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此程序是根据教科书结合工地实践应用继续开发,本程序包含一个母程序和两个子程序,本程序简化了部分详细输出内容,加快了实地放样计算的速度,本程序还有一大优点就是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先把子程序输入计算器,然后根据曲线要素表,用其中的数据代替母程序中的文字提示(包括括号),输入计算器,在运行母程序,然后检核,每一个曲线至少检查一个点,检核无误后即可,每次去工地放样就可以免带图纸,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野外放样计算的速度。
ZBFY(道路主线坐标放样程序母程序):
Lbl 0
“KP=”?P
If P<(第一个曲线的结束桩号):Then
(第一个曲线的交点x坐标)→X
(第一个曲线的交点y坐标)→Y
(第一个曲线的上一交点x坐标)→M
(第一个曲线的上一交点y坐标)→N
(第一个曲线的转角,左-右+)→O
(第一个曲线的半径)→R
(第一个曲线的第一缓和曲线长度)→B
(第一个曲线的第二缓和曲线长度)→C
(第一个曲线的交点桩号)→K
Prog “-ZBFY”:Goto 0:IfEnd
If P<(第二个曲线的结束桩号):Then
(第二个曲线的交点x坐标)→X
(第二个曲线的交点y坐标)→Y
(第二个曲线的上一交点x坐标)→M
(第二个曲线的上一交点y坐标)→N
(第二个曲线的转角,左-右+)→O
(第二个曲线的半径)→R
(第二个曲线的第一缓和曲线长度)→B
(第二个曲线的第二缓和曲线长度)→C
(第二个曲线的交点桩号)→K
Prog “-ZBFY”:Goto 0:IfEnd
.
.
.(重复If到IfEnd的语句,有n个曲线,就重复n-1次)
.
.
.
(最后一个曲线的交点x坐标)→X
(最后一个曲线的交点y坐标)→Y
(最后一个曲线的上一交点x坐标)→M
(最后一个曲线的上一交点y坐标)→N
(最后一个曲线的转角,左-右+)→O
(最后一个曲线的半径)→R
(最后一个曲线的第一缓和曲线长度)→B
(最后一个曲线的第二缓和曲线长度)→C
(最后一个曲线的交点桩号)→K
Prog “-ZBFY”:Goto 0 (结束)
-ZBFY(带“-”号的程序表示子程序):
Deg:Fix3:26→DimZ
Lbl0
If O<0:Then -1→W:Else 1→W:IfEnd:WO→A
B224R-B∧(4) 2688R∧(3)+B∧(6) 506880R∧(5)→Z〔6〕
C224R-C∧(4) 2688R∧(3)+C∧(6) 506880R∧(5)→Z〔7〕
B2-B∧(3) 240R2+B∧(5) 34560R∧(4)→Z〔8〕
C2-C∧(3) 240R2+C∧(5) 34560R∧(4)→Z〔9〕
Z〔8〕+(R+ Z〔7〕-(R+ Z〔6〕)cos(A)) sin(A)→S
Z〔9〕+(R+ Z〔6〕-(R+ Z〔7〕)cos(A)) sin(A)→T
RA 180 (B+C) 2→L
K-S→Z〔1〕
Z〔1〕+B→Z〔2〕
Z〔1〕+L2+(B-C) 4→Z〔3〕
Z〔1〕+L-C→Z〔4〕
Z〔4〕+ C→Z〔5〕
Pol(X-M,Y-N):J →Z〔20〕:J+O→Z〔19〕
X-Scos(Z〔20〕) →Z〔21〕
Y-Ssin(Z〔20〕) →Z〔22〕
X+Tcos(Z〔19〕) →Z〔23〕
Y+Tsin(Z〔19〕) →Z〔24〕
If P> Z〔1〕:Then Goto1:IfEnd
Z〔1〕-P →L
“XP=”:X-(S+L)cos(Z〔20〕) →F
“YP=”:Y-(S+L)sin(Z〔20〕) →G
Z〔20〕→Z
Goto 5
Lbl 1
If P> Z〔2〕:Then Goto 2:IfEnd
P- Z〔1〕→L:L→Z〔14〕:B→Z〔15〕:Prog”-FY”
“XP=”: Z〔21〕+ Z〔16〕cos(Z〔20〕)-W Z〔17〕sin(Z〔20〕) →F
“YP=”: Z〔22〕+ Z〔16〕sin(Z〔20〕)+W Z〔17〕cos(Z〔20〕) →G
Z〔20〕+90WL2 (BR)→Z
Goto 5
Lbl 2
If P> Z〔4〕:Then Goto 3:IfEnd
P- Z〔1〕→L:90(2L-B) R→Z〔13〕
Rsin(Z〔13〕)+ Z〔8〕→Z〔16〕:R(1-cos(Z〔13〕))+ Z〔6〕→Z〔17〕
“XP=”: Z〔21〕+ Z〔16〕cos(Z〔20〕)-W Z〔17〕sin(Z〔20〕) →F
“YP=”: Z〔22〕+ Z〔16〕sin(Z〔20〕)+W Z〔17〕cos(Z〔20〕) →G
Z〔20〕+W Z〔13〕→Z
Goto 5
Lbl 3
If P> Z〔5〕:Then Goto 4:IfEnd
Z〔5〕-P→L:L→Z〔14〕:C→Z〔15〕:Prog”-FY”
“XP=”: Z〔23〕- Z〔16〕cos(Z〔19〕)-W Z〔17〕sin(Z〔19〕) →F
