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利用常差分方程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
2、学会用MATLAB软件计算出模型的相关问题。
实验内容
1、用常差分方程建立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模型;
2、用MATLAB软件求按年龄分组的种群模型的一些问题。
实验步骤
问题 野生或饲养的动物因繁殖而增加,因自然死亡和人为而减少,不同年龄动物的繁殖率、死亡率有较大差别,因此在研究某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需要考虑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
将种群按年龄等间隔地分成若干个年龄组,时间也离散化为时段,给定各年龄组种群的繁殖率和死亡率(在稳定环境下不妨假定它们与时段无关),建立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模型,预测未来各年龄组的种群数量,并讨论时间充分长以后的变化趋势。
模型及其求解 设种群按年龄等间隔地分成个年龄组,记,时段记作,且年龄组区间与时段长度相等(若5岁为一个年龄组,则5年为一个时段)。以雌性个体为研究对象比较方便,以下种群数量均指其中的雌性。
记第年龄组在时段的数量为;第年龄组的繁殖率为,表示每个(雌性)个体在一个时段内繁殖的数量;第年龄组的死亡率为,表示一个时段内死亡数与总数的比。是存活率。
为建立的变化规律,我们注意到:第1年龄组在时候的数量为各年龄组在第时段繁殖的数量之和,即
(22.1)
而第年龄组在时段的数量是第年龄组在时段存活的数量,即
(22.2)
记在时段种群各年龄组的数量为
。 (22.3)
这样,有
(22.4)
将归一化后的向量记做,称种群按年龄的分布向量。给定在0时段,各年龄组的初始数量,就可以预测任意时段各年龄组的数量。
设一种群分成5个年龄组, 已知繁殖率存活率。各年龄组现有数量都是100只,下面我们用MATLAB计算。
% 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
clear all
b=[0,0.2,1.8,0.8,0.2];
s=diag([0.5,0.8,0.8,0.1]); % 对角阵,对角元素为0.5,0.8,0.8,0.1
L=[b;s,zeros(4,1)]; % 构造矩阵L
x(:,1)=100*ones(5,1); % 赋初值
K=45;
for k=1:K
x(:,k+1)=L*x(:,k); %迭代计算
end
round (x),
y=diag([1./sum(x)]); % 为向量x归一化做的计算
z=x*y, % z是向量x的归一化
k=0:K;
subplot(1,2,1), plot(k,x),grid % 在一个图形窗内画两张图
subplot(1,2,2), plot(k,z),grid
将归一化后的向量记做,称为种群按年龄分组的分布向量,即各年龄组在时段在数量上占总数的百分比。
y=diag(1./sum(x)); %sum(x) 对列求和
Z=x*y
subplot(1,2,2),plot(k,z),grid
subplot(1,2,2),plot(k,z),grid
得到的结果见表22-1、表22-2和图22.1、图22.2。
表22-1的部分计算结果
1 | 2 | 3 | 4 | 5 | 6 | ……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
100 | 300 | 220 | 155 | 265 | 251 | …… | 544 | 557 | 572 | 586 | 601 | 616 | |
100 | 50 | 150 | 110 | 77 | 132 | …… | 265 | 272 | 279 | 286 | 293 | 301 | |
100 | 80 | 40 | 120 | 88 | 62 | …… | 207 | 212 | 217 | 223 | 229 | 234 | |
100 | 80 | 32 | 96 | 70 | …… | 161 | 165 | 170 | 174 | 178 | 183 | ||
100 | 10 | 8 | 6 | 3 | 10 | …… | 16 | 16 | 17 | 17 | 17 | 18 |
1 | 2 | 3 | …… | 43 | 44 | 45 | |
