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酒精应选用的标志是
A. B. C. D.
2.实验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 粗盐提纯时,为了加快过滤速率.可以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C. 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
D.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最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读液体体积 B. 引燃酒精灯
C. 滴加液体 D. 取固体药品
4.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胶体分散质粒子较大,不能透过滤纸
B. 液态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D. 将纳米材料微粒直径是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5.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加热条件下足量的铜粉与含 mol 的浓硫酸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B. mol 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为
C. g 中含有的键数目为
D. 标准状况下, L 含有的中子数为
6.物质的量浓度为的硫酸和物质的量浓度为的硫酸等质量混合后忽略因混合溶液体积的变化,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无法确定
7.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可以进行
B. Z元素在反应中被还原,在反应中被氧化
C.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D.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8.在甲、乙两个体积不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质量相同的CO、气体时,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充入的CO分子数比分子数少
B. 甲容器的体积比乙容器的体积小
C. CO的摩尔体积比的摩尔体积小
D. 甲中CO的密度比乙中的密度小
9.已知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 B. C. D.
10.在一定条件下,与浓盐酸反应,产物是和,则生成所需的物质的量为
A. B. C. D.
11.某溶质在某温度时溶解度为S g,其饱和溶液的密度为假设该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则该温度下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B.
C. D.
12.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酸 | 碱 | 盐 | 氧化物 | |
A | 硫酸 | 纯碱 | 硫酸钡 | 水 |
B | 盐酸 | 烧碱 | 纯碱 | 石灰石 |
C | 碳酸 | 熟石灰 | 小苏打 | 二氧化硫 |
D | 二氧化碳 | 苛性钠 | 食盐 | 石灰石 |
13.在 的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A. 硫元素 B. 中的硫元素
C. D.
14.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A. NaOH B. CuO
C. KCl D. NaOH
15.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烧碱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应该是下列选项中的
A. B. C. D.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6.常温下,在某密闭容器中充入a摩尔和b摩尔,测得反应后溶器内压强为反应前的一半,则a:b为
A. 1:2 B. 2:3 C. 4:5 D. 5:1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7.有下列物质:溶液铜丝液态盐酸固体 酒精 葡萄糖 氧化钠 熔融氯化钠
上述物质中,可导电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述状态下,属于电解质但不导电的是 ________________ .
写出的电离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18.已知为了将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NaCl提纯,并制得纯净的NaCl溶液,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操作中盛放药可选用______填仪器名称.
操作为什么不用钡溶液,其理由是______.
进行操作后,如何判断已除尽,方法是______.
操作______.
说明此设计方案不严密之处______,正确的方法应是______.
19.I.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过滤,加过量 NaOH 溶液,加适量盐酸,加过量 溶液,加过量 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
A.
用 晶体,配制 的 溶液 480mL.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缺少 ______ ;
容量瓶使用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
应用托盘天平称取 的晶体的质量为 ______ g;
根据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各有什么影响,完成填空.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容量瓶未经干燥就使用 ______ ;
溶解后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 ______ ;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 ______ ;
定容时不慎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从瓶中吸出部分溶液使剩余溶液刚好达刻度线 ______
取10mL配置好的 溶液密度为 ,加入 40g 水后其质量分数为 ______ .
20.在反应浓中,还原剂是 ______ ;若消耗 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 mol.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1.某100mL无色溶液可能含有、、、、、、中的若干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加试剂均过量,气体全部逸出
回答下列问题:
沉淀1中加入盐酸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酸化的,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原溶液存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 ________填是或否,若存在,至少为_______________ 若不存在此空不必作答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图标为爆炸品,故A错误;
B.图标为氧化剂,故B错误;
C.图标为易燃液体,酒精易燃,属于易燃液体,故C正确;
D.图标为腐蚀品,故D错误。
故选:C。
酒精易燃,属于易燃液体,应贴易燃液体的标志,据此结合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危险品标志的识别,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2.答案:D
解析:解:过量试剂一般不能放回原瓶,防止试剂污染,则溶液取量过多,放在烧杯中回收,故A错误;
B.过滤时不能搅拌,易捣破滤纸,应使水自然流下,故B错误;
D.蒸发时,利用余热加热,则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不能蒸干,故C错误;
D.热胀现象导致定容时少加水,则稀释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故D正确;
故选:D。
A.过量试剂一般不能放回原瓶,防止试剂污染;
B.过滤时不能搅拌,易捣破滤纸;
D.蒸发时,利用余热加热;
D.稀释后冷却,再转移,防止热胀现象导致定容时少加水.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操作、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A.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图中为俯视,故A错误;
B.用酒精灯引燃酒精灯,易失火,应利用火柴点燃,故B错误;
C.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悬空正放,则图中操作合理,故C正确;
D.瓶塞要倒放,防止污染,图中瓶塞未倒放,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和胶体的性质,注意分类的依据和标准,题目较基础,难度不大。
A.胶体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故A错误;
B.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三大类,故B正确;
C.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故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C正确;
D.将纳米材料微粒直径是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的分散系属于胶体,故D正确。
故选A。
5.答案:A
解析:解:加热条件下足量的铜粉与含的浓硫酸充分反应,随着反应进行,硫酸浓度降低,所以硫酸不能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目小于,故A错误;
B.中阴离子为过氧根离子,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为,故B正确;
C、甲烷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键数目为,故C正确;
D.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为,含有的中子数为,故D正确;
故选:A.
