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杨加宁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础)填空式讲义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的观点, …的学说, …的科学理论(体系)
•①创造者: 马恩
• 继承者: 之后马克思主义者
•②阶级属性
• 无产阶级
•③研究对象
• 普遍规律 (三个“方面”+三个“主义”)
•2. 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3.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意识 (精神) vs 物质
•也是划分 唯物主义 和 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
•二者的关系和矛盾:
•来源于 实践 、解决于 实践 。
•4. 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中的党性/“两个对立”)
• 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
• 辩证法vs 形而上学
•第一个对立最根本 ; 后者的对立从属于 前者。
•5. 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 感觉 、经验 、意志 --世界的本原
•“心静自然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②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 世界的本原
•宗教(“有神论”)
•“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通过自己的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黑格尔)
•“理在事先,理在气先。”(朱熹)
•6.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⑴古代~~
•⑵近代~~
•⑶马克思主义的~~
•6.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优点:
•肯定 物质性、有 辩证法;
•缺点:
•世界的本原→ 几种具体事物
•肤浅、 直观、 笼统、 模糊、 粗糙
•①古代东方
•“五行说”、“阴阳”二气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西周)“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太极图说》“阴阳接而万物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②古希腊
•泰利斯
•“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
•德谟克利特
•“世界是由物质的原子和空虚构成。”
•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
•6.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 近代形而上学 主义— 机械/ 旧唯物主义
•1)优点:
•①积极作用:
• 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
•反对 唯心主义和 宗教神学;
•②唯物(自然科学基础)
•2)缺陷: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①机械: 机械力学定律
•②孤立、静止: 分部门研究、 既成事实
•③唯心史观
•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英]霍布斯——“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属于机械运动,可以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德]费尔巴哈——“东方人看到统一忽略差异,西方人看到差异忽略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
•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五大导师及其亲密战友
• 马恩列毛邓 + 鲁迅
•7. 马哲的基本特征:
•①研究对象: 三个“方面”的最一般规律
•②内容:
•ⅰ.两个“统一”:(彻底完备)
• 唯物主义 + 辩证法
•唯物的 自然观 + 历史观
•ⅱ.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原理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ⅲ.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
• 唯物史观 、 剩余价值 。
•③功能: “实践”
•ⅰ. 根本特征/本质特征:
• 实践性 + 科学性 + 性
• 实践性 + 科学性 + 阶级性
•ⅱ. 显著特征:
• 实践性 + 阶级性。
•ⅲ. 最显著特征:
• 实践性
第二章:唯物论+辩证法
•一、物质
•1. 物质的内涵
•1) 物质的科学内涵与定义(以意识为标杆):
• 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 但又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2) 物质的特性
•① 客观实在性(根本特性)
•② 可知性(可以被认识)
•vs 旧唯心主义(主观~~)的不可知论(实践)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
•二、运动
•1. 运动的内涵
•1)物质所固有的 根本属性 及其 存在方式
• 指一切事物的 变化 及其过程;
•2)包括:
•① 位移
•② 事物 与 现象 的产生、发展与灭亡
•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 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体 (刻舟求剑)
