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训练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长于 山水田园 题材的诗人 孟浩然 。他与王维齐名。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⑴欲济无舟楫(船桨) ⑵徒有羡鱼情(白白地)
3,下列各项中,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表现了诗人内心还潜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希望在政治上得到别人携领的心情。
B.本诗表露作者积极出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C.作者的人生态度有积极进取的一面,有对于功名事业的向往和期待。
D.孟浩然决心隐居,回避丑恶的现实和残酷的政治,明哲保身。
4,下列各项中,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八月湖水平”,“平”字写出八月秋水大涨,水天相连的景象。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是咏洞庭的仅存的名句。(不是“仅存”的)
C.“欲济无舟楫”用比喻,表面是想渡洞庭湖而没舟楫,实则希望出仕却无人援引。
D.“坐观垂钓者”,垂钓者指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自当为朝廷效力。
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律诗)
B.第一层(前四句),写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
C.第二层(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设喻表达心曲。
D.这是一篇有求于人却又含蓄委婉,不卑不亢,不落俗套的干谒之作。
6,“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洞庭湖氤氲的水气,笼罩整个云梦泽,湖水汹涌震撼岳阳城。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训练题】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 唐 代伟大的 现实 主义诗人 杜甫 。他的诗歌有“ 诗史 ”之称,他被后人尊为“ 诗圣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2,杜甫的这首诗是写东岳 泰 山的。
3,这首诗的题目叫“望岳”,“ 望 ” 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
4,解释诗句中的划线词语: 一览众山小 ( 把……看得小 )
5,下列各项中,对《望岳》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描写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
B.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C.洋溢着诗人蓬勃的生气。
D.写出诗人登上东岳,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思想感情。
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以问起句,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仰慕和惊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写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阔大。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远望泰山那种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近)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的雄心,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训练题】
1,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北宋 时期著名文学家 苏轼 。他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与父 苏洵 、弟 苏辙 ,合称“三苏”。他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他的词,开 豪放 派先河,与 辛弃疾 并称“苏辛”。
2,这首诗歌是吟咏 西湖 的诗歌。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婀娜风姿,表现了对西湖的 热爱 之情。
4,“ 水光潋滟 ”、“ 山色空蒙 ”贴切地写出西湖不论晴、雨,都是那么美妙绝伦。在沉醉西湖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实在是“ 晴方好 ”、“ 雨亦奇 ”。
5,“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里作者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因此西湖又称作“ 西子湖 ”。
6,“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是指 A 。
A.西施。 B.西门庆。 C.西门豹。 D.西楚霸王。
7,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描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温润秀美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十分动人。
B.第二句,描写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烟雨迷蒙,若隐若现,非常曼妙。
C.第三句,诗人用奇妙新颖而贴切的比拟,把西湖之美比作古代美女西子。(比喻)
D.第四句,写西湖不管晴姿潋滟还是雨态空蒙,总像西子一样颇有风神韵味。
8,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夏季 时晴时雨 的特征,正面勾勒西湖的 山光水色 ,刻画西湖的风采神韵的诗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训练题】
1,《黄鹤楼》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崔颢 。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一联是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致。这一景致,触发了他的 思乡 之情。
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4,诗中表现了思乡之情的词语有“ 日暮乡关 ”、“ 烟波江上 ”等。
5,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作用是: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6,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黄鹤楼》是登高远望之作,描绘了忘我超脱的空游画面。
B.《黄鹤楼》是言外传情,抒发此时此地的情感,表达了伤感、孤独的感情。
C.《黄鹤楼》因传达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受而具有非凡的艺术力量。
D.《黄鹤楼》是杂言古诗,格律严谨,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借景述怀。(七言律诗)
7,下列各项中,对“芳草”的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幸福。“芳草萋萋”,则形容非常幸福。
B.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C.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花卉。“芳草萋萋”,则形容花卉茂盛。
D.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痛苦。“芳草萋萋”,则形容痛苦浓郁。
