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不仅明确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从法律的角度要求必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并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还能促进国民的劳动就业。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1-2]。2018年2月2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强调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笔者通过文献查询,对国内外的经典合作办学模式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医药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
1国外经典的校企合作模式
1.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关于校企合作的办学,其中不乏经典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例如被誉为二战后德国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所谓的“双元制”,是指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与国家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3]
。联邦德国法律要求,职业
院校的学生的学习阶段包括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在企业学习实践操作。
1.2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前半段时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半段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4]。在“合作教育”模式下,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加强“合作教育”的管理;该模式减轻了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学生也增强了实践能力。
1.3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又称“三明治”模式),是指
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5],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到真实的社会企业中进行历练。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够积累社会经验。
1.4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便于教学的工厂[6]。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典型的企业环境,实行学校和工厂统一的领导,进行共同管理,将学校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2我国中医药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2.1“订单”模式
“订单”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学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学和实践[7]。这种基于市场的办学模式,既结合了市场的需求,又实现了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降低了学校的办学经费投入,减少了企业对员工的培养成本。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过硬,到企业后可以立即上岗,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时间和培训资金,该模式得到较多的职业院校认同。广西中医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鹤壁职业技术学院[9]、广西中医学校、甘肃中医学校、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0]等职业院校采取“订单”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接触企业文化,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2.2“职教集团”模式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指出:积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研究
罗统勇1,2
,曾
红1,2
,陈
诚1,2,蔡丽丽1,2,韦冬洁1,
2
(1.广西中医学校,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立项项目“职业院校办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XZJ2016ZD12)。
【作者简介】罗统勇,硕士,广西中医学校教师,从事药学职业教育工作;曾红(通讯作者),广西中医学校高级讲师,从事中医药职业教育工作。
【摘要】文章研究国外的经典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近几年我国中医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的模式进行分类和归纳,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有效的措施。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结果表明:国外经典的校企合作有“双元制”“合作教育”和“工读交替”等模式,我国中医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有“订单”“职教集团”和“冠名”等模式。【关键词】校企合作;中医药;职业院校【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6-0208-03
团。支持学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模式是将企业和学校有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资源丰富的职业教育团体,不仅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强化了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促使职业院校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更促进了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广西物流职教集团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优化整合集团内部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依托潮州市卫生职教集团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指导委员,致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中医康复行业岗位的需求,为我国中医康复人才的培养探索出合理的培养模式[11]。
2.3“冠名”模式
“冠名”模式是企业向学校投入一定数量的用于建设院校的资金,作为回报的一种方式,院校的某一项目名称(包括学院、班级、建筑物、会议室、体育馆等)的命名含有企业的名称的一种方式[12-13]。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东方医院开设“校院合作班”,与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医药企业合作开办冠名班,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从思想道德到技能水平都达到企业的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14]。曲阜中医药学校设置了“冠名班”,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教学之外,将企业所需的教学内容融入选修课中,因此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15]。广西中医药大学部分高职专业采取“冠名”模式,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人才。汕头中医药技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冠名定向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通过“冠名”模式,企业全程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行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奖助学金,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促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角色向着企业的员工迈进。
2.4“实习基地共建”模式
“实习基地共建”模式,破解了职业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的难题,以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生产成本的矛盾,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矛盾等,通过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16]。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获得厂房和技术等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安排学生实习及教师参与技术研发提供了方便。南昌市卫生学校校院(企)构建了校院(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院校深入开展校院(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17]。
2.5“现代学徒制”模式
教育部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两份文件,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已经进入全国范围的试点实施阶段。2015年,、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订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于2015年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地区17个、企业8家、高职院校100所[18]。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师傅与教师之间的联合传授,对学生开展以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19]。“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学生兼有学生和学徒的身份,同时企事业员工又可推荐为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既为学生提升技能提供便利,也为企事业员工提升文化水平提供便利,是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根据屠其雷的研究[20],现今开办康复治疗学和康复治疗技术的本科、专科院校逐年增多,但培养的学生仍不能满足医疗行业的需求,并指出养老康复专业人才总量的严重不足将进一步制约养老康复事业发展。根据黄东挺的研究预测,我国至少需求30万~40万名康复治疗师,但目前的养老康复行业的从业人员仅有2万名左右。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以培养“工匠精神”的学生为目标,缓解我国康复治疗行业的需求缺口。
2.6“校中厂”“厂中校”模式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投入129.80万元与富丽华商旅集团联合建设年产1500t、产值8000万元的安徽华善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成为可同时容纳100多名学生进行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厂中校”。“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是在技工类院校常见的模式,医药类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工厂,工厂既可以作为学校的实训场地,又可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模式。
2.7其他模式
(1)“爱心助残、工学交互、课证一体”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位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和专门研讨,进而确立了“爱心助残、工学交互、课证一体”模式。该模式注重职业道德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工学交互,以及职业需求的资格证书多角度进行人才的培养。
