并不高,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 |||||||||||
学习目标 | 1.通过默读掌握文中生字词语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等。 3.结合全文和关键句段,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
评价 任务 | 1、学生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资料生平。 2、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理清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学生能够通过全文和关键句段体会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 要点 | ||||||||||
导 哪位同学喜欢猫?如果它咬坏了你的小玩具,你会揍它么?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展·读准字音 污wū涩sè 怂sǒng恿yǒng 一缕lǚ 蜷quán伏 怅chàng然 诅zǔ骂 红绫líng 惩chéng戒jiè 畏wèi罪潜qián逃 虐nüè待 屋wū脊jǐ 叮dīng嘱zhǔ 忧yōu郁yù 凝níng望wàng 展·学习词语 污涩 wū sè指肮脏且不光滑的事物 提心吊胆 tí xīn diào dǎn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 蜷伏quán fú弯曲身体卧着。 惩戒chéng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 畏罪潜逃 wèi zuì qián táo犯罪后害怕受制裁而逃走。畏罪:犯了罪怕受制裁。 妄下断语 wàng xià duàn yǔ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 nüè dài指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某些人或某些事物 。 怂恿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悲楚 bēi chǔ内心十分悲痛;悲哀痛苦 思议·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展评·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和感受。 展评·3、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一、1-2段: 第一次养猫——小猫不幸病亡。 二、3-14段: 第二次养猫——小猫被路人捉走。 三、15-34段: 第三次养猫——小猫受了冤枉死去。 得猫——养猫——失猫 检 听写生字词
| 生活实际引导 巩固 巩固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大部分同学能正确作答 大部分同学能够结合文本,正确作答 | |||||||||||
板书设计 | 猫 郑振铎 病亡——被捉走——冤死 | |||||||||||
教学反思 |
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