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请回答1—5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2007广东理科基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下图中扶犁的应是
A.齐桓公
B.汉景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6.下列关于租佃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
B.自魏晋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逐渐普及到全国
D.租佃关系下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增强
7.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8.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
9.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高潮有
①永嘉之乱后②安史之乱后③靖康之变后④陈桥兵变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11.下列关于宋代城市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市坊界限
B.由政治、军事中心变成了单纯的商业中心
C.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严格监视
12.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其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C.加强耕作、集权的需要
D.鼓励海外贸易
13.下列航海家的活动最能证明地圆学说的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郑和
D.麦哲伦及其船队
14.16世纪以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物逐渐传到欧洲和亚洲,改变了人民的饮食结构,这是由哪一现象带来的结果
A.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世界市场形成
D.贸易中心的转移
15.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②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的极力支持
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6.第一次工业使工业生产出现了性的变化,确切地说是指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蒸汽机的发明
D.交通运输进入以蒸汽为动力的新时代
17.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现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18.第二次工业促进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
①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②与大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③实现了所有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④促使国际联合企业、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导致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远洋轮船的出现
B.飞机的出现
C.汽车的出现
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20.下列选项有可能发生在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身上的有
①穿着西装和皮鞋
②家住小洋楼
③喜欢驾驶着私家车游弋于商界
④习惯与人礼貌地握手
⑤经常约客户吃西餐谈生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1.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以至机关……都擦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2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根本目的是
A.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B.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C.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
D.挽救中华统治的危机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请回答23—28题
23.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24.有关下图中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25.“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6.近代交通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大大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④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这是电影《歌女红牡丹》的剧照。这部电影是
A.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B.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电影
C.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戏剧片电影
D.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28.改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依据,倡导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是近代婚姻礼仪变化的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
A.清朝同光年间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
29.(海南历史)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30.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京张铁路通车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包兰铁路
31.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
B.粉碎国外敌人的进攻
C.把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D.巩固新生的政权
32.与战时主义相比,苏俄新经济主要”新”在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3.(江苏历史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4.提出新经济,注意运用价值规律,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来提高经营效益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列夫
D.戈尔巴乔夫
35.(广东历史)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36.(海南历史)“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这一主张属于
A.人文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37.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
B.出现“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
C.建立福利制度、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
D.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8.下列说法不符合“人民资本主义”的是
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B.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
C.企业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普通职工手中
D.股票分散化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39.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的基础是发达国家生产力的提高;
B.福利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C.其特点是覆盖面虽然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40.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 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41.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B.实行以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D.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42.开发、开放浦东原因是
①推动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起飞
③它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④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文化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3.下列事件中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
B.1984年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
44.下图反映了人类已经进入到了
A.农业时代
B.工业时代
C.信息时代
D.新产业时代
45.“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
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②现代人的拜金主义
③生活节奏加快
④效率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6.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主导的根本原因是
A.强大的经济实力
B.雄厚的军事实力
C.灵活的外交策略
D.优越的地理环境
47.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确立的标志是
A.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48.根据你对亚太经合组织的了解,你认为“APEC方式”的基本原则应是
①互相尊重和平等原则
②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
④以渐进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9.下列那幅图片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
50.全球闻名的“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新款式,公司的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销售,生产则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他突出的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
A.经济区域化
B.经济全球化
C.贸易自由化
D.经济多极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分)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2分)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5分)《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2分)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000多万元。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卷烟等行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煤量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成果示意图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民族工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工业发展有何新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前提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我国农村的变化,认真读图片,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从图一和图二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当年的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3分)
(2)从图三和图四的信息看,当时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它的实施有何意义?(5分)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从中应该汲取那些教训利于现代化建设?(6分)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 恩格斯《党宣言》
材料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分化的速度仍在加快,世界三大富豪的财富目前已超过35个最贫穷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或相当于全球6亿居民的收入总和。然而,目前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1分)该事件对全球化之间是何种关系?(1分)
(2)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主要和哪些因素有关?(4分)
(3)材料二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问题?原因何在?(5分)
(4)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这种趋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