•②运动一定要有 主体 ,且只能是 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 承担者 、 基础 ;
•三、静止
•1. 定义:
• 是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暂时稳定的状态;
• 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 特殊形式 。
•2. 包括:
•①无 无位移
•②无 无质变
•3. 与运动的区别
•①运动是 绝对的,永恒的,连续的,无条件的,整体的
•②静止是 相对的,暂时的,间断的,有条件的,局部的
•4. 与运动的联系
•任何物质的存在: 绝对运动 与 相对静止 的统一
•“___动中有静__,__静中有动__”
•“__年年岁岁花相似__,__岁岁年年人不同__”
•5. 承认静止的意义
•①静止是 衡量运动 的量度;
•②是 物质存在并发展 的前提;
•③是 认识事物 的前提。
•四、运动的 基本属性 和 存在形式 ——时空
•1. 时空的定义:
•时间+空间
•时间: 一维不可逆性
•空间: 三维性
•2. 时空的特性:
•① 绝对 性
•② 相对 性
•③ 无限 性
•④ 有限 性
•五、意识
•1. 意识的产生
•无生命物质→低等生物→动物→人类
•★反射:
•反射= 无条件反射 (本能)+ 条件反射(后天)
•意识——__第一信号系统 + __第二信号系统_共同作用
•★第一信号系统: (__动物经验_)
• 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_语言和文字_)
• 只有人有
•2. 意识的本质
•属于 物质 (同一性);
•是人脑的 机能 和 属性 。
•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主观映象 ( 主观形式 和 客观内容 的统一)
•①客观内容:
• 外部信息 →意识
•②主观形式:
• 人脑 = __加工厂__(不是“模仿”)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① 物质 决定 意识 , 意识 依赖于 物质 ;
•② 意识对物质 有能动作用
•③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在 物质决定意识 的前提下,承认 能动作用 。
•正确前提:
•要遵循 客观规律 , 并需要一定的 物质条件 。
•Eg: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认识 和 利用 客观规律)
•六、实践
•1. 定义
•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
•2. 范畴
•① 生产
•② 处理社会关系
•③ 科学实验
•3. 基本特征
•① 物质性 性(直接现实性);
•②是人类 有意识的活动 ;
•③ 社会历史 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 实践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 人
•客体: 时间的对象
•中介: 各种工具与手段
•5. 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 自身意识
•②人与 人
•③人与 自然
•6. 人与自然
•①物质世界的划分(人类的实践→分化)
•物质世界= 人类社会 + 自然界
•人类所生活的世界= 人类社会 + 人化自然
•未人化的自然= “自在”世界(self-being)
•人化的自然= “自为”世界(self-making)
•②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 遵循客观规律
•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 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
•⑴联系的定义:
•指 事物之间 以及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相互 影响 、相互 作用 和相互 制约 的关系。
•⑵联系的特征:
•① 客观 性:
•② 普遍 性:
•③通过“中介”(媒介、桥梁、环节)来实现;
•④ 多样 性
•2. 整体与部分:
•①整体: 稳定结构 、 特定功能
•②反对 将整体中的各部分割裂开来--反对形而上学
•--反对形而上学
•3. 事物的永恒发展
•①发展的实质: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即 即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②过程(“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 过程 而 存在 ,作为过程而 发展 的
•注:是不是所有的变化=发展?
•是不是所有的发展永远是一往无前的?
• 前进 性与 曲折 性的统一
•③反对割裂两者联系(反对形而上学):
•ⅰ. 新事物都是在 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
•ⅱ. 既否定旧事物中的 消极腐朽 ,也吸收了旧事物 合理 、 适应新条件 的因素
•4.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①地位和作用:
•ⅰ. 它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 和 核心 。
•ⅱ. 是事物普遍联系的 根本内容 和永恒发展的 内在动力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ⅰ. 基本概念
•★矛盾: 辩证统一
•注:辩证矛盾vs逻辑矛盾
•★同一性:相互 依存 、相互 转化
•★斗争性:相互 制约 、相互 排斥
•差异→…→战争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⑴共性:
•矛盾 无处不在 ,矛盾 无时不有
•⑵个性——三个“各有其特点”
•①每个矛盾~~~~~;
•②每个矛盾的不同 发展过程 和 阶段 ~~~~~;
•③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
•⑶共性vs个性关系原理
•①互相 对立 (有差别):
•无条件的、绝对的vs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 有机统一 :
•双方都离不开对方( 性寓于 性之中)