8,“江南三大名楼”指下列的是 ABD 三座古楼。
A.《黄鹤楼》 B.《岳阳楼》
C.《醉翁亭》 D.《滕王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训练题】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唐 朝 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著名画家 王维 。他颇有盛名,有“天下文宗”和“ 诗佛 ”的美称。
2,对“空山新雨后”的“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空”只是一个空间概念。
B.“空”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
C.“空”它展现了一幅静谧、空灵的山间图景。
D.“空”与作者希望远离尘嚣、俗世的空寂愿望吻合。
3,对“空山新雨后”的“新”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新”突出秋雨之后山野的明丽与清新。
B.“新”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C.“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D.“新”表现了作者对“莲动下渔舟”的喜欢。( “山居秋暝” )
4,诗中,表现欢快的生活场景的句子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5,诗中,“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两句照应题目“秋暝”。
6,诗中哪些句子描绘静景,哪些句子描绘动景?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静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动景。 )
7,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想要回归 纯朴田园 生活的愿望。特别是“王孙自可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寄情于 山水 的理想。
9,《山居秋暝》中作者表达了对尘嚣俗世的 厌恶 思想,对宁静、恬淡、清新的田园生活的 热爱 和 留恋 的感情。
10,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写人。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群自在的女子打破了山谷的寂静。
B.这两句似乎是写“竹喧”与“莲动”,实际上是以“喧”和“动”衬托“静”。
C.偶尔的喧闹和动静都能表现出来,更能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D.这是以静写声,以静写动。( 以声写静,以动写静 )
1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写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寒的风,皎洁的月光在松林之间闪闪晃动,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淌。
B.五六句,是写竹、莲等植物。(写人)
C.七八句,是诗人表达心志的诗句。
D.前两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新、静谧、空灵而生机盎然的山间图景,有声有色,错落有致,叫人向往和陶醉。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训练题】
1,这首《送友人》的作者是 李白 ,字 太白 ,素有“ 诗仙 ”之美誉。他是唐代最伟大的 浪漫主义 诗人,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 合称“李杜”。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他的诗歌 《月下独酌》、《行路难》 等。
2,《送友人》中,离别之情寄托在 “孤蓬”“浮云”“落日”“班马” 景物中。
3,“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不但对偶工整,而且色彩明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郭外送别图。
4,孤蓬是借喻远行的朋友将要像蓬草那样 随风飞逝,踪迹难寻 。
5,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一二句,写明送别之地。 B.三四句,点明题目。
C.五六句,表达喜爱“浮云”“ 落日”的情意。 D.七八句,友人挥手告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训练题】
1,这首《登高》诗的体裁是 七律 ,作者是 唐 朝的 杜甫 。
2,诗中“无边”、“不尽”传达了诗人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慨和 悲怆 情绪。
3,秋天本身并无悲喜之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用“悲”字写秋?
(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触景生情,联想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所以生发无限悲愁的情绪。 )
4,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
B.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
C.抒发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D.充满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无奈。( 时光流逝的感慨 )
5,下列各项中,对《登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登高》通过与悲情相一致的悲景,抒发了积郁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B.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以不凡的气势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出来。
C.后四句写出杜甫因为生活窘迫、四处漂泊而潦倒颓唐。
D.《登高》充满了社会衰落的哀叹、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尤其是渗透行间的“悲”字,渗人肌骨,动人心魄。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训练题】
1,《卖炭翁》的作者 白居易 ,字 乐天 ,号 香山 居士,是 唐 朝三大著名诗人之一,是 中唐 时期影响最大的诗人。
2,为下列各字注音:辗(zhǎn) 辙(zhé) 敕(chì) 叱(chì) 直(zhí)。
3,“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为后面 宫使掠夺木炭 的罪行作有力的铺垫。
4,《卖炭翁》许多语句具有对照意义。对此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表明老人度日艰难,病入膏肓,神志不清了。( 表明老人度日艰难,而这车炭对他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 )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与“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对比,揭示宫使骄横霸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C.“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与“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对比,揭露宫市的残酷,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剥削制度。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与“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对比,更加显示出老翁的可悲、可怜。
7,《卖炭翁》描写了 卖炭翁 谋生艰难和劳动果实被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