A.铜与浓硫酸反应,与稀硫酸不反应;
B.中阴离子为过氧根离子;
C.1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个键;
D.气体体积转换为物质的量,1个含有20个中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注意明确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注意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条件,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解:令溶液的质量都是m,物质的量浓度为的硫酸密度为,其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为的硫酸密度为,其体积,
忽略因混合溶液体积的变化,故混合后溶液体积为二者之和,混合后的浓度,
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则,故,则,
故混合后的浓度小于小于
故选B.
令溶液的质量都是m,物质的量浓度为的硫酸密度为,物质的量浓度为的硫酸密度为,根据计算各自体积,忽略因混合溶液体积的变化,故混合后溶液体积为二者之和,表示出混合后的浓度,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则,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属于字母型计算,增大计算难度,注意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判断,明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知道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的规律,分析解答。
中,X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变为价,Z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变为0价,则氧化剂是,还原剂是,所以氧化性,还原性;
中,A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变为价,B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价,则氧化剂是,还原剂是,所以氧化性,还原性;
中,B元素化合价由价变为0价,Z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价,所以氧化性,还原性;
A.反应中A元素化合价由价变为价,Z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价,所以氧化性,与已知相符合,故A正确;
B.Z在反应中被氧化,在中被还原,故B正确;
C.通过以上分析知,氧化性大小顺序是,故C正确;
D.通过以上分析知,还原性大小顺序是,故D错误。
故选D。
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明确物质的量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熟练掌握基本公式及其适用范围,题目难度不大。
温度、压强相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根据知,相同质量时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反比,CO、的摩尔质量分别是、,所以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7,
A.根据知,二者的分子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7,所以CO分子数多,故A错误;
B.根据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所以甲的体积比乙大,故B错误;
C.温度和压强相等,其气体摩尔体积相等,故C错误;
D.知,相同条件下,其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所以甲中CO的密度比乙中的密度小,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基础性比较强,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不是克,故选项错误;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不是克,故选项错误;
个X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是,X气体的摩尔质量,故选项错误;
通过计算,个X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是,所以根据可知,X气体的摩尔质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的知识。
与浓盐酸反应,产物是和,Pb元素的化合价由价降低为, ,Cl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升高为0价, 令1mol 反应所需的物质的量为n,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则: 解得:。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解:某溶质在某温度时溶解度为S g,其饱和溶液的密度为,该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假设该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则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故选B.
计算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根据计算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注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关系,可以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计算,难度不大.
1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酸碱盐以及氧化物的概念,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相关概念以及物质的组成和俗称。
A.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A错误;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属于盐,故B错误;
C.碳酸属于酸,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属于盐,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是氧化物不是酸,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属于盐,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是解本题关键,再结合基本概念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该反应中中的S元素化合价由价变为0价、中S元素化合价由价变为0价,二氧化硫得电子作氧化剂,硫化氢作还原剂,被还原的元素在反应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所以被还原的元素是。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和选择,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过滤、蒸发原理为解答的关键,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分离混合物,则一定存在不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以此来解答。
解:二者均溶于水,不能过滤分离,故A不选;
B.二者均不溶于水,不能过滤分离,故B不选;
C.KCl溶于水,而不溶于水,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分离,故C选;
D.溶解后二者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分离,故D不选;
故选C。
15.答案:A
解析:解: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减少,故A选;
B.溶液中加入NaOH,不变,故B不选;
C.溶液中加入NaOH,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均增大,故C不选;
D.溶液中加入NaOH,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均增大,故D不选;
故选A.
溶液中加入NaOH,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均增大,且NaOH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的反应,注意NaOH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即可解答,题目较简单.
16.答案:AD
解析:解:过量,反应完
2 1
a
剩余气体
反应后溶器内压强为反应前的一半
反应后溶器内气体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一半
即则
过量,反应完
2 1
2b b
剩余气体
反应后溶器内压强为反应前的一半
反应后溶器内气体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一半
即则
故选AD.