•6. 矛盾分析法(“两点论”+“重点论”的结合)
•⑴“两点论”:
•①含义:
• 兼顾矛盾双方 ,不 片面 、不 偏废
•②是矛盾双方 统一性 的体现
•③体现了人类认识的 一般规律 :
•=个别→一般→个别
•⑵“重点论”:
•①含义:
• 兼顾矛盾双方 的同时, 突出重视其中一方
•②是矛盾双方 对立性 的体现( 要有差别,敢于打破成规 )
•③方意义:
•Ⅰ. 抓 主要矛盾 (抓关键)
•Ⅱ. 抓 事物的主要方面 (看主流)
•7. 事物的量变质变原理
•⑴质、量、度的概念
•度:质的 数量界限
• 适度 原则(“过犹不及”)
•Eg: 吃包子、烧开水
•⑵质量互变规律:量变→质变→量变
•①量变:事物 数量的增减 和 次序的变动
•②质变:事物 性质 的根本变化
•③区分二者根本标志:
•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
•8. 必然性和偶然性
•①区别:
•偶然性——
• 不稳定性 ;受 外在条件 影响;具有 相对 性
•必然性——
•确(稳)定;内在; 绝对 性
•②统一:
•ⅰ. A 寓于 B中;
•ⅱ. B背后 隐藏着 A;
•ⅲ. 二者可 转化
•Eg:王懿荣与甲骨文
•9. 现象和本质
•⑴二者区别: 生动 性vs 稳定 性
•①现象—表象
•②本质— 规律 性,无数次现象中的 共性
•⑵二者联系:外部表现
•① 现象 反映 本质 , 本质 外部表现为 现象 ;
•②即使是 假象 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vs错觉
第三章: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决定”vs“指导”
•⑴实践对认识的 决定 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来源)[_直接__经验与_间接_经验]
•②是认识的 目的 与 动力
•③是 检验 认识是否具有 真理性的标准
•⑵认识、理论对实践的 指导作用 (受意识支配)
•①正确的:使实践 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效果;
•②错误的:对实践产生 消极影响 ,破坏 实践 ,甚至 失败 。
•⑶知行观(坚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反对 唯心主义认识论 )
•___反映_论vs__先验_论
•① 先知后行 (知易行难)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主观自生 (“ 内省 ”、 心灵创造 )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启示
•2.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② 先知后行 (知难行易)
•③ 知行合一
• 王阳明
•④ 知行统一
• 孙中山 、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 认识 — 实践
•⑴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①区别:认识的 初级 阶段vs 高级 阶段
• 直接 性、 具体 性vs 间接 性、 概括 性
•②联系:两者 相互依存 , 统一于 实践
•“感性←理性”: 唯物论 ;
•“感性→理性” : 辩证法
•③实现从感~到理~的飞跃
• 感性材料 + 加工过程
•④实现从理~到感~的飞跃:
• 检验 认识
•⑵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①范畴:
•理性≈ 理智 ;
•非理性= 情感 、 意志 、 冲动 、 激情 、 想象 、 直觉 、 灵感
•②理性因素的作用:解释、指导
•③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动力、诱发
•二、真理与价值
•1. 真理的定义
•是指人们对 客观事物 及其 规律 的正确认识。
•2. 真理的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⑴ 内容 客观
•⑵ 标准 客观
•是不是每一种认识都是真理?
•①主体的认识与客体三个“一致”( 状态 、 本质 、 规律 )=真理
•②反对“多数人”( ,马赫 主义)、 实用 主义
•3. 真理的 绝对 性和 相对 性
•⑴绝对性: 客观 性、 无条件 性
•⑵相对性:有待 扩展 、有待 深化
•⑶二者联系:
•任何真理都是 两者的统一
•二者相互 包含 、相互 转化
•4. 价值
•⑴定义:
• 特定属性客体对主体需要 的意义(取vs舍)
•①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 价值 不同;
•②同一主体对客体的 追求 不同。
•⑵作用:
•(在实践中) 激励 、 制约 、 导向
•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社会主义 价值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第四章: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运动规律
•1. 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 物质 vs 意识
•⑴社会存在
•= 社会实践 + 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 物质生产 + 生产方式 + 地理 + 人口
•★四者中,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⑵社会意识
•= 社会心里 + 风俗习惯
•包括:个人(社会) 意识 +个人(社会) 心理 + 风俗习惯
•⑶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 存在 决定 意识 , 意识 反映 存在 ,并反作用于 存在 ;
•② 意识 有相对性,二者的发展 不一定同步 。
•2. 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⑴经济基础= 物质生产 + 生产方式
•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 政治 + 法律 + 道德 + 艺术 + 哲学 + 宗教 …
•(政治)上层建筑
•= 政党 + + + + 监狱 …
•注: 在阶级社会中, 政治~~的变革与观念~~的变革谁先?