8,下列各项中,对《卖炭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卖炭翁》是白居易叙事诗的代表作。
B.《卖炭翁》通篇采用了对照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C.《卖炭翁》抨击秦朝时期“宫市”对百姓的肆意盘剥。(中唐)
D.本诗通过一个卖炭老翁的遭遇,揭示了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9,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了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入木三分地刻画老人急于卖炭为生的心理。
C.“夜来城外一尺雪”,写天遂人愿,老人的心愿一定能实现。
D.诗没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但通过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愤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训练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 唐 朝诗人 刘禹锡 酬答 白居易 的诗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 酬答 的意思。“乐天”是指 白居易 。
3,本诗的韵脚有: 身、人、春、神 。
4,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意图是暗示自己 贬谪时间长久 ,又表现了 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 生疏而怅惘的 心情。
5,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
B.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C.诗句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诗句对世事的冷暖和人心的冷漠,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6,今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被赋予新的意义,说明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7,“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示诗人 要振作起来 ,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 坚韧不拔 的意志 。
8,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联,写自己谪居在荒凉的巴山楚水已经三十二年了。(二十三)
B.第二联,用典故说此番回来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C.第三联,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D.第四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训练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常建 。
2,为下列各字注音:籁( lài ) 磬( qìng )。
3,诗中“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4,诗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描写了山和水。
5,“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两句,突出了古寺 肃静、幽深、脱俗、纯净 特点。
6,“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 喜爱 之情和希望 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 的思想。
7,《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 悠闲适意 的情调。
8,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高林”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B.“竹径”两句的好处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
C.“山光”写诗人领悟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
D.这首绝句,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律诗)
9,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一联,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B.第二联,写诗人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丛林深处的唱经禅房。
C.第三联,写诗人举目眺望,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自己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
D.第四联,写一切声音寂灭,只有钟磬声引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似乎寂灭)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训练题】
1,这首词的作者 苏轼 ,字 子瞻 ,号 东坡 居士。他是我国 北宋 时期的大文学家、 书画 家。他的词作,形成豪迈奔放的 浪漫 主义风格,创立了 豪放 词派,为南宋 爱国 词人开先河。他的散文成就同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并称。
2,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擎( qíng ) 貂( diāo )
3,从《江城子》中找出有关的词句。
①表现作者豪情狂态的词句。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②表现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词句。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③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出征辽夏建功立业的词句。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4,“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是 豪情 的意思。它的作用是: 以豪情贯穿全篇,以纵情放笔写来,以豪迈气概感染读者 。
5,《江城子》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狂”?
( ①左牵黄,右擎苍。 ②千骑卷平冈。 ③倾城随。 ④亲射虎、看孙郎。 )
6,《江城子》“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写出当时 出猎者乘马飞驰的勇武 气势。
7,词中,作者以“孙郎”自喻。“孙郎”是 孙权 。以“孙郎”自喻的用意是要向世人表示: 自己像孙权一样英武有为,英雄豪气不减当年的孙权 。
8,对“鬓微霜,又何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词人认为自己虽然鬓边添了几根白发,没什么要紧的,不影响自己戍边杀敌。
B.联系全词,这两句婉转表达了词人请战的决心。
C.词人当年正值壮年时,尚有少年狂气,意气风发,情豪志壮。
D.作者盼望早日受到朝廷重用,“居庙堂之高”。
9,“天狼”的意思是: 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塑造了一个 挽弓劲射的 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 报效祖国、抵御入侵敌人,建功立业 的决心。
10,《江城子》表达作者 自强抗敌 的政治主张,抒发 渴望报效朝廷 的豪情壮志。