(2)“院校合并”“院校合作”模式。“院校合并”模式是指医院和学院两个不同的机构统一办学、办医,人、才、物统一管理,这有别于其他一些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关系。院校合并实行统一管理后,极大地促进了医院和学院的共同发展。该模式在壮大“双师型”队伍的同时,还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解决了院校实训场地不足的缺陷,让医药教育事业更贴近了临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采取了“院校合作”模式,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临床经验。
(3)“政、校、企”合作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模式,通过、院校、企业三方的合作,既可以整体提升当地经济产业的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又可以提升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也为企业储备科技人才,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
(4)“四阶段、交叉循环”模式。“四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校第1和第2学期。该阶段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同时开设校企合作专业方向班旁听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方向和合作企业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第二阶段为校企共管阶段,校企双方共同授课。第三阶段为强化专业技术阶段。第四阶段根据合作行业、企业不同,分为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交叉循环”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学习。
3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当前,企业对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企业对学校的项目支持、提供实训场所和员工的培训。而且,企业重在对技能人才的使用,轻在对人才的培养。因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3.2职业院校的认识不够
部分职业院校错误地认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即为校企合作,或者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教学。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3.3合作过程中学生管理问题
如果有学生违反企业的制度,学生非企业的员工,不能按照员工的角色来处罚,因为企业要顾及校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受到学校的管理,又受到企业的管理。
4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
4.1建立企业评价学生的长效机制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建立企业评价学生的长效机制,以企业员工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向着胜任就业岗位的方向发展。
4.2企业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办学,而企业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企业参与院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让职业教育贴近企业、贴近市场。
4.3成立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机构
学校与企业分别派遣人员组成共同管理学生的机构,旨在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共同培养学生,指导校方的理论教学及企业方的职业能力教学,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成就技能型人才的途径之一。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马明飞,周华伟国外校企合作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13(3):131-132
[2]白东海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及其有效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2):14-15
[3]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4]林尔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7-9
[5]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16-18
[6]丁立群,宫麟丰,鲁凤宇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32-34
[7]刘莉高校针灸推拿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构建与实践[J]学园,2014(9):50-51
[8]温健,邓远美,林才志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护的探究——
—以广西中医药大学高职“订单班”
为例[J]高教论坛,2015(10):47-50,65
[9]闫凌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04):22-
23
[10]刘庆林,宁静,周智校企双赢“订单班”毕业生工作无忧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强化校企合作创新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4,20(12):
111
[11]柯炎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推拿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4):90-92[12]于吉花校企合作之企业冠名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1(3):1-165
[13]史志洪夯实校企文化融合之基共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正昌楼”冠名的启
示[J]职业,2013(30):35-37
[14]刘洪政校配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之路——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探
索[J]品牌(理论月刊),2010,23(12):118-119[15]丁洋培育更多中医技能人才服务基层[N]中国中医药报,2014-11-20(1)
(下转第212页)
[16]汤晓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79-81
[17]龚金根,汪鹏,刘美风,等校院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调研报告[J]知识窗:教师版,2015(3):72-75[18]陈榕芳老年保健(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思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5):175-
176,174[19]杨雅琴,陈丁生,姚丽梅校企合作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10):216-217
[20]屠其雷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养老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3):58-61,48
[责任编辑:高海明]
续使用,安全意识淡薄。机械设备操纵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或者不按照流程规范进行操作,对相关的技术规程不熟悉,缺乏应有的操作经验。
3公路施工中机械设施安全管理措施
3.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规范
施工单位要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实行规范、统一的安全管理方案,并设置专门的岗位实施监管。将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职权划分到位,从而提高各级岗位员工对于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安全管理规程,对不认真、马虎大意的施工人员实行惩罚,并将每台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责任划分到个人,如果机械设备出现问题,则由其负责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3.2加强员工职业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员工的职业素养包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对各种施工安全隐患的了解。施工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训必须有完整的计划,根据岗位的不同,针对性地培养员工,并对其进行考核。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对上岗员工进行安全教育,让其知晓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让员工认真、仔细地工作;二是针对于每一位在机械控制岗位的员工制定相关工作的流程规范手册,让其按照规范流程进行作业;三是做好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与此同时,针对进行安全工作理念培养的员工,要为其提供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操控机械设备的员工及维修设备的员工,不仅要加强其安全理论方面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实操演示。培训的目的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和针对发生危险时的反应能力,从而将安全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在相关培训人员进入作业之前,一定要对其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做到上岗职工持证率为百分之百。
3.3针对安全隐患源头进行控制
以施工中的机械设备为实验对象,用较为完备的研究方法对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安全状况、不安全状况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针对这些情况出现的概率及危害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及针对与这些情况出现时所采取的方案及措施进行研究。从源头上减少机械设备安全事故。
3.4及时检查,及时修复,及时更新换代
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施工人员一定要规范操作机械设备。施工前,施工人员要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在检查和保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隐患,并予以修复。科学合理的保养能够保证设备在完好的状态下无危险的运作,既能减少设施的维修费用,同时还能够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随着企业运作时间的增长,一些机械设备难免会出现老化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安全事故的不确定性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这也不利于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时更换老化陈旧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公路施工机械设施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健全完善管理方案,并且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素养培训,让员工意识到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让其对自己的安全提起责任感;同时,要对机械设施进行系统性的检查与维修,保证工程施工能够安全稳定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马荣光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69
[2]关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35(5):107
[3]白宗有公路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J]甘肃科技,2011,27(19):126-127
[4]尚迪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33(4):137-138
[责任编辑:高海明]
(上接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