• 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
•树状图:唯物史观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基本矛盾(两对)—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⑴ 生产力 vs 生产关系
•⑵ 经济基础 vs 上层建筑
•二个矛盾谁更根本?
•第一个最根本,是一切 历史冲突 的根源。
•A 决定 B,B 反映 A,并 反作用 A
•2. 阶级斗争
•⑴不是 最根本 的
•⑵是社会基本矛盾在 阶级社会 中的直接表现
•3. 科学技术
•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
•1. 唯心史观vs唯物史观
•两派争论的核心: 谁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
•“__英雄史观__”vs“___人民创造历史_”
•注:什么是人民?
•Ⅰ. 质: 推动历史的发展
•Ⅱ. 量: 大多数人
• “ 英雄史观 ”vs“ 人民创造历史 ”
•①人人 影响 历史(影响vs创造)
•②英雄人物[历史杰出人物]带领人民群众 创造 历史(带有 偶然 性)
•Ⅰ. 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 基本趋势
•Ⅱ. 若违背 历史发展规律 和 人愿 ,也会走向反面
•2.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⑴群众观点
•坚信,全心全意,一切向,虚心向
•坚信 人民群众自己可以自己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 向群众负责 ,虚心向 群众学习
•⑵群众路线
•一切、一切、从来、到去
•一切 为了群众 ,一切 依靠群众
•从 群众中来 ,到 群众中去
•关于“群众”的记忆口诀
•“健全一心,一切来到 ”
•3. 人的本质
•人的属性= 自然 属性+ 社会 属性
•一切 社会关系 的总和
•4. 以人为本
• 个人 和 社会 的全面发展
第五—六章:政治经济学
•1. 劳动的二重性
•⑴劳动= 具体劳动 劳动+ 抽象 劳动
•⑵ 使用价值 vs 价值 (“无差别”、“一般”)
•⑶第一个对立 决定 了第二个对立
•⑷地位:该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 枢纽 。
•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平均)
•⑵ 商品交换 (基础[价值量];原则[等价交换])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围绕、波动)
•⑷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 一般等价物 (货币为特殊商品,自身也有价值)
•①价值尺度:_商品标价的标准__
•②流通手段:商品→商品变为 商品 → 货币 → 商品
•③贮藏手段:___购买力储备__,__财富象征__
•④支付手段:[赊]先拿走后给钱
•( 支付债务 、 地租 、 利息 、 税款 、 工资 )
•⑤世界货币:__购买国外商品__、__支付国际收支差额__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 生产过程(_价值增值_)
•前提: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 > 补偿劳动力的 价值
•单选:剩余价值体现了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
•只转移 物质形态 ,不产生 价值增值
•⑵可变资本:个人 补偿劳动力的价值
•⑶揭示了 剩余价值 产生的 唯一源泉 :
•雇佣劳动的 剩余劳动
•⑷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 剥削程度
•m’=m/v
•=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新价值
•5.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 剩余价值 和 超额剩余价值
•⑴绝对~~~~:
• 延长劳动时间 , 提高劳动强度
•⑵相对~~~~:
•提高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降低 降低劳动价值 ,缩短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⑶超额~~~~:
•资本家改进 技术 ,改善 经营管理 ,提高 劳动生产率 之后
•= 社会价值 — 商品个别价值
•例:生产一个保温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小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生产这种保温杯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缩短为10小时;其中杨氏集团生产保温杯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将必要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为2小时;
•1)相对~~~~:
•2)超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