11,下列各项中,对《江城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奔放,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B.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精神百倍。
C.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起的壮志豪情。
D.此作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婉约风格。(豪放)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训练题】
1,这首《如梦令》的作者是 宋 朝的 李清照 ,她号 易安 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是 婉约 词派的重要代表。
2,《如梦令》体现出作者 对春天将逝的惋惜 的思想感情。
3,《如梦令》中“试”的作用是 将关心花事又怕花落、不忍亲见落花又想知道事实 的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4,词中,最为世人称道的佳句是: “绿肥红瘦” 。这句用 拟人、借代和对比 修辞手法。作用是: 暗示春天渐失 ,表达内心的 失落 之情。
5,古人评这首《如梦令》:“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这里“无数曲折”是指小令写出许多层次: 雨疏、风骤、残酒、浓睡、卷帘、海棠、试问、却道等 。
6,下列各项中,对《如梦令》艺术特色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问答写法,形式新颖。 B.曲折含蓄,豪放精艳。(婉转)
C.口语入词,言浅意深。 D.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7,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B.此词写惜春的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C.“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
D.“绿肥红瘦”揭示题旨,且照应题目。(且回应篇首)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训练题】
1,这首词的作者是 宋 朝的女词人 李清照 。
2,“红藕香残玉簟秋”句,从 视觉、嗅觉、触觉等 感觉来描写的。它的作用是不仅点明了 秋的时节 ,而且对作者的 孤独闲愁 的情感起了衬托作用。
3,《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几句,真实形象地表现了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相思 之苦。
4,《一剪梅》从“ 花自飘零水自流 ”的景色写起,营造了 寂寞无奈韶光易逝 的氛围,然后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达了自己相思之情难以排遣。
5,下列各项中,对《一剪梅》词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总领全篇。 B.二三句,交代人物活动。
C.四五句,写人物想象。 D.六句,写虚拟梦境。(眼前现实)
E,七句,与上片头三句相照应。 F,句,写两地相思。
G,十至十二句,述说离愁。
6,下列各项中,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含有词人青春易逝的伤感。
B.“玉簟秋”写室内之物,暗示人去席冷的落寞。
C.“花自飘零”写夫君青春如花般空自凋残。(写自身)
D.“水自流”说夫君远行似江水空自流淌。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训练题】
1, 陆游 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爱国 诗人之一, 豪迈悲壮 是他诗词创作的基调。
2,为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戊 戍 戌 戎。
( 戊:wù,戊戌变法; 戍:shù,戍边; 戌:xū,戌时; 戎:róng,投笔从戎。 )
3,“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反映了作者 悲伤、郁闷、无奈 的内心情感。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诉衷情》概括描写的生活场景的一项是 D 。
A.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
B.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
C.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D.作者独自在沧洲养老的场景。
5,对“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万里”“匹马”突出词人现在作战时的英勇气势。( 当年作战时 )
B.“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报国雄心。
C.“断、暗”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流露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D.“未”“先”“空”说明敌寇依旧,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
6,对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表达了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
B.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决心在沧洲养老。
C.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D.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7,对“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结尾这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B.“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了作者独自在沧洲养老的痛苦。
D.它与陆游那首《示儿》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8,下列各项中,对《诉衷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
B.这首词,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C.这首词,饱含着词人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沉痛。
D.这首词,在悲愤中透射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感。( 强烈的爱国情感 )
9,“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为国立功典故。它表现了作者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思想感情。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 追求精神。
10,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万里”与“匹马”运用比喻,匹马征万里,呈现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运用对比)
B.“觅封侯”暗用《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C.“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
D.“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E,“谁料”二字,写出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训练题】
1,这首《破阵子》题目中的“陈同甫”是 陈亮 ,他与本词作者 辛弃疾 一样,是一位 爱国 志士,一生坚持 抗金 的主张。
