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人体有( )块骨头。
2、骨骼具有( )( )( )的作用。
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 )。
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 )和( )带动( )( )而实现的。
5、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 )有没有改变,我们把这另一个物体称为( )。
6、运动的速度就是指( )。
7、一个摆,摆锤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 )次。
8、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 )。
9、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10、刚孵出的小蚕叫( )。
11、蚕蛾的身体分为( )部分,有( )对足,它的触角是( )形状的
12、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 )。
13、使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前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在( )处。
14、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 );去掉外力后,还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 )
15、( )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7、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 )。
18、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 )推论。
19、调查的常用形式有:( )( )( )( )。
20、骨干里有( )和( ),骨髓可以制造( )。
21、骨头中空的,里面的软物质叫( )。
2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四部分( )( )( )( )。
23、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的参与。
24、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 ),另一个就( )。
25、肌肉除了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能保护( )和( )。
26、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 ),如果选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则人( )。
27、最早的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 )。
28、( )根据教堂的吊灯不停的摆动,发明了“脉搏计”。以后又出现了摆。
29、( )发现了地球引力,力的单位是( )。
二、判断题:
1、所有的调查都可以开展。( )
2、所有的预测都是正确的。( )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4、所有的调查都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目标。( )
5、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 )
6、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椅子为参照物,司机动了,方向盘也动了。( )
7、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
8、在斜坡上滑落的木块是直线运动,小朋友立定跳远时从脚的运动轨迹看属于曲线运动。( )
9、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 )
10、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
11、肌肉占到身体重量的40%。( )
12、人体静止不动时,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 )
13、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
14、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办法是摸。( )
1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
16、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一样。( )
17、骨骼是一个完整的骨架,一块或一群都不能称为骨骼。( )
18、膝关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屈伸;上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旋转;肩关节即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 )
19、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
20、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
21、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
22、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不会产生摩擦力。( )
23、球、轮胎、泳衣、弹簧等物体都具有弹性,当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使其发生形变时,它们才有了弹力。( )
三、问答题:
1、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答:
。
2、经常运动有哪些好处?
答:
。
3、怎样预防运动受伤?
答:
。
4、请举出生活中包含两种以上复合运动的物体有哪些?
答:
。
5、生活中哪些东西也是摆或是摆动?
答:
。
6、生活中对物体施加力以后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例子!
答:
。
7、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
答:
。
8、力是无形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力的存在?
答:
。
四、牢记:
肩关节——( )。膝关节——( )
桡尺关节——( )。指关节——( )
肘关节——( )。颌关节——( )
髋关节——( )
自行车链条中加润滑油( )、汽车轮胎上的纹路( )、轴承中的小( )、车轮上的防滑链条( )、流线型的船体( )、鞋底的花纹( )、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大全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1、人体有( )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 )。
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 )、( )、( )、( )。
3、人的手骨共有( )块。
4、骨( ),它们可以( ),不但能( ),还能( )。
5、骨头里有( )和( ),骨髓能制造( )。
6、骨骼具有( )、( )、( )的作用。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 )。
8、人体主要关节有:( )、( )、( )、( )、( )、( )、( )、( )。
9、关节常见的类型有:( )、( )、( )。
10、关节常见的运动方式有:( )、( )、( )。
11、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
(1)屈伸:( )(2)旋转:( )(前臂)
(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
12、人体关节有( )和( )的作用。
13、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 )是不够的,还必须有( )的参与。
1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 )带动( )、( )而实现的。
15、人体肌肉共有( )多块。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 )。
16、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 )在一起工作,一个( ),另一个就( )。
17、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 )、( )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8、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 )和( )。
19、经常运动的好处有:( )、( )、( )、( )…
20、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增强体力的运动项目:( )。
增强柔韧性的运动项目:( )。
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 )。
21、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 )和( )含量高的食品。
22、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 )。钙含量高的食品有:( )。
23、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 )、( )、( )。
第二单元《养蚕》
1、蚕卵是( )的,呈( ),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 ),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 )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 )。蚕是靠( )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 )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 )。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 )。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 )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 )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 )的,大约( )厘米长,( )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 )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 )。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 )部分,胸部有( )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 )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 )。
12、( )年前,我国西汉的( )用( )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 )米长,最长的可达( )。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 )蚕茧表面( )(2)把蚕茧在( )(3)细刷搅动,( )(4)( )、( ),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 )、( )。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 )。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 )三部分(2)头部都有( ),(3)胸部都有( )(4)有两对( )(5)一生都要经过( )。
18、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1)蝴蝶( ),蚕蛾( )(2)蝴蝶采吃( ),蚕蛾不吃( )(3)蝴蝶有彩色( ),蚕蛾( )。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 )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 )。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 )或( )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 )、( )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 ),判断物体是否( )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 )为参照物,乘客是( )的;但如果以( )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 )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 )为参照物 ,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 )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 )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 )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 )的物体,只有( )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 )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 )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 ),他的最好成绩是( )。
9、( )就是常说的( ),可以用( )内通过的( )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 )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 )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 )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 )。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 )。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 )或( ),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 )、( )、( )。
15、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 )和( )。
16、锯木头的动作属于( )。
17、小车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拉力( ),走得越快。
18、可按照( )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9、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 )。
20、摆的快慢与( )有关系,( ),摆得越快。
21、摆的快慢与( )、( )没有关系。
22、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 )的。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 )。
2、力有( )和( )。
3、力是( )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 )所产生的效果。
4、我们可以利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 )。
5、弹簧秤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 )。(2)读数时,( )要与( )平齐。(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 )。
6、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7、当物体受到( )时,( )会发生( );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 )。
8、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 )的力叫做( )。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 )。
9、物体的弹性是有( )的。
10、在弹性范围内,拉力( ),弹簧伸得( )。
11、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 )、( )、( )、( )等。
12、( )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 )的( )。
13、说明重力普遍存在的例子:( )
1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 )时,在两个物体的( )上会产生一种( )的力,这种力叫( )。
15、摩擦力是一种( )的力。
16、物体穿过( )或( 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 )。
17、鲸或海豚的身体形状都是两头尖,中间大,这种( )的体形有利于克服阻力。
1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把( )(2)使接触面变( )(3)把运动物体的外形做成( )(4)减轻物体的( )
19、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汽车轮胎上的条纹、车轮上的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20、生活中需要减小摩擦力的地方:自行车链条中( )、轴承中的( )、( )的潜艇和船。
2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 )和( )的作用。
22、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 )和( )有关。伞面( ),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 ),下降速度越慢。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
1、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时,我们应该采用( )的方法。
2、调查的常用形式有:( )、( )、( )、( )。
3、在科学探究中,( )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 )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4、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珍妮.古道尔)。
5、科学的( )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 )地推论。
6、在生活中成功预测的事例有:
(1)乌云从天边飘过来,预示着将要有一场雨。
答:
。 (2)冬天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热水,杯子可能会爆裂。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