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答案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正确选项为D。A.是第1段内容的转述,将语序稍加调整,与原文一致。B.是2、3段部分内容的整合,正确。C.把第5段末一句和4段末一句整合起来,如果联系起来看会看出是合理的。D.强加因果。前半句已经说是“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只能证明有“超常的能力”,而不能说明保护氏族的作用,何况这一摆塑是否“原龙”还不一定)
2.B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正确选项为B。本选项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 相互渗透”,混淆了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因此是错的)
3.A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正确选项为A.该项以偏概全,1段中“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中的“其”指的是“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再对照第⑦段“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话来看,应该还有“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义。)
4.D(报:批复)5.B(②写魏源在两次守丧其间被重新任用,③写皇帝对魏源的器重和任命,属间接表现。排除含②③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6.D(“没有上报朝廷”理解错误,原文“奏寝之”是“上奏停止这一做法”的意思)
7.(1)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竣” “詈”“以闻” 各1分,大意2分)
(2)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宥”“上”“系”各1分,大意2分)
8.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1分)
9.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2分)“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2分)
10.(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1.(25分)(1)(5分)A、C【解析】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B “早已泯灭的良知的苏醒和灵魂的回归”错误,主人公“他”是一位好法官,阿捷的案子是他唯一判错的案子,也使他至今忏悔不已。不能说他良知早已泯灭。D“喜爱之情”的说法有误,小说开头描写鸟的确是为了表现人物心理,但从后文可以知道,“他”对养鸟并无兴趣,只是因为这只名叫“阿捷”的鸟触动了自己的良知,产生了通过得到然后放掉这只鸟来减轻心灵负罪感的冲动。开头写鸟是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张本设伏。此外,结尾也并非“突然收束”,而是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思考的余地。E“盲眼老人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的说法在小说中缺乏足够的依据,拔高了人物的优点。
(2)(6分)首先,“一只鸟”首先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小说中所有人物都以这一只普通的小鸟为联结点。其次,这一只名字也叫“阿捷”的鸟,从小说一开始就暗示着“阿捷”这个人的存在,这一切不断触动主人公“他”灵魂的忏悔。第三,“一只鸟”也寄托着“盲眼老人”对儿子的怀念之情,后来把鸟送给“他”又表现出“盲眼老人”忍痛割爱、善良无私的心灵。(【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设伏,情节发展的暗示性特别强。比如: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的时候,“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等,都是在情节上的设伏和暗示。
②小说时时注意照应,不断呼应前文伏笔,前后情节由此有机有序的联结在一起,步步深入。如倒数第2段点明了“他”之所以“徘徊好久好久”“地震一般”“占有欲”的原因。在尾段,对于那张照片中“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的交代,照应前文对于“盲眼老人”的种种描写,也使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再起波澜,深化了主旨。(【评分标准】每点3分,能分别答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具体表现即可,不求全面。)
(4)(8分)①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小说主人公的放鸟举动看似荒诞,实则象征着非理性时代职业道德的苏醒和回归。作为一位法官,一向秉公执法,问心无愧,因为唯一错判、并且无人知晓内情的案件使他感到刻骨铭心的愧疚不安,但仍不失为一名好法官,合格的公务员。相比之下,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恪尽职守,一丝不苟呢。小说在这一点上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反省自己的职业操守,更加认真的对待本职工作。
②从“社会良知”的角度: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良知上所遇到的煎熬,主人公是一个绝不允许自己背叛良知的人,想通过努力来减轻自身的罪责感。应该说,他的忏悔是真诚的,他的反思极有现实意义的。小说在审视现实中某些灰暗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温暖的底色,让我们相信良知之可贵,不再冷漠,拒绝麻木,这也正是它能深深打动我们的重要原因。
③从人性(真善美)的角度:主人公“他”的忏悔之情来自人性的本原,是人类善良之心、真诚之心的体现,是人性的光彩与美丽。盲眼老人虽然失去儿子,孤苦伶仃,晚境凄凉,但他的爱鸟、送鸟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当中的最为可贵的善良、坚忍、无私与宽容。
【评分标准】可从以上几个参考角度任选其一探讨,言之有理即可。不要面面俱到。本题评分重点放在表达上,一是结构清晰,二是有理有据。层次不清,或泛泛而论,扣2-3分。字数过少也要酌情扣分。
12.(25分)(1)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E不给分。(B项表述不准确,应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C项理解错误。“实施书院式管理制度”只是一种设想,没有实现。E项中的“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说法绝对化,不符合文意。)
(2)①随时做好准备,祖国需要人才,自己能有所作为。这从他平时坚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上可以看出。②能够抓住机遇。这从他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急需物理人才时朱清时前去自荐可以看出。③对科学研究孜孜以求,全身心投入,有一种拼搏的力量。这从他初到美国从事相关研究时的表现可以看出。
(3)①为保证教学质量,中科大实行不扩招。②在治校期间,提出“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传统,拟在学校实施“书院式”改革。③在任南科大校长任上,未经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④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提出放弃行政级别。(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4)观点一:朱清时是学者。①学识与治学方面: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翘楚;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展现出学者的本性。②为人方面:主动放弃省部级待遇,体现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的清高操守,具有书生气质。③做事方面: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匡正中国教育积弊当做终生使命,敢于坚持真理,具有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观点二:朱清时是理想主义者。①拥有崇高理想,一心想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断付诸实践。②在教育方面,他总是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并能忠于理想不退缩。③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契合中国教育实情,有理想化的一面。
观点三:两者都是,两面兼顾,言之成理即可。
13.B.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来指人子孝道,现在也泛指冬暖夏凉。 正确。(A从善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好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用在此句中属望文生义之误. C.无可厚非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D.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艺逐渐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里不合语境;
14.D(A项句式杂糅,去掉“是难以估量的”。 B项中途易辙。C项介词残缺。)
15.D项(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
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
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
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
16.(5分)不管 只要 ③就 ④即使 ⑤也
17.(6分)答案示例: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六、写作立意提示:①“爱和美”话题(爱的方式)②“教育方法”话题③“共享”话题④“转变思维”话题
译文: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年,退休回家,去世。