常温下,a摩尔和b摩尔,发生的反应,并结合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计算.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化学反应及物质的状态、物质的量与压强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常温下水为液体,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
、、;
、、;
。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类、物质组成,主要是混合物、碱性氧化物、电离方程式书写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电解质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能导电,金属单质存在自由移动电子能导电;
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金属单质和电解质的水溶液均能导电,但是不是电解质;
完全电离出亚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
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导电,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铜丝是金属单质能导电,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液态HCl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在溶液中能导电是电解质;
盐酸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固体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在溶液中能导电是电解质;
在熔融状态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碳酸是电解质;
酒精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葡萄糖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氧化钠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熔融氯化钠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是电解质;
上述物质中,可导电的是、、、;故答案为:、、、;
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故答案为:、、;
上述状态下,属于电解质但不导电的是、、;故答案为:、、;
写出的电离方程式:;故答案为:。
18.答案:坩埚;会引入杂质根离子;用干净试管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此试管中滴加溶液,若无沉淀,说明已除尽;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减少过滤操作次数;在操作时加入的溶液煮沸并不能除去,;在操作之后应加过量盐酸以除去,然后再加热煮沸除去HCl和
解析:解: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固体,由流程可知,中发生加热条件下分解反应,分解后的固体溶于水后,与氯化钡反应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利用碳酸钠除去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滤液中含NaCl、碳酸钠,加盐酸除去碳酸钠后溶质为NaCl,蒸发得到纯净的NaCl,
操作为加热,盛放药品可选用坩埚,故答案为:坩埚;
用钡溶液会引入杂质根离子,难以除去,故答案为:会引入杂质根离子;
进行操作后,判断溶液中已除尽的方法为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再滴加氯化钡,若不生成沉淀,可除尽,
故答案为:用干净试管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此试管中滴加溶液,若无沉淀,说明已除尽;
操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目的为除去过量的钡离子,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可减少过滤操作次数,
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减少过滤操作次数;
由上述分析可知,此设计方案不严密之处及正确的方法为在操作时加入的溶液煮沸并不能除去,因此在操作之后应加过量盐酸以除去,然后再加热煮沸除去HCl和,
故答案为:在操作时加入的溶液煮沸并不能除去;在操作之后应加过量盐酸以除去,然后再加热煮沸除去HCl和.
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固体,由流程可知,中发生加热条件下分解反应,分解后的固体溶于水后,与氯化钡反应除去硫酸根离子,再利用碳酸钠除去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滤液中含NaCl、碳酸钠,加盐酸除去碳酸钠后溶质为NaCl,蒸发得到纯净的NaCl,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的化学反应及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推断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9.答案:D;容量瓶;检漏;;无影响;偏高;偏低;偏低;
解析:解: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所以操作顺序可以为:或或,但不能为,
故答案为:D;
溶液配制操作步骤有: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洗涤并将该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容量瓶、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量筒、药匙,配制480m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随意还缺少的玻璃仪器容量瓶,
故答案为:容量瓶;
容量瓶带有瓶塞,使用过程中需要上下颠倒,为防止漏液,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故答案为:检漏;
用晶体,配制的溶液480mL,应选择500mL容量瓶,实际配制500mL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
容量瓶未经干燥就使用,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会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故容量瓶未经干燥就使用无影响,
故答案为:无影响;
溶解后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定容后,溶液冷却到室温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故答案为:偏高;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
故答案为:偏低;
定容时不慎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从瓶中吸出部分溶液使剩余溶液刚好达刻度线,导致溶质部分损耗,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
故答案为:偏低;
,,
故答案为:.
I.除去粗盐中的、、,盐酸要放在最后,来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要先加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然后用碳酸钠去除过量的钡离子;
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步骤选择需要的仪器;
容量瓶带有瓶塞,使用过程中需要上下颠倒,为防止漏液,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水;
依据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
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进行误差分析;
据,进行计算.
本题考查了粗盐的提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及误差分析,明确配制原理及操作步骤是解题关键,注意依据进行误差分析的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20.答案:HCl;
解析:解: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价降低为0,Cl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升高为0,则氧化剂为,还原剂为HCl,且6molHCl中只有5mol作还原剂,可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所以消耗 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故答案为:HCl;.
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价降低为0,Cl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升高为0,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及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部分HCl作酸,题目难度不大.
21.答案:;
、;
不能;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难度中等,掌握离子性质是解答的关键。溶液呈无色,证明无,加氯化钡生成沉淀,可能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然后沉淀中滴加盐酸部分溶解,说明两沉淀都有。滤液中加NaOH生成气体证明有,同时根据电荷守恒证明有。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然后向沉淀中滴加盐酸部分溶解,不溶解的是,溶解的是,则物质的量为,物质的量为,滤液中加NaOH溶液生成气体为氨气,故一定存在铵根离子,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阴离子所带电荷共,小于铵根离子所带电荷,若使阴阳电荷守恒,证明还有其它阴离子存在,故一定存在阴离子;要保证电荷守恒,需要物质的量至少要,也就是浓度至少要,据此解答。
加氯化钡生成沉淀,可能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然后向沉淀中滴加盐酸部分溶解,不溶解的是,溶解的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溶液呈无色,证明无,由分析可以推断出溶液中一定存在,根据离子共存,则溶液中一定不存在,故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故答案为:、;
由于在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引入,所以取少量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酸化的,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不能证明原溶液存在;由于物质的量为,物质的量为,滤液中加NaOH溶液生成气体为氨气,故一定存在铵根离子,铵根离子物质的量为,阴离子所带电荷共,小于铵根离子所带电荷,若使阴阳电荷守恒,证明还有其它阴离子存在,故一定存在阴离子;要保证电荷守恒,需要物质的量至少要,也就是浓度至少要。
故答案为:不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