2,为下列词语注音: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 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 shān
3,解释《破阵子》的词语。
1挑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②梦回:梦醒。
2吹角:中吹号角。 ④八百里:指古代的骏牛。
4,《破阵子》中“挑灯” 意为将油灯拨亮 。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挑灯”,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
B.“挑灯”,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
C.这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
D.为全篇定下了柔婉的基调。( 雄浑 )
5,《破阵子》中,“天下事”的含义是 收复中原 。
6,对《破阵子》的悲壮情感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的确可称壮词。
B.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
C.最后一句使全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
D.这是陈亮的悲愤,不是辛弃疾的悲愤。( 也是辛弃疾的悲愤 )
7,对《破阵子》前九句与末一句的关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
B.末句是梦幻情况,以一句否定前面的九句。( 末句是现实情况 )
C.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加重了末五字失望之情。
D.这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8,“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连用两个 比喻 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
9,“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10,下列各项中,对《破阵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全是写现实中的抗金的生活。(想象中的)
B.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形象。
C.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
D.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11,下列各项中,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醉里”句,写军营的夜,是现实醉态的写照。
B.“梦回”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雄壮的号角声此起彼伏。
C.“八百里”句,写兵士们跑了八百里才分到烤肉。(对“八百里”的理解错误)
D.“五十弦”句,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E.“沙场”句,预示激战即将开始。它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得栩栩如生。
F.“马作”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G.“了却”两句,描写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H.“可怜”句,写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12,下列各项中,对《破阵子》艺术成就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
B.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C.构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运笔自如,章法严谨。
D.结构奇特巧妙,首尾相互照应,中间换气自然。(中间一气呵成)
13,下列各项中,对“可怜白发生!”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句是转折,使上面写的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B.它从感情的高峰,猛跌下来——原来盛大军容、跃马战斗、大功告成,全是梦境。
C.它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愤怒、绝望。(删除“绝望”)
D.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
E,它和首句照应,都是写现实,又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训练题】
1,这首《青玉案》的作者 辛弃疾 ,字 幼安 ,号 稼轩 居士。他是 宋 朝伟大的 爱国 词人,成为 豪放 词派的杰出代表作家。
2,对《青玉案》运用的对比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上片元宵节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繁华热闹与灯火阑珊对比。
B.下片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与“那人”的寂寞孤独对比。
C.“东风夜放花千树”与“一夜鱼龙舞”对比。
D.“众里”与孤独的“那人”对比。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4,下列各项中,对《青玉案·元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豪放词。(婉约词)
B.它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
C.它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反衬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女性形象。
D.它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训练题】
1,这首曲子,的作者是 元 朝的 关汉卿 ,他是元杂剧的 奠基者 。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 元曲四大家 ”。他的 散曲 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旗帜;其杂剧代表作有 《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等。
2,元曲包括 散曲 和 杂剧 。前者属于 诗歌 ,又分 套曲 和 小令 两种;后者属于 戏剧 ,其剧本则是 文学 体裁之一。
3,这首曲子,写了 杨花、溪、山 等景物。
4,这首曲子,是采用 以景衬情,化情入景 的手法描写景物。其作用是通过层层设障,不断变换景物,动态地表现出女子无限 哀愁 的心境。
5,“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运用了 直抒胸臆 表达方式。抒发了该女子送别情人之后 难以割舍 的心境。
6,“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描绘了一幅 感伤凄迷 的图景。这里运用了 以景衬情 表现手法。
7,“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 双关 的作用。“杨花雪”明写 如白雪般的柳絮 ,暗写萦绕心头的 对情人的相思 之情。
8,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曲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B.这首小令,用准确、凝练的文字写已别、刚别的相思之情。
C.外在自然景物完全是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并非是)
D.外在自然景物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9,下列各项中,对“一点相思几时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句是全篇的重心。