0.2000 | 0.5769 | 0.45 | …… | 0.4559 | 0.4559 | 0.4558 | |
0.2000 | 0.0962 | 0.3112 | …… | 0.2222 | 0.2223 | 0.2223 | |
0.2000 | 0.1538 | 0.0830 | …… | 0.1734 | 0.1734 | 0.1734 | |
0.2000 | 0.1538 | 0.1328 | …… | 0.1353 | 0.1353 | 0.1353 | |
0.2000 | 0.0192 | 0.0166 | …… | 0.0132 | 0.0132 | 0.0132 |
矩阵有单特征根,对应特征向量为
(22.5)
对于的其他特征根有,且由(22.4)式确定的满足
, (22.6)
其中是与,,有关的常数(请读者在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下证明(22.6)式)。
图22.1的图形 图22.2从上到下依次为到的图形
由上述性质可以对时间充分长以后的,做出如下分析(以下记作);
(1)记归一化的特征向量为,则
(22.7)
与无关,即按年龄组的分布向量趋向稳定分布。
(2)因为,所以
(22.8)
即各年龄组的数量按照同一比例增减,称固有增长率。
(3)由的特征方程
(22.9)
可知,当
(22.10)
时固有增长率,各年龄组的数量不变,且由(22.5)式知特征向量
, (22.11)
再注意到,(22.11)式给出
(22.12)
即存活率等于同一时段相邻年龄组的数量之比。
(4)用本例的数据对上面的稳态分析作验证。
1)用MATLAB可得矩阵的全部特征根,其中最大的为,由(22.5)式容易计算特征向量,归一化得,与表2.6的计算结果相近,即(22.7)式。
2)在的计算结果中(表22.1),对于大的和的值在附近(的值较小,取整后计算误差较大),即(22.8)式。
3)因比1略大可以由表22-1或表22-2对于大的近似验证(22.12)式。
问题与思考
练习1 Leslie种群年龄结构的差分方程模型
已知一种昆虫每两周产卵一次,六周以后死亡(给出了变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孵化后的幼虫2周后成熟,平均产卵100个,四周龄的成虫平均产卵150个。假设每个卵发育成2周龄成虫的概率为0.09(称为成活率),2周龄成虫发育成4周龄成虫的概率为0.2。
1)假设开始时,0~2,2~4,4~6周龄的昆虫数目相同,计算2周、4周、6周后各种周龄的昆虫数目;
2)讨论这种昆虫各种周龄的昆虫数目的演变趋势:各周龄的昆虫比例是否有一个稳定值?昆虫是无限地增长还是趋于灭亡?
3)假设使用了除虫剂,已知使用了除虫剂后各周龄的成活率减半,问这种除虫剂是否有效?
练习2 按年龄分组的种群增长一般模型及灵敏性分析
对于某种群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其数量变化规律。这里分析的对象是特定的种群,变化过程可以按相等间隔的时段末来记录。为了精确表现种群的变化,自然需要将种群进行分类,不妨按与时间段长度相同的年龄进行分组。为了简化模型,对每一时段的种群取相同的最大年龄,这里相当于认为很大年龄的那部分视作为相同年龄,在下一个时段全部消失。考虑每一时段中不同年龄组种群数量构成的向量、不同年龄组的繁殖率和存活率。
1)建立差分方程分析种群的变化规律;
2)进行种群数量的稳定性分析,即时间充分长以后种群年龄结构及数量变化;
3)对和关于种群的增减进行灵敏性分析(提示:考虑由和所构作的新参数,解释这个参数的实际意义,并利用它进行灵敏性分析 )。
补充知识
如下矩阵称为Leslie矩阵
,
基本概念:设矩阵的特征值为,将它们的模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不妨设为):,则称为矩阵的主特征值,如果,则称为严格主特征值。
Leslie矩阵的几个基本性质:
(1) Leslie矩阵有唯一的正单特征值(重数为1),且为主特征值;若L矩阵第一行有两个相邻元素非零,则它的唯一正特征根为严格主特征值。
(2)如果为矩阵的一个非零特征值,则为与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
(3)若是L矩阵中第一列中非零元素所处的列数,且互素,则为严格主特征值。
进一步阅读和学习材料
1.姜启源等编著. 大学数学实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