“YP=”: Z〔24〕- Z〔16〕sin(Z〔19〕)+W Z〔17〕cos(Z〔19〕) →G
Z〔19〕-90WL2 (CR)→Z
Goto 5
Lbl 4
P- Z〔5〕→L
“XP=”:X+(T+L)cos(Z〔19〕) →F
“YP=”:Y+(T+L)sin(Z〔19〕) →G
Z〔19〕→Z
Lbl 5
“D ANGLE”?H
If H=0:Then Goto 9:IfEnd:?D
“XB=”:F+Dcos(Z+H) →Z〔11〕
“YB=”:G+Dsin(Z+H) →Z〔12〕
Goto 5
Lbl 9 (结束)
-FY(子程序2):
If Z〔14〕=0:Then 0→Z〔16〕:0→Z〔17〕:Else
Z〔14〕- Z〔14〕∧(5) 40(RZ〔15〕)2+ Z〔14〕∧(9) 3456 (RZ〔15〕) ∧(4) →Z〔16〕
Z〔14〕∧(3) 6 (RZ〔15〕)- Z〔14〕∧(7) 336 (RZ〔15〕) ∧(3)+ Z〔14〕∧(11) 42240 (RZ〔15〕) ∧(5) →Z〔17〕
IfEnd (结束)
CASIO fx-5800p道路匝道坐标放样程序简化使用程序
说明:
本程序根据主线坐标放样程序的思想编写,原理相同,优点相同,使用相同。此程序还充分体现出了CASIO 5800比CASIO 4850的优越性,因为CASIO fx-5800p具有定积分函数的计算功能,因此本计算程序及简便又精确。
ZDFY(道路匝道坐标放样程序母程序):
Lbl 0
“KP=”?P
If P<(第一个线元的结束桩号):Then
(第一个线元的起点X坐标)→W
(第一个线元的起点Y坐标)→Y
(第一个线元的起始方位角)→Q
(第一个线元的起点桩号)→S
(第一个线元的终点桩号)→E
(第一个线元的起点半径,左-右+,无穷大输0)→R
(第一个线元的终点半径,左-右+,无穷大输0)→T
Prog “-ZD”
Goto 0
IfEnd
…….
(重复If到IfEnd的语句,有n个线元,就重复n-1次)
(最后一个线元的起点X坐标)→W
(最后一个线元的起点Y坐标)→Y
(最后一个线元的起始方位角)→Q
(最后一个线元的起点桩号)→S
(最后一个线元的终点桩号)→E
(最后一个线元的起点半径,左-右+,无穷大输0)→R
(最后一个线元的终点半径,左-右+,无穷大输0)→T
Prog “-ZD”
Goto 0 (结束)
-ZD (道路匝道坐标放样程序子程序):
Deg:Fix3:2→DimZ
E-S→C:0→A:0→B
If R≠0:Then 1R→A:IfEnd
If T≠0:Then 1T→B:IfEnd
P-S→L
“XP=”:W+∫(cos(Q+180AX+90(B-A)X2C),0,L) →F
“YP=”:Y+∫(sin(Q+180AX+90(B-A)X2C),0,L) →G
Q+180AL+90(B-A)L2C→Z
If Z<0:Then Z+360→Z:IfEnd
“BP=”:Z DMS
Lbl 2
“D ANGLE”?H:If H=0:Then Goto 0:IfEnd:?D
“XB=”:F+Dcos(Z+H) →Z〔1〕
“YB=”:G+Dsin(Z+H) →Z〔2〕
Goto 2
Lbl 0 (结束)
CASIO fx-5800p道路设计高程计算程序简化使用程序
说明:
本程序根上面两个程序的编写思想相同,原理相同,优点相同,使用相同。本程序建议还编一个坡度程序,联合本程序就可以计算路面任意点的高程。
GCJS(道路道路设计高程计算程序母程序):
Lbl 0
“K=”?K
If K<(计算路线的起点桩号) or K>(计算路线的终点桩号) :Then Goto 0: IfEnd
If P<(第一个竖曲线的结束桩号):Then
(第一个竖曲线的后竖曲线变破点桩号)→A
(第一个竖曲线的后竖曲线变破点高程)→B
(第一个竖曲线的切线长)→T
(第一个竖曲线的变破点桩号)→C
(第一个竖曲线的变破点高程)→D
(第一个竖曲线的前竖曲线变破点桩号)→E
(第一个竖曲线的前竖曲线变破点高程)→F
(第一个竖曲线的半径)→R
Prog “-GC”
Goto 0 :IfEnd
…….
(重复If到IfEnd的语句,有n个竖曲线,就重复n-1次)
(第一个竖曲线的后竖曲线变破点桩号)→A
(第一个竖曲线的后竖曲线变破点高程)→B
(第一个竖曲线的切线长)→T
(第一个竖曲线的变破点桩号)→C
(第一个竖曲线的变破点高程)→D
(第一个竖曲线的前竖曲线变破点桩号)→E
(第一个竖曲线的前竖曲线变破点高程)→F
(第一个竖曲线的半径)→R
Prog “-GC”
Goto 0 (结束)
-GC(道路道路设计高程计算程序子程序):
Fix 3
(D-B) (C-A) →I
(F-D) (E-C) →J
If I “E(QD)=”: C-T→M “E(ZD)=”: C+T→N If K≤M: Then D+(K-C)×I →Z Else If K>M And K≤C:Then (K-M)2 (2R) →P:D+(K-C) ×I+QP →Z Else If K>C And K “SH=”:Z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