B.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
C.它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D.它是全篇描写和叙述的基调。(描写和抒情)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训练题】
1,这首《天净沙·秋》的作者 白朴 ,是 元 朝著名 杂剧 家、 散曲 家,他和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齐名,是“ 元曲四大家 ”之一。他的杂剧代表作品是 《墙头马上》《梧桐雨》 。
2,这首曲子,的景物有: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3,借助曲中的意象,我们感受到: 秋不只是寂寥的,也有活跃的生命 。
4,开头两句描写的特点是:巧妙并列六个景象,描摹出天地间 和谐 的画面。渲染了秋之 寂寥 。
5,对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结构看,这句具有铺垫作用。( 过渡 )
B.这句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C.从语言看,这首曲子前后几句全是名词的并列,惟独第三句与众不同。
D.从内容看,这句将秋日萧瑟之景与明丽之景融合在一起。
6,“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渲染 秋景 ,传达浓郁的 秋意 。
7,这首曲从 “老树寒鸦、飞鸿、白草红叶黄花” 等方面突出了秋天的景色。
8,这首曲,前半部分景色 苍凉 ,后半部分景色 明丽 ,表现了诗人心情从 凄凉悲伤 到 开朗乐观 的变化。
9,这首曲,蕴涵的思想感情是: 人生就如此曲描写的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
10,下列各项中,对“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青山绿水”是细微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广大的图景。(广大与细微互换)
B.这两句用了五种颜色,交杂相错,使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五颜六色,多彩多姿。
C.这两句,以远及近、由高到低、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为了加强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作者以这两句作为结束。
11,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作者将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主旋律。
B.“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C.“一点飞鸿”使寂寞的秋景也展现了鲜活的生气。
D.此曲极富艺术张力,全篇笼罩萧瑟气氛,令读者感到沉闷。
12,下列各项中,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白朴的这首写秋之作,被称为“秋意之圣”。
B.本曲抒发的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正是作者人生理想的抒发。
C.这首曲的意境由天然古朴的语言构成。(还有丰富挚美的情感、生动泛美的彩画)
D.这首曲情景交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训练题】
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元 朝的 马致远 。他字 千里 ,号 东篱 ,是著名的 剧 作家、 散曲 家,有“ 曲 状元”之称。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 元曲四大家 ”。
2,这首在 羁旅 途中写下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秋思 之祖”。
3,《天净沙·秋思》用了 12 组名词, 11 种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
4,这首曲前三句描绘一幅秋色萧飒、苍凉孤寂、游子远离故乡在路上蹒跚前行的画面。
5,这首《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作者 悲伤、愁苦 的思想感情。
6,这首曲子,最能表现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
7,“断肠人”是指 伤心悲痛到极点 的人。这里指 漂泊天涯 极度忧伤的人。
8,朗读这首曲主要用低沉凝重的语气。但是“ 小河流水人家 ”一句色彩较为清丽明净,不能用低沉凝重的语气。
9,“小桥流水人家”,通常是写我国 江南 的景象。
10,“天涯”的意思 天边 。从“ 天涯 ”二字看出,“断肠人”心伤、悲痛的原因是他 背井离乡,远在天边 。
11,这首小令,通过“枯藤、老树、 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 、西风、瘦马、 夕阳 、天涯”等景物,表现了作者的 伤心 之情。
12,下列各项中,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可是全篇无一字提到“思”。
B.这首小令语言凝炼,容量不大,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巨大)
C.这首小令,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D.这首小令,抒写内心深处的无尽伤痛。
13,下列各项中,对“小桥流水人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它与全诗的悲愁基调不是和谐一致的。(是和谐一致的)
B.它衬托出游子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
C.它与“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形成强烈对比。
D.这是运用反衬手法,即以乐景写哀情,收到了更好更强烈的表达效果。
14,“古道西风瘦马”摄取斑驳的 古道 、萧瑟的 秋风 、颤颤的 瘦马 等景物,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而强烈的 思乡 情感。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训练题】
1,《水仙子·咏江南》是一首描写 江南 水乡秋光的小令,它的作者是 元 朝的著名散曲家 张养浩 。
2,为下列汉字注音:芰( jì ) 飐( zhǎn )
3,这首曲子,直接表达了作者感情的一句是:“ 爱杀江南 ”。
4,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曲前三句是静景描写,后四句是动景描写。
B.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的情感。
C.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江南的喜爱的感情。
D.七句写景,是直接抒情,句句都是以情写景,景中有情。( 不是直接抒情 )
5,下列各项中,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句,展示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晴日照射,氤氲荡漾,烟水迷茫。
B.次句,与一句对比,写出在烟水迷茫中描画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与一句对偶)
C.三句,“淡”字把温柔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增添了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
D.四句,平添了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之味。
E,五句,“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化用李清照“帘卷西风”,与画檐人家呼应。
F,六七句,字面相对,描述的情景也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
G,八句,总结心得,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
2010-2-18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